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国际开发署的解散,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掀起轩然大波。
这个长期被视作美国外交软实力关键支柱的机构,竟轰然倒塌,其中缘由,着实耐人寻味。
特朗普政府对外宣称,国际开发署资金滥用、资助左翼项目。白宫新闻发言人还列举了一些令人咋舌的资金流向。
比如,4.7 万美元流向哥伦比亚的跨性别歌剧,7 万美元投入爱尔兰的 “多元化” 音乐剧,甚至还被指豪掷 800 万美元收买左翼媒体 “政治新闻网” 。
但这些不过是浮于水面的表象,若深挖下去,会发现其背后有着更为复杂且深刻的国际政治格局变动因素。
近年来,中国国力呈迅猛上升之势,国际格局 “东升西落” 的趋势愈发显著。美国国际开发署多年来一直肩负着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输出美国影响力与价值观的使命。
他们资助各类国外非政府组织、媒体组织以及学术项目,试图从文化、意识形态等多维度对中国进行渗透与洗脑,甚至窃取机密。
可是,这些年过去,在中国这块收效越来越不好。中国持续发展,不断创造发展成果中,底层人群的“自我纠错”更新认知,让一个个公知越来越失去“群众基础”和“舆论阵地”。
况且,时代变了,如今这种行径越来越难以得逞。就拿中美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的 “对账” 来说,美国网友惊讶地发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成果斐然。
移动支付普及程度之高,让日常购物、出行缴费变得无比便捷;高铁网络纵横交错,将城市紧密相连,极大缩短了时空距离。
在民生方面,美国玉米价格高达 7 美元,而中国仅需 97 美分;美国鸡蛋价格一路飙升,中国1 打鸡蛋却只要1美元多。
如此鲜明的对比,直接戳破了美西方长期以来对华不实宣传的泡沫。美国国际开发署在对华舆论操控与价值观输出方面的作用,也随之变得微乎其微,“食之无味”。
除了在国际影响力方面的失效,从特朗普政府自身看,美国国际开发署内部更是腐败丛生、藏污纳垢。从资金运作流程来看,美式援助资金的流转模式与洗钱如出一辙。
大额资金被拆解成无数小额款项,通过众多非政府组织在跨国间层层转移,最终大量资金流入不明账户。
以美国对乌克兰的援助为例,约三分之一的援助款由国际开发署经手,可令人震惊的是,这些钱大多被 “内部消化”。
美国前国务卿布林肯就曾公开承认,90% 的对乌援助实际上用在了美国本土。不仅如此,在去年美国大选期间,该部门员工政治捐款的 97% 流向了民主党。
如今特朗普计划裁撤的员工比例同样是 97%,这背后错综复杂的政治站队与利益勾连,不言而喻,也正因它不受特朗普完全掌控,被解散也就成了必然结局。
随着国际开发署停摆,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悄然发生。向来对中国充满偏见的 BBC,这两天开始正面报道《中国制造 2025》;法新社也一改往日作风,在报道中国时摘掉了负面滤镜。
这无疑从侧面表明,国际开发署过去在国际舆论场上苦心经营的舆论大网,随着自身的解散正逐渐分崩离析。
不过,对于中国而言,我们切不可被这表面的 “利好” 冲昏头脑。特朗普政府解散国际开发署,绝非是对中国释放友好信号,仅仅是抛弃了一个失去价值的部门罢了。
个人以为,只是被迫将过去对中国等国家的“暗牌”打成了“明牌”。这对中国自然是利好,打“明牌”我们更不怕了。
但是,美国遏制和打压中国的战略意图从未改变,在“明牌”之下,未来只会以更加隐蔽、更加多元的形式呈现。
除了试图重启贸易战外,在科技领域,美国极有可能进一步加大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制裁力度,限制关键技术出口,阻碍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
在外交层面,也一定会加紧拉拢盟友,试图在国际舆论上对中国形成包围圈,抹黑中国形象。
面对这样的局势,中国还是始终牢记,做好自己的事才是应对一切挑战的根本。既要敏锐洞察美国政策变动带来的潜在影响,更要心无旁骛地走好自己的发展道路。
在这期间,更需要坚定不移地推动产业升级,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新兴产业,提升经济发展的韧性与质量。如Deepseek的横空出世就是最好的新质生产力全球跃升。
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通过影视、动漫、音乐等多种文化产品,将中国文化的魅力传递到世界每一个角落。
如《哪吒2》《黑神话:悟空》等巨大成功、让美国“骑虎难下”的tiktok、反向“出海”的小红书等,就是中国文化的全球强辐射。
应该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等平台,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国际互动,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与信任。
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以自身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行天地大道,国运不断上升,硬实力持续增强,将有望改写和重塑世界发展规则及秩序,利于正道精进的中国,公平合理惠及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