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一世,到底是为了什么?

有的人是为了功名利禄、权势尊位;有的人是为了传宗接代、子孙满堂。

想弄明白“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这个人生终极问题的答案,就是在寻找生命意义的过程。

在读了王阳明的书籍后,王阳明的阐述可谓一绝——人活一世,是为了心安。

每个人让心安的方式不同,王阳明认为,“除却良知,还有甚么说得!”



一,格心安,向内求。

"致良知"是王阳明晚年提出的重要思想,也是阳明心学的zui高概念,是世界的本源,生命的zui高境界。

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宰,都应当通过"致良知"来实现生命的至高价值。

王阳明在《别诸生》一文中讲“绵绵圣学已千年,两字良知是口传。”

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圣学”的终极心法。

在阳明心学中,一切的格物,都是格心安。

“向内求”,是遇到任何事要问内心的良知。想要听到良知的声音,便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二,心外无物,心即理。

阳明还认为“心即理”,心外无物,一切方法都在心中,一切修炼只为良知。

在阳明心学中,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将几件事看成一件事,王阳明认为圣人的学问只是个格物学,格物学只是个致良知。

知和行是一回事,心和理是一回事,格物和致知是一回事,甚至格物和平天下也是一回事。

王阳明在《寄薛尚谦》一文中讲“但知得轻傲处,便是良知;致此良知,除却轻傲,便是格物。”



三,人皆有良知

王阳明在《传习录·陈九川录》中提到“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

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有良知,就算是贼,也有良知,要不你试试喊他贼,他还不高兴呢。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日课21天》的作者度阴山总结,“人皆有良知,但有些时候,别人的良知未必向你展现。”

比如一个视人命如草芥的人,也许对待儿女、伴侣或父母时存有人性的一面。

良知是与生俱来的,在阳明心学的世界观中,世上只有拥有良知的人和没有良知的“非人”,没有绝对的善人和恶人。



总的来说,王阳明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外在的追逐,而在于内心的觉醒。

愿我们都能找到让自己心安的事情,并为之努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