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力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省经信厅近日印发《2025年浙江省产业升级和品牌建设工作要点》。
打好产业集群提能升级攻坚战
扎实推进“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大力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融合发展,力争“415X”集群规上企业营收突破9.5万亿元。
抓“链长+链主”高效协同
更好发挥“链长”协调服务、“链主”引领带动、专家智库支撑和社会机构协同作用,强化工作组横向协同、省市县纵向联动。优化省级特色产业集群赛道设置,迭代集群统计目录,健全统计监测体系,强化集群运行监测分析。
抓产业集群梯度培育
- 完善“省级—国家级—世界级”集群梯度培育机制,构建以世界级集群为目标、国家级集群为骨干、省级集群为基础的培育发展体系,统筹推进“新星”产业群、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培育。
- 鼓励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依托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高校院所、企业联盟等载体加快建设集群发展促进组织,推动促进组织积极参与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党建工作,探索开展促进组织星级评价,选树一批标杆性促进组织,引领助推集群发展。
抓世界级集群培育建设
- 推动落实8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一业一方案”,开展国家级集群综合竞争力评价和促进组织活跃度评价。
- 加强政策引导,研究制定浙江支持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迈向世界级的政策举措,鼓励长三角合作,积极推动数字安防、现代纺织、工业母机等国家级集群向世界级跃升。
抓核心区协同区融通发展
- 细化落实“一区一方案”,迭代落实“6+X清单”,推动核心区协同区跨区产业协同创新和专项对接,力争新增营收规模千亿级核心区2个、两千亿级核心区1个,千亿级核心区达14个
- 加强集群运行监测,优化落实“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动态调整机制。
- 支持各地以高新区为关键载体争创核心区协同区,依托高能级产业平台打造最优集群生态。
抓政策和要素保障
- 强化引导财政金融、土地、能源、人才等要素保障,支持项目、企业和各类创新资源向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集聚。
- 优化财政专项激励政策,支持在集群主导产业上布局建设一批新质生产力项目,提升“两区”能级。
- 协同推动“4+1”基金精准赋能,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作用,带动各类社会资金参与集群项目投资。
打好产业结构优化提升攻坚战
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提升机制创新改革,打响“浙江制造”品牌,加快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完善工作体系
- 引导各地立足本地优势,统筹推进优势、传统、新兴、未来产业发展,全力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结构、质量和竞争力。
- 抓实抓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产业组各项工作职责,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标志性成果。
深化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实施产业结构优化、资源要素盘活、项目催新引强、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提能、全面深化改革等6大攻坚行动。推动制造业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动能重塑,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大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深化国家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示范区建设,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建立重点企业分类指导机制和重大项目裂变、流转、保障全链条管理服务体系。
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壮大
落实国家培育新兴产业打造新动能行动要求,立足浙江产业发展实际,逐一梳理形成规模化的重点产业。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加快打造智能物联、高端软件等新兴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新兴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
促进山区海岛县工业发展
持续推动山区县跨越发展,落实平台建设、企业培育、重点项目、专项资金等经信领域“十八条支持举措”,加强山区海岛调出县巩固发展成果跟踪服务,力争山区26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全部超8亿元,超百亿县达到10个以上。协同推动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世界一流强港和“航运浙江”建设。
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
全力推进亩均效益精准评价、企业分类帮扶提升、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力争亩均税收、亩均增加值分别提高1万元/亩、3万元/亩。
完善“亩均论英雄”体制机制
- 发挥省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工作联席会议统筹协调功能,推进亩均效益综合评价、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等重点工作。
- 支持改革工作扎实、政策措施有力、要素配置精准、亩均效益提效明显的县(市、区)开展改革创新和工作落实并加大互学互鉴力度。
- 分类分业探索开展亩均评价指数评价,实施“亩均效益领跑者”行动。
优化亩均效益综合评价体系
- 探索以企业近3年平均绩效为依据开展评价,支持地方开展“地企双评”。
- 分类开展设区市、县(市、区)、制造业重点行业及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特色小镇、小微企业园等亩均效益综合评价。
- 迭代推广省“工业全域治理”大数据平台,探索企业基础数据采用“隐私计算”“融合计算”等方式共享。
深化要素配置政策体系
引导金融机构发挥各类专项基金撬动作用,创新支持“亩均论英雄”改革的金融产品。
强化“浙江制造”质量品牌建设
围绕构筑与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相匹配的质量品牌建设生态体系,迭代升级“510质量品牌工程”,力争新增浙江制造精品200项、产业集群区域品牌20个、省级制造业质量标杆20项。
打造“浙江制造”品牌矩阵
聚焦产品、企业、区域、设计、智造、服务等维度,构建“浙江制造”品牌矩阵。加大浙江制造精品认定和推广力度,联合省市场监管局开展“浙江精品”培育。
深入实施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
以《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能力评估规范》为标准,开展贯标培训、企业自我评价、专业机构评价,按照“经验级、检验级、保证级、预防级、卓越级”梯次路径,不断提升质量管理能力,力争全年完成评估企业200家以上。
加强工业质量平台管理
充分发挥工业(电子信息)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浙江实验室、工业(化妆品)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等已创建实验室的服务效能,支持围绕重点领域新创建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支撑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来源:浙江经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