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深刻了解汽车产业变革
出品: 电动星球
作者:Wallace
农历蛇年开工的第一天,中国汽车市场的「内卷」便迫不及待地拉开大幕。
特斯拉、小鹏等车企选择「低首付」甚至「多年分期免息」的优惠政策作为「起手式」,用直观的让利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而另外的一些车企,比如长安和比亚迪,他们「内卷」的形式,是喊出「智驾平权」「全民智驾」的口号,希望通过高阶体验的下放,来「卷」出自己的竞争力。
长安汽车已在 2 月 9 日晚率先行动,发布了「北斗天枢 2.0」计划。旗下品牌深蓝汽车将应用「DEEPAL AD PRO」「华为乾崑 ADS SE」和「华为乾崑 ADS」的智驾能力三级体系,并让入门车型也具备了高速高快 NOA 的高阶智驾能力。
比亚迪在 2 月 10 日的动作更引人关注,同样号称要实现「全民智驾」,但比亚迪智驾下放覆盖的车型更广、数量更多,难度更高。
按照外界的推算,比亚迪将会在 2025 年为中国市场带来超过 300 万台搭载高阶智驾的车型,让智驾能力在中国市场的认知发生质变。
如此雄心壮志,比亚迪能否做到?该如何做到?
这一次的「智能化战略发布会」,可能会有你想知道的答案。
三级智驾
最关键的部分「比亚迪要怎么做」,结合此前的网络爆料和官方消息,可以总结出具体思路。
和长安一样,比亚迪同样准备了应对不同价位段产品的三级高阶智驾方案,按照智驾芯片算力的不同,分为「天神之眼 C」「天神之眼 B」和「天神之眼 A」。
真正推动「智驾普及」的杀手锏,正是「天神之眼 C」。
天神之眼 C
「天神之眼 C」是体验比亚迪高阶智驾最低的技术门槛,该方案基于 DiPilot 100 硬件平台打造。
比亚迪介绍,该方面的感知硬件为「5R12V12U」,也就是 5 个毫米波雷达,12 个超声波雷达和 12 个感知摄像头。
目前可知,天神之眼 C 平台将主力采用 Orin-N 智驾芯片,不过在传闻中,地平线征程芯片(J6M)会是备选方案,只是因某些原因暂时未加入供应链。
最快在今年年底,由比亚迪半导体研发的自研芯片会加入到天神之眼 C 方案中作为二供。
至于算法,比亚迪表示同样是自研的,并通过前置「二郎神」三目摄像头、「璇玑架构」和「端到端大模型」等技术手段,让「天神之眼 C」方案实现了纯视觉无图高速 NOA。
而根据供应链领域传来的消息,有说法是用了卓驭的部分方案。
比亚迪还预告,天神之眼 C 智驾系统的「城市记忆领航」,也就是「通勤模式」有望在年底上线。但就平台算力和感知硬件而言,这应该是天神之眼 C 的能力上限。
天神之眼 C 平台将会大量用于走量车型(15 万元左右)上,或占 2025 年比亚迪智驾车型总量的 60%~70%,对比亚迪算法的要求很高。但相对的,也能让比亚迪在短时间内收集到大量道路数据,来推动算法以更短的周期更新迭代。
天神之眼 A、B
「天神之眼 A、B」已经属于高阶产品范畴,其中「天神之眼 A」基于「DiPilot 600」平台,「天神之眼 B」基于「DiPilot 300」平台,底层硬件算力水平,是两个平台的主要差异所在。
天神之眼 B 搭载一枚 Orin-X ,而天神之眼 A 则是升级至两枚 Orin-X 芯片 ;感知硬件上,天神之眼 B 为单激光雷达方案,天神之眼 A 方案将配备三颗激光雷达。
关键的算法,比亚迪天神之眼 A 和 B 方案均由 Momenta 提供——这意味着,这两套方案实际上只有感知硬件和芯片算力的差异,两套平台均能实现「端到端大模型」「全国无图城市领航」等功能。
但感知硬件和底层算力的差异,始终会让这两套方案「等级分明」。借助更高的算力和更多的感知元件(激光雷达),天神之眼 A 理论上拥有更大的升级潜力,和更好的安全冗余能力。
比亚迪还表示,「天神之眼 A」方案将支持「易四方泊车」功能——我们知道,这是仰望品牌「独门秘籍」。
档次划分上,比亚迪已经明确:天神之眼 A 仅应用在仰望品牌;天神之眼 B 主要应用在腾势(参数丨图片)品牌,比亚迪品牌的部分车型也将搭载(大概率是 20~30 万元之间的比亚迪车型);天神之眼 C 仅比亚迪品牌搭载,应该以 20 万元以下产品为主。
向下普及
作为智驾战略的配套,比亚迪在发布会上一口气公布多款产品。
比亚迪宣布,全品牌共 21 款车型都将搭载「天神之眼」智驾系统。惊喜点在于,低于 10 万元的海鸥都将推出「智驾版」,只是受限于成本,宣传口径变成了「多数搭载」,而非「标配」。
除了高快 NOA 外,这些比亚迪车型的「智驾版」还搭载相对完整的自动泊车和主动安全能力。官方 VCR 演示了包括自动泊车、代客泊车、疲劳提醒、AEB 等功能,包括第二代秦 L DM-i、海豹 06 DM-i 等入门车型在智能化上得到了明显提升。
另外,这一批升级至「天神之眼 C」智驾能力的车型,还会新增一些智驾的配套配置,比如「智驾启动拨杆」、更大尺寸的中控屏和电容式方向盘等。
活动的最后,王朝和海洋网旗下多款车型的「智驾版」正式公布售价。
海洋网中售价最低的「智驾版」车型为海鸥智驾版,起售价为 6.98 万元 ;售价最高的是海豹智驾版和海狮 07 EV 智驾版,四驱智驾版价位均为 23.98 万元;
王朝网这边,售价最低的车型是第二代秦 PLUS DM-i 智驾版,「798战神」并未做任何价格调整;价格最高的车型为宋 L EV 智驾版,配激光雷达的四驱版售价 24.98 万元。
需要注意的是,虽说这 21 款新车都冠以「智驾版」之名,但具体支持的智驾级别仍需逐一确认。
比如宋 L EV 这类车型,顶配会标配激光雷达,意味着其支持的智驾能力是「天神之眼 B」,而其他配置就大概率仅支持「天神之眼 C」。
行业地震?
客观来说,比亚迪展示的一系列「智驾能力」,包括高快、城区领航辅助,和自动泊车等,横向对比其他车企的智驾能力并未有太特出的地方。
但比亚迪强调「全民智驾」,最大的杀伤力本来就不在绝对的体验高度,而是在覆盖范围的广度上。
首先,毕竟比亚迪的「天神之眼」智驾体系已经向下覆盖至 10 万元左右的价位段,哪怕只有「高快领航」能力,也实实在在地降低了大众消费者体验智能驾驶的门槛。
其次,300 万台搭载比亚迪智驾系统的车型出现在市面上,除了如上文说的能带来技术开发层面的优势,更大的意义在于市场教育,和消费者认知的建立。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新势力车企凭借先发优势和较好的体验,垄断着「智驾」的解释权,也是消费者认知中的「智驾标杆」。
但现在,这样的局面很可能会被打破。
如果比亚迪「天神之眼」智驾体验过关,甚至积攒了一定的口碑,那么依靠销量层面的压倒性优势,比亚迪很可能会成为「智驾」的代名词,让新势力在「智驾」竞争中不再占据绝对主动。
留给新势力们的选择只有两个:1.找到新的卖点,在「智驾」之外重新找寻产品优势;2.把智驾体验的「高度」做好,并借助比亚迪普及智驾带来的认知红利,转化深度智驾用户。
总而言之,由比亚迪等传统车企带头掀起的智驾普及浪潮,带来的既是行业地震,更是「大洗牌」。
「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这场轰轰烈烈的「智驾普及运动」,最终谁才是得益者?我们拭目以待。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