董慧茹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
时逢春节,在外工作的、学习的亲人纷纷返乡,好不热闹。只见长辈们在厨房忙碌之余,相互商量着什么,凑近一听,“嗷,原来今年又要张罗着给哥哥姐姐们相亲”。
今年短视频里流行这样一个段子,很多大龄青年在短视频中配文:大龄未婚未育,弟弟妹妹们,我将回来为你们挡下所有战火!近几年,每年回家笔者都能看见亲戚们为了哥哥姐姐们相亲的事情发愁,他们忙起这件事来,就连家里的小孩子都不怎么管束了,心思全部在哥哥姐姐们相亲这件事上。而哥哥姐姐们呢,他们或是听从安排,在长辈们的指挥下奔赴一家又一家,见了一个又一个;或是委婉拒绝,说着:“我还小呢,不着急”。还有的哥哥姐姐,更是誓死抵抗,绝不屈从。随着笔者长大,我会时不时和长辈以及哥哥姐姐们聊聊这些相亲话题,听到了他们的一些心声。
一、父母和孩子的心声 (一)父母:我们要为孩子的终身考虑啊
结婚生子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大多数中国父母为了让孩子顺利完成这一终身大事不仅主动承担经济责任,更是亲自为孩子寻找合适的对象。如果孩子是头婚,一般情况下,父母会在孩子22岁到25岁期间开始关心孩子的恋爱情况,如果孩子进入社会较早,父母对这件事的关心也会提前,似乎当孩子逐渐从原生家庭中独立出来时,父母就开始期待孩子组成自己的家庭。
在父母看来,当孩子完成了结婚生子这两件人生大事,孩子的人生在很大程度上稳定了下来,他们的心也才能跟着安稳了下来。长辈们经常说:“你哥哥结婚这事没完成,我就始终放不下心来,等你哥哥这事办好了,我心里才算安稳啊。”
在遇到哥哥姐姐们抗拒相亲时,看到长辈们愁眉苦脸的样子,笔者不禁问道:“既然他不想去,为什么非要让他去呢,你们张罗这事也怪累的,不弄不就好了”。
长辈们微微叹了一口气,神色有些落寞又激动地说:“现在早点相亲,还能挑挑选选,晚了人家都相完了。再说了,咋能不给他张罗嘞,现在你哥是年轻,能自己照顾自己,但是到老了他没有伴啊,没有个相互陪伴、相互心疼、知冷知热的人啊。”长辈们停顿了一会,更激动地说道:“到时候人家家里都有伴,人家一家人和和美美的,你哥一个人咋办,人越老越孤独,就会越想有个伴啊!”
人越老越想有个伴,人越老越害怕孤独。是这样的吗?笔者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这样,但看着长辈们花白的头发,还有他们无奈又严肃的神情,笔者想长辈们一定在这方面是深有体会的。在长辈们看来,结婚不是只要彼此相爱,更重要的是能相互扶持到老,共度余生,就像那句歌词唱的: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在长辈们看来,只要男女双方彼此相互忠诚,不闹很大的矛盾,生儿育女,如此相伴到老,便已经是很好的一辈子了!
(二)孩子:积极参与的、勉强婉拒的和誓死不从的 1.积极参与的:我也到了成家的时候了,相亲挺好的
由于工作能接触到的女性比较少,哥哥A平日里难以遇到合适的女性发展感情,因此,每年春节他就会在父母的安排下去相亲。哥哥A的相亲经历不少,前几年春节时,笔者经常听到长辈们问他:“前几个见嘞那个中不中?”“下一个啥时候见啊?”
在哥哥A看来,到了年纪成家立业是人生的必经之路,早晚要走的,现在听从父母的安排相亲成家,好过让父母一直唠叨,最后还是要这样。哥哥A对待相亲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不过在一开始相亲时,哥哥A感到非常羞涩,和女方见面时话都说不好。然而,在经历了几次相亲后,他对此事已经颇为熟练了。后来,哥哥A和一位女性相谈甚好,最终敲定了对方。一年后,哥哥A就走完了结婚前的一整套流程,最终成婚。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支持、熟人介绍、知根知底、同一地方,相亲排除了很多男女双方结婚的障碍,在两性联结中起到了非常高效的功能,对于在外难以找到伴侣的男女青年来说,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婚恋途径。
2.勉强婉拒的:我还没想着结婚,而且相亲很尴尬啊
由于没有做好结婚的准备,还有一些农村青年面对相亲呈现勉强婉拒的状态。
笔者的姐姐B在闲暇时说道:“家里的相亲也就那样,两人见几面能看出来什么啊,结了婚也不一定幸福。而且要是结婚了就要生小孩,生小孩就很可能要留在老家,到时候家里又没有什么工作,天天在家里做家庭主妇,到时候孩子又要上学,一辈子就这样了。”姐姐B原本在外地有工作,可以自给自足,但当她考虑到了结婚以后她的家庭职责,这些家庭职责很可能会困住她,让她对于相亲和婚姻产生了退缩和抵触。
哥哥C则说:“我不想去相亲啊,太尴尬了吧。再说了,结婚太花钱了,而且结婚之后又要生小孩,生小孩要拿钱养吧,我自己挣的够我自己花,养不起小孩,还是别让小孩出来受罪了。反正我哥已经结婚了,我们家让他生小孩就行了。”哥哥C主要由于经济问题对婚恋产生畏惧,他并没有做好结婚生子的准备。
尽管这些单身青年面对相亲有些勉强,但是他们的父母还是会积极为他们寻找婚恋对象,因为在父母们看来,周边的婚恋资源是有限的,如果自己的孩子没能尽早加入相亲大军,就会错失很多婚恋资源,万一自己的孩子被落在后面,最后只能找一个将就的对象就不好了。因此,尽管孩子有些勉强,父母还是会推着孩子相亲。
勉强去相亲的青年中,有些只是为了减少父母的唠叨,有些是为了给自己多一个机会,因此,最终还是有一些人能够修成正果,只不过在这种勉强之下,维护和加固男女双方的感情又是一条必须要走的路,其中心酸或美好,只有他们自己体会得透彻。
3.誓死不从的:我真是服了,我都不想结婚
遇到这种顽强抵抗分子,估计催婚父母的头都要大上一圈。父母是早劝晚劝,说尽了各种结婚的好处和不结婚的坏处,用尽了各种催婚手段,比如直接把相亲对象带到家里相见、和孩子置气等等,然而,这类“誓死不从的”青年普遍对于婚恋有着自己的见解,父母根本不能动摇他们的内心。
“我真是服了,我现在不想结婚,我就想自己先过几年,我现在不想对任何人负责,你们想结婚自己结去。”听到此话,父母俨然变成一副“皇帝不急太监急”的样子,气愤中掺杂着无奈。
或是想要一个人享受几年自在时光,或是不想为婚姻中的鸡毛蒜皮所牵绊,或是对于婚育的顾虑,或是对于婚后经济压力的恐惧,又或者是一些其他因素,单身青年们拒绝父母们安排的相亲。不过,在笔者的身边,这种极端的例子是非常少的,大部分农村男女青年到一定岁数之后,如果没能通过自由恋爱找到心仪的对象,都会慢慢接受相亲这一婚恋途径。
二、农村青年相亲现象背后的现实状况
逢年过节时庞大的相亲大军,家庭里因为相亲爆发的矛盾,青年们对于相亲多样的态度,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太多的事情在发生改变,我们应该去看一看,当今农村青年相亲现象背后的现实状况是怎样的。
(一)扎在家里的根和漂泊在外的身
当前大部分农村青年都进入到城市工作,然而,由于城市高昂的房价、与亲戚朋友的远离、对于家乡父母的牵挂等原因,他们并没有在城市中买房生活,大部分农村青年仍旧是“城里挣钱家里花”。因此,他们的根在农村,但是他们的身除了逢年过节外仍旧在外地。漂泊在外的身没有充分的条件支撑他们在外地进行婚恋,并且大部分在外漂泊的农村青年都是从事工业和服务业,身边可发展的异性较少,且缺乏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婚恋。此外,男女家庭距离等等原因都是非常现实的阻碍因素,导致农村青年在外难以找到合适的婚恋对象。
因此,每次逢年过节时青年们集中回乡就成了一次大家寻找合适婚恋对象的好机会。虽然现在很多人都感觉农村相亲节奏很快,但这是因为其背后的现实原因,农村青年们一年中集中相见的时间就在节假日那几天,如果这段时间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并发展下去,就意味着要再等一年,而一般确定了合适的相亲对象后要再谈一段时间(身边大多数是一年)才能订婚。从相亲到订婚,前前后后大概要经历一年多到两年,这样的时间成本对于一个青年来说是十分宝贵的,因此,家长们普遍希望尽快确定合适的婚恋对象,而相亲正发挥了这一功能。
(二)父母和孩子婚恋思想的冲突
父母自然是希望孩子在适龄时能够找到合适的婚恋对象并结婚,作为父母,他们也会对孩子的婚姻进行一些托举,促成孩子顺利结婚。在很多农村父母看来,孩子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人,双方有一定的感情,相互扶持到老就是一段良好的婚姻。大多数农村父母当年也是通过相亲通向婚姻的,因此,在他们的认知里,相亲确实是一条稳妥的道路。
父母和孩子的冲突不在于相亲这一形式上,而在于对于婚姻的考量上。在父母看来,婚姻是必须的,在适婚的年龄结婚是最好的,不能拖拖拉拉。而在孩子看来,婚姻中包含着太多未知的因素,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觉得不进入婚姻反而让自己安心,进入婚姻会让他们感到忐忑,尤其是想到婚姻中可能面临的生育、争吵、破裂等因素时,他们更加因为要进入婚姻而不安。在笔者看来,这些人抗拒婚姻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些可能能够解决,但有些恐怕难以治愈。从笔者身边的案例来看,逼迫单身青年进入婚姻恐怕不能使其幸福,还会导致很多矛盾。父母要想解决农村青年的恐婚心理,不能急于推着孩子进入婚姻,而是应该和孩子一起了解婚姻,教孩子如何去处理婚姻中的困难,让孩子先具有进入婚姻的心理准备,才能让孩子开启健康的婚姻。
三、对农村青年相亲现象的一些思考
在这一现象中,为了孩子四处奔走的长辈们,或积极参与、或勉强婉拒、或誓死不从的青年们,站在不同的角色上,心声各不相同。从这些心声中,我们看到长辈们的爱子之心、看到青年们对婚姻的期待、对婚姻的顾虑,甚至还有对婚姻的排斥。
在这些心声之下,是个体对于现实的认知和思考,而每个人的认知和思考不是孤立的,父母能够影响孩子,孩子也影响着父母,孩子们之间还存在相互影响。多种多样的社交媒体,各种各样的婚恋观念,选择进入婚姻的人是勇士,可留在原地的人也不是懦夫。
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证明婚姻是不是人生中必须的事情,而是去想明白,我们打算如何度过自己的人生,我们保不保留婚姻这一不确定事件,如果将婚姻从人生中剔除,我们有没有勇气去承担没有它的结果,就像长辈们说的“人越老越想有个伴,人越老越害怕孤独”。选择婚姻将要面对很多不确定性,可不选择婚姻也将面临很多问题,无论走哪一条路,能走好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