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作者:拾光行古今 素材:胡琏

(本人用第一人称写故事,素材有原型,但情节有所演绎,请勿对号入座!)

淮海战役爆发前的第六天,胡琏以生病为由前往上海。当黄维兵团在双堆集陷入重围后,部队官兵每日翘首期盼空投物资,除了期待能得到大米和罐头外,他们最希望的就是老蒋能把「胡老头」空投下来。被围困的官兵们认为,是书生气十足的黄维带着十二兵团误入包围圈,只有胡琏才有本事带领大家突出重围。

对胡琏的带兵能力,老蒋心知肚明。当初挑选十二兵团指挥官时,他本想任命胡琏,但白崇禧为了派系利益,坚决反对让陈诚的亲信胡琏担任兵团司令。最后只好采取折中办法,让不善带兵的黄维担任兵团司令,胡琏则任副司令。

当时的胡琏不仅战功显赫,在第十八军中也极有威望。眼见军中派系倾轧如此严重,能将难以重用,一气之下,他以牙疾需要治疗为由,放弃了这个只有他才能驾驭的重任,愤然离去。

在军中高级将领看来,每到危急关头,有胡琏在就有救。顾祝同更是形象地说:「胡伯玉的命好,总能逢凶化吉。」



黄维的十二兵团被包围后,最急于找到胡琏的就是老蒋。

最终在上海找到胡琏的是联勤总部通讯署技术组组长何志浩。他是浙江宁波象山人,曾在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就读,与胡琏是同期同学,两人一直交情甚好。

何志浩找到胡琏后,两人连夜乘坐京沪快车北上,11月28日清晨抵达南京,直接前往黄浦路总统官邸。

在官邸见到精神憔悴、忧心忡忡的老蒋后,胡琏立即敬礼说:「校长,学生来迟了,是去尽孝道,如今国家危难,特来报效国家。」

这番话让老蒋十分感动,几乎落泪。

按惯例,老蒋接见黄埔学生时从不握手。但这次他破例了,紧紧握住胡琏的手说:「伯玉,你是我的得力干将。十二兵团现在处境危急,你有什么好办法救他们?」

胡琏回答:「这场徐蚌会战关系党国存亡,是我们平定叛乱的决战。若能打赢,我们还可凭借淮河、长江天险,保卫南京,稳住局势,再谋反攻。依学生之见,现在应当放弃徐州,死守江淮。至于十二兵团,首要是坚持,然后再组织援军。具体该怎么做,因情况不明,我愿意亲自飞往双堆集,协助黄司令共渡难关。」

老蒋听后十分欣慰,拍着胡琏的肩膀说:「好!好!徐州、蚌埠两路援军已经派出,浦口那边也调来了生力军,马上就能派上去。伯玉,中午在这里用饭,下午参加官邸会议,了解全局情况,然后坐小飞机去双堆集。总之,一定要坚守阵地,死战方能生存。我已经命令联勤总部全力空投补给,你们要继续奋战,稳定军心,提振士气。」

那一夜,蒋介石在官邸二楼邀请胡琏观看了《文天祥》。每当要给心腹将领安排重任时,蒋都会用这部电影来打动对方的心,甚至会在放映时流下感伤的泪水,试图引起共鸣。



看完电影后,胡琏做出了令人震惊的举动——独自投入敌军包围圈。这一壮举在整个淮海战役中广为流传,他的忠烈形象也因此深入人心。

不过,胡琏的孙子胡敏也对这段历史另有说法。他透露:「当时祖父其实不想参战,但蒋给他写了纸条,说这样做就是不忠,那样做就是不孝。淮海战役打响时,祖父正在上海看病。有人说他是去奔丧,这完全不对,我家在陕西,怎么会去上海奔丧?看祖父的晚年照片,脸上有两个大酒窝,那是子弹留下的伤痕,把牙齿都打碎了。

内战时牙疾发作,才去上海就医。蒋见黄维等人撑不住了,赶紧派人把祖父找来,用小飞机空投到战场。连降落伞都没给,就用棉被裹着往下扔,叫『人肉包』,也不管会不会摔死……」

胡敏越的说法有一点出入:胡琏确实被子弹击穿过脸颊,但发生在1933年第五次反「围剿」时期,是被红军所伤。这个错误可能是胡敏越记忆模糊,也可能是不愿让祖父背负内战的责任。

最引人注目的是,胡琏竟是被蒋以「人肉包」的方式空投到双堆集的。这个说法一出,引发热议:这是真的吗?

有人认为,内战中那些高级将领表现出的忠心,往往是被蒋用各种手段胁迫的结果,胡琏可能也不例外。但也有人质疑胡敏越说的「棉被裹人往下扔」缺乏军事常识,像是夸张的说法。

不过,胡家后人对蒋的这种隐晦批评值得深思。他们似乎在暗示,蒋并非明主,祖父效忠他实在可惜。



在双堆集战场上,胡琏虽几次突围,但大势已去。1948年12月15日下午5点,他和黄维召集第十八军军长杨伯涛、第十军军长覃道善等人商议,决定分头突围。

黄维和胡琏各自乘坦克向不同方向突围,约定在蚌埠南部的滁县会合。不料黄维的坦克半路抛锚,他只得和溃兵一起逃命,最后在「缴枪不杀」的喊声中举手投降。其他将领如吴绍周、王元直、覃道善、杨伯涛等也都被俘虏。

在这场战役中,胡琏展现出与众不同的韧性。即便遭遇失败,他仍然一如既往地展现出过人的勇气。他驾驶着坦克一路南撤,透过潜望镜看到对方部队不断迎面而来,有些还主动给坦克让路并行礼。当坦克行驶到涡河北岸时,燃料已经耗尽。

胡琏下车步行时被发现,顿时遭到猛烈射击,背部中弹。危急时刻,他发现前方有一艘木船,在驾驶员的搀扶下成功登船脱险。

据传胡琏在上海就医时,医生从他背部取出了32块大小不一的弹片,其中几片距离心肺极近,所幸都没有伤及要害部位。

养好伤后,胡琏找到蒋介石,提出重建十二兵团的请求。蒋介石表示同意。

1950年10月17日,解放军第十兵团所属第二十九军和第三十一军成功攻克厦门。汤恩伯虽然逃往金门,但他让一半总部人员留在船上,以备随时调度。

厦门的胜利让第十兵团指挥官们急于拿下金门。然而此时,胡琏的援军已经到达金门海域。由于当时解放军没有空中侦察能力,无法得知敌情的重大变化,最终的进攻行动付出了惨重代价。



10月27日,第十兵团叶飞等向三野首长汇报失利情况。粟裕看完报告潸然泪下,给叶飞等人回电:「得悉你们派出三个团登陆金门岛,与敌军三个军激战两天两夜,因援军未能及时到达,全部英勇牺牲,深感痛惜。这次损失是解放战争以来最大的,主要原因是轻敌和急于求成所致……」

这场惨烈的战败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

他专门致电各野战军负责人,要求以此为戒,指出:「在解放战争即将结束之际,各级特别是军级以上的领导干部容易产生轻敌和急躁情绪,必须以金门岛事件为警示。对仍在作战的部队进行教育,务必避免轻敌冒进,要稳扎稳打,有计划地消灭残敌,完成全国解放的重任。」

国民党方面认为古宁头战役是胡琏的又一重要功绩。他们认为:「没有十八军提前增援,金门原有守军难以完成任务;没有十九军及时参战,十八军也难以独自建功;没有胡琏将军亲自指挥,十二兵团也难以发挥出更大战力。因此古宁头的胜利,从组建部队到最后决战,都是胡琏将军艰苦努力的成果。」

当时国民党能战之将已所剩无几,只有胡琏还能勉力支撑。按理说,蒋介石此时应该重用胡琏。但无论是蒋介石还是后来的蒋经国,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局势越是恶化,越是倾向于启用听话的平庸之辈,而不是有个性的干将。

胡琏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典型的北方人特色。据孙女胡敏越回忆,爷爷为人刚正不阿,不懂溜须拍马。他经常对后辈说的一句话是:「做北方人就要一条道走到黑,不耍花样,做人要正直」。正是这样的性格特点,让他在晚年遭受了打压。从军旅生涯来看,他在多次战役中屡战屡败,唯独在守卫重地时取得了重大胜利,特别是在古宁头战役中的杰出表现。按理说,他本该被提拔为陆军总司令,这一点在当时是众所周知的委屈。



没能如愿升任陆军总司令,这件事让胡琏心里一直耿耿于怀。到了1957年7月,他再次接到蒋介石的任命,出任金门防卫司令官,这已是第二次担任这个职务。

到任后的胡琏依然保持着他一贯的将帅作风,性格也还是那样倔强。

他刚到金门就开始仔细研究美方提供的情报材料。从对岸的情况来看,原来的老对手已在沿海地区修建了数个机场,同时从江西鹰潭到厦门的铁路线也已开通。这些迹象让他预感到对方可能会对金门发起进攻。基于这种判断,他提出了「积极防御就是最好的进攻」这一战略思想,并敦促部队在岛上大规模修建地下工事,包括开凿山洞、挖掘战壕,最终在金门建成了四通八达的现代化防御体系。

事实证明,胡琏的预判非常准确。

1958年8月23日,在金门对岸,从厦门一直延伸到莲河的海岸线上,已经悄悄部署了459门各型火炮,包括加农炮和榴弹炮,随时可能开火。

就在这天,俞大维作为蒋介石的代表,带着慰问品来到金门慰问部队。宴会结束后,胡琏与俞大维、吉星文、赵家襄、章杰一行人沿着张湖公路山下边走边聊,朝金门防卫司令部方向走去。走到翠湖岸边的桥头时,几位副司令还沉浸在酒意中,停下来闲聊起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