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回家被催生了吗?

朋友跟我分享了她过年回家的细节,还是挺有代表性的,拿过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生活的两个环境,形成了两种观念

小王大学毕业在大城市遇到了老公,两个人一无所有结婚,然后一起买房,在大城市安家。

双方父母都没帮什么忙,主要是两个人不想让父母帮忙,全是靠自己。

靠自己的年轻人,在父母面前会底气十足,少了很多家庭矛盾。

安定下来以后,小王生了一个女儿,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小王后来为了带孩子,就辞掉了工作,她老公一个人上班,也算宽裕,两个人打定了主意,只养一个孩子,男孩也好,女孩也罢。

转眼女儿就上一年级了,前几年的艰难都熬过来了,小王也打算试着找工作,回归职场。

老家重男轻女,认为必须要生儿子,不生儿子就断了香火,小王和老公则认为男女都一样,鉴于过去几年的辛苦,坚决只生一个。



婆婆花式催生

今年过年回老家,小王心情也好了很多,孩子大了,完全不需要操心了,小王心情好,大家都心情好,心情一好,就难免越线。

婆婆早就想着让小王生二胎,但是一直不敢言语,小王状态好多了,心情也好多了,她想着重提生儿子这件事,又不知道如何开口,就拿了一袋大枣,一袋桂圆放到小王的房间。

小王看到红枣和桂圆,自然第一时间想到了“早生贵子”,但是她并不介意,也并没有理会,她把包装打开,拿了一些放到了坚果盒子里。

婆婆见了很开心,以为儿媳妇领悟到了她的用心。

儿子上楼看到红枣和桂圆,顿时就来了气,抓起来下楼找老母亲质问:拿着个干嘛,你不知道我们从不吃桂圆吗?

老母亲被问到一时无语,眨巴着眼睛说:“趁着年轻,小宝也大了,赶紧再生一个儿子啊。”

儿子毫不留情地说:“行啊,你给个100万,不用多,现在给我100万,我就生,给不了,就闭嘴。”

老母亲一时语塞。



“非得有男孩吗?”

小王讲这段的时候,是带着笑的,她的确变化很大,要是搁以前,她早就暴跳如雷了,她说能理解婆婆的思想,毕竟身处那样的大环境,但是她绝对不会听从的,她有自己的想法和坚持,只要对方不过分,她就不会回怼,没有必要为此闹矛盾。

倒是她老公,对母亲的这种的行为感到非常厌恶,不过这是他们母子之间的事情,她就不用掺和了。

“就非得生个儿子吗?”

事实上,在很多农村,人们就是这样认为的,一个亲戚家,儿子和儿媳妇在大城市生活,公婆在农村,头胎生了女儿2年就生了二胎,也就是头胎生完1年就怀上了二胎,二胎又生了女儿,公公嚷着让生三胎,不过儿媳妇也不是好支配的,她同意生二胎,原本是她自己是独生女,她希望女儿有个伴儿,现在二胎又生了女儿,她自己是很满意的,所以公婆的话,她是根本不在意的。

一些农村观念还是落后的,虽然“重男轻女”的形式早就发生了变化,但是“要至少有一个儿子”的思想还是根深蒂固的。

这跟他们的生活大环境,传统习俗,生活方式都有直接的关系。

理解了,就不会觉得愤怒了。



为什么催生的往往是“奶奶”

上文提到的公公催生不算多见,开篇提到的奶奶催生才是更为常见的。

有人会问:同样是女人,奶奶们怎么就不能接受孙女,就更喜欢孙子,就一定要让生个儿子呢?

单独从这个结果上来看,是挺可恨的,迂腐又无知,可是如果了解她们的成长过程,了解她们所处的大环境,就也没有那么可恨了。

现在的“奶奶”,基本都是70以前的,还有一些年长的是60以前的,她们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比较严重的时代,生活艰难,被父母忽视,所处的大环境是“有男人才有家”、“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哪怕是日子越来越好,进入到现在这个更为和谐美好的时代,很多的她们依然认定“有男人才能生存”,所以她们催生会自动认为是为子女着想。



不过就是时代错位罢了,成长的惯性让她们有了现在的思想和观念。

深入了解了,也就不会愤怒了,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如果自己规划好了人生,按照自己的规划走就行,对于父母的催生,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不理会即可,如果对方过于明显,且越界,再去应对。

最好的应对方法是,公婆催生,儿子应对,岳父母催生,女儿应对,这样能避免产生更多的矛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