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连一下,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前天在群里看到大家发南京领导追问:为什么南京没有DeepSeekd,没有杭州的四小龙?
我当时觉得这是个段子。
毕竟感觉这问题问的有点奇怪,不太像南京的风格。然后今天看到群友发的澎湃新闻的文章,确实了有这事。南京的新上任的领导追问了:为什么,南京没有四小龙?
抱着说先求证,
再写文章的想法。
我详细找了一下文章,
也从头到尾看了一下内容。
这篇在《新华日报》刊发的《南京观察》记者集体采写的文章,是一个系列文章的结尾。前面还有《DeepSeek为什么会出现在杭州?》《杭州有DeepSeek,我们有什么?》等,属于是在讨论城市对于新技术产业的吸引力问题。
当然这篇其实质的导向,
可以是借着热点话题,
是在聊南京问题。
比如原文说的:
1、对南京来说,要突破“体制味太浓”、
要自上而下改变。南京蛇年新春第一会聚焦深化机关工作作风优化营商环境。南京提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机制很重要、干部作风是关键。要持续深化作风建设,以干部作风转变带动营商环境优化。首要就是旗帜鲜明强化“一把手”工程。
各级“一把手”有一丝犹豫,就会变成下面坚定的“不愿意”;“一把手”流露出不担责的蛛丝马迹,下面就会以“敷衍走过场”回应,下面肯定比上面办法多。南京多个区提出,对重点项目,“一把手”从一开始就要介入,既要挂帅、更要出征……
对于创新氛围,该文表示,依靠量化投资收获的雄厚资金,以及坚实的人才团队,“深度求索”为热爱疯狂了一把,反而赢在了大厂的前面。也许我们更应该发问的是,当未出圈的梁文锋或者“梁文锋们”用这样的语言传递他们的热爱时,或者当他们失败时,我们能否听到,能否包容。
2、什么是打造创新型组织的必要条件?
“创新需要尽可能少的干预和管理,让每个人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和试错机会。创新往往都是自己产生的,不是刻意安排的,更不是教出来的。”梁文锋的回答对城市如何让创新发生有着巨大的启示意义。
DeepSeek的缺席不应被简单解读为创新失位,而应视作特色发展路径的选择印记。当南京的工业软件定义智能工厂的运行逻辑,当创新药企解码生命的奥秘,这座城市正以独有的节奏参与科技革命——不做聚光灯下的独角兽,而做深海之处的定海针。在产业周期的潮起潮落中,南京需要的不是对“风口缺席”的焦虑,而是对“长坡厚雪”的坚守。
其实这篇已经很白话了,
属于标准的招商文章。
南京属于是在喊话了,我们有钱,也愿意投资,愿意孵化出一些四小龙企业来。而且南京现在有工业软件落地项目的智能工厂,对新药企方向有侧重,有没有合适的人才和企业要来的?
而上面提出的营商环境,则是对南京公务系统的要求,要求企转变为服务性方向,是自上而下的改变。要干部一对一的去抓营商环境问题,对于企业也要一对一的服务。改管理为服务,给创新留下空间,要搏一搏。
所以文章其实不复杂,
我想看到这里大家也都懂了,
所以就不做更进一步的解析了。
其实就我个人而言,
2024年我是需要谢谢南京的。
由于南京的抢跑政策的发布。
我很多的猜想都率先在南京做了验证。
比如说之前的《、《》、、《》以及最重要的《》和《》。
而这些验证,也才让我对于《》、》、》、、以及还没有写,但其实早就写完的《安徽·2025国土资源规划》的判断,有了相对的把握。
所以2025的今天,
再看这篇《南京的追问:为什么没有四小龙?》的时候,其实我会有些感叹。感叹于西安和南京这两个很像的城市,在那一年的转折口选择了两条不一样的路,也确实走向了两个不同的结果。
西安,在中已经有了一个答案。让人很叹息,但确实不意外。,居然会以西安作为第一个被淘汰的“省会级中心城市”而开启。
而作为南京来说,去年的抢跑虽然有点尴尬,但确实已经算很好了。只是说对于南京来说,想要转变的难度,可真称得上是和时代在掰手腕。
所以今天的文章其实不需要写太多东西,因为关于南京的判断,在的最后,我就已经给出来了,不用炒自己的剩饭。
而其结果
是否最终会被我的猜想不幸言中。
那就要看这次追问之后,南京是否能解决它自己说出来的那些问题。但很无奈的一个点在于,说就算是解决了这些问题,南京也仅仅是跟上了上个时代的杭州上海的脚步而已。如果想要说超越,或者不落下,也许南京就需要看看之前的合肥。以及说南京养士三十年,到底有多少的沉淀了。
一起等待吧,
看看南京最终的答卷。
实话说我倒是期望南京能别那么快的出局的,毕竟我还有房子在那边~如果说半年都撑不住,那估计情况比我判断的还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