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寒假,在山东的广袤乡村,有一群特殊的“新村民”,他们穿梭于田间地头,用青春和智慧为这片土地注入新活力。
这些来自山东农业大学乡村振兴驿站的师生正以独特的方式助力乡村振兴,书写新时代的“三农”故事。
科技专员:乡村里的“智囊团”
“腊月二十四,天气晴。今天我又来到了刘明叔的养殖场,这次来主要是追踪了解仔猪腹泻的问题是否得以改善。”
“刘叔叔带我看了现在的仔猪生长数据,我们研发的益生菌真的有效!我第一时间电话联系王老师,他说过几天一定亲自过来看看!”
这是山东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的王懿临在寒假乡村振兴驿站驻村的工作日志。王懿临是该校在潍坊市青州市黄楼街道西冀家村建立的乡村振兴驿站的科技专员。
2024年暑假,王懿临在驻村时发现了村民刘明家仔猪腹泻的问题。返校后,他跟随老师在实验室研发防治猪病毒性腹泻、提高猪只抵抗力的益生菌产品。国庆返乡期间,他将益生菌试用在刘明的养殖场。经过几个月的试验,仔猪的生长状况得到显著改善。这让王懿临和所在科研团队兴奋不已。
在山东农业大学,像王懿临这样的科技专员还有很多。
日照市莒县碁山镇水由村的科技专员陈思羽自学相关软件,为水由村丹参设计专属包装图案以及电商平台宣传图,打造“丹参水由”特色品牌;临沂市兰陵县卞庄街道南小庄村的科技专员孙旺胜面向村民开展农业科普知识讲座,推广学校鲜食玉米品种“山农210”;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贾刘村的科技专员郑天宇针对当地蓝莓种植基地采收人工成本高的问题,参与课题项目,探索研发鲜食蓝莓自动管理与收获机器人……
围绕乡村振兴驿站开展课题申报、项目研究,是今年寒假科技专员新增的一项重要任务。寒假前,该校从全校科技专员申报的课题中遴选265项予以立项,鼓励学生科技专员围绕服务驿站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组建跨学院、跨学科、跨区域工作队伍,在田间地头、乡村一线开展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形成高质量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校地合作:架起乡村振兴的“桥梁”
早在2023年暑期,该校开展了“万名学子联万村 我为家乡做贡献”大调研,覆盖全省5.5万余个行政村。在此基础上,2023年10月,该校启动乡村振兴驿站建设,鼓励师生利用寒暑假、小长假扎根乡村开展驻村蹲点服务。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目前山东农业大学已在山东省16地市、136个县(市、区)建设了1万个乡村振兴驿站,1万多名师生在驿站驻村蹲点,用科技助力乡村发展。
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游智睿是滨州市滨城区杨柳雪镇游家庄子村的一名科技专员。在2023年暑假的“大调研”中,他曾针对家乡的耕地问题开展深入研究,运用GIS等工具分析家乡耕地“非粮化”和耕地“非农化”空间和时间分异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结合前期的调研结果,2024年暑期驻村服务期间,游智睿所在驿站与滨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系,通过校地合作,共同划定田长制管辖范围,评估确定最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为当地耕地保护和土地规划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
类似的校地合作在青年学子与家乡之间搭建起桥梁,使得彼此联系更加紧密,也让课堂学习的专业知识真正走进生产实践、走向乡村田野。
在乡村振兴驿站建设中,该校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学校领导班子分别对接省内地市,部门、学院班子对接县(市、区),指导教师联系对接乡镇,学生联系对接乡村,协同多方力量为驿站做好政策支持和保障。
实践育人:在田间地头学真本事
这个寒假,农学院学生王宇超过得格外充实,担任潍坊市安丘市景芝镇小官路村科技专员的同时,还在当地镇政府参加返家乡岗位实习。
像王宇超一样,寒假期间全校有1000余名学生参与“青鸟计划”岗位实习。该校团委主动发挥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与136个县区团委对接联系,校地双向赋能,与青鸟计划、百万大学生进社区等工作相结合,为青年学生返乡实践搭建平台、保驾护航。
2024年以来,该校与团德城区委等17个县市区团组织建立青年实干家合作机制,选聘60余名研究生到基层挂职锻炼,实施“百名博士、千名硕士、万名本科生”服务乡村振兴行动,组建博士兴农团、公费农科生服务队,鼓励青年学生在科技小院、乡村驿站、基层岗位增才干、长本领。
“在烟台参与调研时,我们走进果园与当地果农面对面交流,真正了解到他们面临的生产需求和实际困难。针对苹果产量、品质等问题,我们组建了专业服务团队,为果农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指导。”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驿站指导教师胡大刚介绍,“我们还设置了相关的产区选题,指导2025届本科毕业生参与研究,毕业时他们要到果园里去答辩,接受果农的评价。”
受师兄师姐的影响,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2025届毕业生蔺新茹早早确定了自己的毕业课题《低升糖挂面产品的开发及工厂设计》。该课题正是她在莱州驿道镇调研时,发现农村老人对低升糖面条的迫切需求,返校后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自身专业设计的。这样的毕业选题模式,就是聚焦产区实际需求,让课题在生产一线落实、成果在乡村基层转化。
长期以来,该校充分发挥涉农高校学科专业特色,把乡村振兴作为育人的主战场,将实践育人融入学校“大思政”工作格局。校团委出台《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实践育人工作方案》,推进“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融会贯通,引导青年学生在田间地头、社区治理、生产实践等过程中学有所感、行有所悟。
“我们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积极推进社会实践与思政课深度融合,坚持把课堂搬到蔬菜大棚、乡村田地,探索打造校内课堂与‘田间课堂’‘社区课堂’‘企业课堂’‘红色课堂’‘产区课堂’有机融合的‘大思政课’育人模式,切实以沾泥土、接地气等丰富多彩的方式向青年学生讲好服务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道理’,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山东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张然说。
在这所高校,乡村振兴驿站不仅是科技服务的前沿阵地,更是青年学生成长的“练兵场”。在这里,师生用知识和汗水浇灌着乡村的希望,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