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出海产业服务联盟是吴晓波频道联合出海产业服务机构发起的一站式抱团出海社群,欢迎出海企业家与出海服务商加入联盟。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过去的2024年,全球秩序加速重构,逆全球化浪潮下,中国外贸实现逆势增长;2025年,特朗普2.0时代开启,世界政治经济走向扑朔迷离,中国企业出海,将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近几年,在数字经济和贸易全球化的推动下,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领域,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加速布局全球市场,走向技术创新、品牌打造、本土化运营、供应链出海的方向。
已然形成共识的是,中国企业出海,不仅是为应对国内市场的饱和和竞争压力,更是为了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那么,来到充满不确定性的2025年,全球化将会迎来哪些意料之外的挑战?企业出海需要如何调整国际化战略?
开年之初,华商出海产业服务联盟主理人卓立邀请到了两位中国企业出海方面有深入研究的教授,分别给出建议与展望。以下为部分内容精华整理:
梁育填教授:
中山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副院长、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产业发展与规划、国土空间与城乡规划、“一带一路”建设与东南亚海外投资等相关研究。
Q1
2025年中企出海,
还适合去东南亚吗?
我依然认为,东南亚是中资企业出海的首选。
第一是地理优势。东南亚属于中国的近岸地区,有大量华人华侨,与中国的联系较紧密,是适合投资的国人较熟悉的地区。
第二是产业基础。历史上,日本和欧美的产业转移选择了东南亚,留下了一定的产业基础,近年来,当地配套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也在不断提升,使得制造业发展在这里具备先天优势。
另从产业链角度看,中国和东盟地区已经构建形成了一套前后项供应链体系,2024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了5%,这得益于与东盟国家等第三方国家日益扩大的中间品贸易。
第三是资源禀赋。这里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低廉,且具备显著的政策优势,比如越南参与了近20项贸易协定。
Q2
出海东南亚,
企业要特别注意哪些风险点?
首先,企业要根据自身产业特征,并结合目的国的人力、政策、政治稳定性、产业基础等进行综合研判再落地。
以制造业出海为例,能够承接中国产业布局的是越南、泰国、印尼和马来西亚,其中越南是近几年的热门目的地,但随着越南的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不断增长,不少企业开始考虑落地印尼。
其次,要匹配产业条件和当地市场需求。比如新能源汽车产业出海,适合选择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的国家,比如泰国等;新能源汽车产品出海,老挝虽然人口不多,但是万象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却很齐全,因为作为陆锁国,老挝油价高昂,电车在这里有一定的市场。反观油价相对低廉的国家,电车进入当地市场,仍有较长的路子要走,还需要进一步评估。
最后,一旦走出去,本地化和合规是重中之重。除了文化、宗教,中资企业还要特别警惕涉及财税、海关、劳工等的法律法规,务必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做好本地化。
Q3
所有关税优势被取消后,墨西哥
还是一个好的出海目的国吗?
未来投资墨西哥一类的第三方国家,关税可能会提高,成本可能会提升,但是作为生产地,它还是具备一些优势,比如美国和墨西哥之间的区位优势。
其次,未来拉美、东南亚国家里边,随着投资生产,当地人民的收入水平提高,消费市场也会逐渐起来。
所以现在很多企业出海,一方面把这些第三方国家作为生产空间,另一方面,随着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之后,也会变成未来中国新的潜在的市场。
我们的产品怎么打进去、形成新的增长点,是未来中国企业全球化里边很重要的一个议题,也就是说,未来的生产和消费可能会在同一个第三方国家里边。
马旭飞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副院长、管理学系教授,关注新型全球化、数字化和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企业战略和创新创业,近期出版《出海战略:中国企业的新蓝海》一书。
Q1
如何做出海目的地的选择?
目的地选择,是国际企业战略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基本框架就是两个字“匹配”。主要分享以下三大成型框架:
第一,PEST模型。根据对方国家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和技术(Technological)发展的整体情况,与我们的战略意图、资源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进行匹配。
第二,CAGE距离框架。通过文化(Cultural)、行政(Administrative)、地理(Geographic)、经济(Economic)四大距离维度,来评估全球化背后的风险与挑战,分析开拓新市场的可行性。
第三,乌普萨拉模型。该理论认为企业的国际化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一开始企业会采用出口等较轻的模式,在适应了不确定性后,会采用“重模式”,比如对外直接投资等,来进行国际化。
由于在邻近市场开展业务的确定性较高,和企业的“心理距离”比较近,因此我也建议中国企业出海可以选择东南亚作为首站。
乌普萨拉国际化原始模型
图源:《出海战略:中国企业的新蓝海》
Q2
中小企业出海,
在路径选择上有哪些建议?
主要分为有股权参与的和没有股权参与的,前者为重模式,后者为轻模式。
就轻模式而言,主要是把产品卖到目的国,有传统的线下渠道,也有电商、独立站等线上渠道。
就重模式而言,根据股权占比又分为好几种情况,有的设立全资子公司,有的成立合资企业,有的进行海外并购。
在2000年之后、2018年之前的赶海阶段,中国企业出海的主要路径是大举并购海外公司。
但发展到如今的战略出海阶段,情况已经完全不同,我建议先成立合资企业,部分参股,通过观察合作者的情况,再逐步增加股权,慢慢从小股东发展成大股东。
Q3
我们可以向日本企业学到什么,
并运用到中国企业出海进程中?
我觉得外资企业的专业性,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无论哪条支线,做市场的,做技术的,还是做人力资源的,它都绝对不含糊,且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打法。
学习它们的专业性,不一定能够让你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但是一定能够避免很多的坑,尤其在合规方面,绝对获益匪浅。
还有一点就是日系企业经常会抱团走出去,互相照应,这大大降低了学习成本甚至交易成本。
Q4
有哪些比较好的出海案例,
值得中国企业学习?
我在《出海战略:中国企业的新蓝海》一书中,有提及福耀玻璃的出海案例。
它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回归常识、保持理性,在合规的前提下,运用一切可能的法律工具来捍卫自己的权利。
既然来到美国,就要遵守美国的规矩,并运用美国的规矩来解决问题。
Q5
有什么具体的建议给
正在出海或者谋划出海的企业?
第一,学习并内化,将之前内卷的模式抛掉,重新学习走出去;
第二,慢一点没关系,脑子要快,但是手要稍微慢一点,做足准备以后再出去。
华商出海产业服务联盟号召抱团出海,日后还将邀请更多出海领域的专业嘉宾,围绕全球化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直播解析真实案例,分享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专业见解,帮助参与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出海过程中的各种挑战。
感兴趣的企业家朋友,欢迎加入联盟大家庭,我们一起乘风破浪,驶向更加广袤的商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