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们都知道“水土相克”的道理,也就是土能够抑制水的流动,而流动的水又能带走少量的沙土。然而,在我国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却打破了这一常规。

鄂尔多斯不仅有为成吉思汗亡灵修建的宫殿,而且还有一片曾经荒芜的沙漠,这一片沙漠就是曾经的我国第七大沙漠、蒙古语意思为“弓上弦”的库布其大沙漠。

这里之所以加上多个“曾经”,是因为“荒芜”和“第七大沙漠”这些用来形容库布其沙漠的词汇,在人们的努力下,都已经成为了过去。



库布其大沙漠的面积很广,东西大约长400公里,总面积大约1.86万平方公里,细长的形状跨过了杭锦、达拉特、准格尔等多个旗,同时也是距离我国首都北京最近的沙漠。

形成库布其沙漠的原因目前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说法,有说是因为内陆地区干旱的气候所造成,也有说是因为阴山的土质疏松坍塌和风化作用所造成,但更多的人还是认同是因为古代黄河多年冲积而造成的沙漠。



从我国古代的《水经注》以及《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等典籍中,都能够看到古人有关于库布其沙漠形成方式的记载。

从这个角度来说,库布其大沙漠是和黄河有着很大渊源的,或者说是黄河造就了库布其沙漠的存在。



不过,库布其沙漠对待黄河却并没有那么“和善”,不仅每年有大量的黄沙进入到黄河的水中汇聚到下游,而且还不断向黄河以及周边地区扩散。

不仅如此,库布其沙漠还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有时黄沙还会跟着卷起的狂风形成沙尘暴,对京津冀地区的交通和人们的生活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防止库布其沙漠继续扩大,以及控制黄沙对人们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



我国从1988年开始对这个黄沙构成的庞然大物进行多次综合化治理,其中就包括以杭锦旗部分为主的“引黄入沙”综合治理工程。

通常情况下,想要对沙土进行有效的治理,人们大多采用“植木固土”的方式对沙土进行固化,也就是用种草、种树的方式,让草木的根系“抓住”沙土,同时生长出来的枝干和叶片,也会让空气湿润,所产生的水分也能够进一步对沙土进行滋润。



不过,对于库布其沙漠这种大型沙漠来说,普通的治沙方法所能够产生的效果十分有限。

主要是因为沙漠的面积太大、黄沙的厚度太深,地下的水源很难为黄沙顶层的植物生存所必须的水分,并且沙漠酷热的气候也不利于在黄沙表层进行草木种植,无论是种植高大的树木,还是根系矮浅的草方格,都很难成活。



针对库布其沙漠的这种特性,人们设计了一系列综合性的治理方法,其中不仅有种草种树,而且还有“光电效应”还有“引黄入沙”。

人们在地区进行“就地固沙”措施,也就是由库布其沙漠所覆盖地区的当地人,用沙漠中能够找到的石块、柴草等不易被吹走的材料对黄沙表面进行固定。

同时也通过建设沙障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黄沙在风的作用下到处游走。



人们还在沙漠上铺设了大量的太阳能光伏板,一方面让空旷的沙漠通过太阳能为人们转换为能够使用的电能,另外一方面这些太阳能板也遮盖了阳光,让黄沙表面既避风又能阴凉。

这就给黄沙表面带来一定的水分,从而能够让一些诸如草方格那种低矮的作物在黄沙表面生根成长。



另外,人们还就地取材,向长期以来和库布其沙漠“角力”的黄河伸手,把黄河水引导到沙漠中,用来为植物提供成长所需的水分,也就是“引黄入沙”工程。

这里所说的“引黄入沙”,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在沙漠上挖出一条水渠直接把黄河水引到沙漠中。

而是在每年黄河进入凌汛期时,通过黄河南岸的总干渠和用来进行畜牧工作的分干渠,把高于平时水位的高水位黄河水有目的地引入库布其沙漠的低洼地区,让这些“多余”的黄河水在库布其沙漠的黄沙上形成“非自然”的水洼。



黄河凌期其实就是凌汛期,主要是黄河的河水在冬天结冰时产生的冰盖增大了水流的阻力,从而导致水面逐渐增高,很容易对黄河沿岸造成决堤的风险。

当采用“引凌入沙”的方式之后,就直接降低了黄河凌汛期对两岸带来的风险。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解决黄河在凌汛期的防凌压力,同时也能够给库布其沙漠带来至关重要的水分。

当沙漠中水分达到一定程度时还会形成“淤地坝”,这些“淤地坝”还能够有效降低黄沙的流动性,减少黄沙继续“入侵”黄河。

与其说是“引黄入沙”,倒不如说是“引凌入沙”,这种方法也是在人类治沙史中绝无仅有的首次之举。



当然,任何一种治理方法都要有所花费,仅“引凌入沙”这一项治沙工程,每一年都要花费数亿资金。那么,花费这样多的资金,到底有没有实际意义呢?

库布其沙漠在杭锦旗境内有0.98万平方公里,是被沙漠覆盖的相关地区中面积最大的地区,也曾经是被黄沙困扰最为严重的地区。不过,现在这里却是另外一种情况。

在杭锦旗的吉日嘎朗图镇,已经开始出现了众多的“渔民”,这些人在曾经的沙漠地区开始养殖鱼、虾、蟹,平均每一年都能从在沙漠上汇集出来的大面积水洼中获得三十多万的收入。



曾经黄沙漫天的库布其沙漠,如今已经在人们的努力下一部分变成了水波荡漾的小湖泊,甚至还形成了野鸭成群的“水生态长廊”,并且还已经开始出现了在沙漠上种植并收割的水稻、水果等经济作物。

在这些水源的帮助下,人们在沙漠上继续大规模种植沙棘、红柳等固沙植物,继续向库布其沙漠深处继续进军。

如今的库布其沙漠,已经有超过6000平方公里的面积变成了绿洲,生物种类也从十几种突增到500多种,这也不再是让人们所头疼的“死亡之海”,而是开始成为人们的“财富宝库”,这也是内蒙古人民所立下的一个大功。



参考资料:
[1]《沙漠建鱼塘 农牧民养殖忙》人民政务网
[2]《风从“三北”来——擦亮“新时代”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绿色中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