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过春节,历史很悠久,也是最能够代表华夏文化的传统节日。辞旧迎新,喜庆欢乐。走亲访友,嘘寒问暖。蕴含着非常美好本意。



记得小时候春节拜年,基本上是一封或半封点心(一封是一市斤,品种无外呼酥饺子,水晶饼,天鹅蛋,琼锅糖这几样),外加几个年馍,再无其它,很简单。当时没有交通工具,走亲戚靠步行,因为慢,一天只去一个地方,能吃两顿饭。主要是白菜、豆腐、豆芽、粉条,这几样是过年才有的。大肉也有,但是非常少,只有几片配着菜,没有大人的授意,小孩是不敢随便动筷子的。没有一盘纯肉的菜,也没有鸡、鸭、鱼、牛、羊肉等。因为平时吃得清淡,过年的菜油水稍微多一点,就感到非常的好吃,有滋有味,很是让人感到满足。饭罢,大人们喝茶聊天,彼此讲述交流着,相谈甚欢。小孩们一起玩耍嬉戏,无比快乐。



短短四五十年过去了,现在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简直是人间天上,不可同日而语了。首先选购拜年礼品成了难题,原先是没得可选,供销社就那几样副食,不用费心,买就是了,也不用担心买多了送不完吃不了或放坏了,因为兜里的钱不支持你。现在超市里的礼品,琳琅满目,堆积如山,手机里的余额也用不完。但是选来选去,还是没有中意的,能选到满意的礼品成了难题。不是没有特色,就是华而不实,只是包装靓丽大气,内容实在不敢恭维。记得曾经问过一个在食品公司当店长的朋友。月饼散装的与盒装的,有什么不同?一盒100块钱的与300多块钱的,有什么差异?他说只要是相同口味的月饼,配料都是一样的,没有因为价钱不同而用料不同。最大的差别就是包装材料和每盒的克重有所不同。就此推论,如果只是为了吃月饼就买散装的。要是改成盒装的。同样的东西价格就能翻一番或者更多。这些多支出的价钱。其实就是支付到了包装上面。可是包装是不能食用的。只是看起来美观而已,有时也未必。油、米虽然很实惠,但是很笨重,而且有保质期。牛奶,尤其是几个大企业的,依靠广告宣传效应用金钱砸出来的大牌子,用来愚弄善良且有爱心的消费者。价格不低,物无所值。保质期非常长,让人不可信赖。



过年过节想给亲人送好礼品的心意是好的,但做法却不一定是正确的。按常理来说,你自己买的东西。大体上相当于都是给自己买的,因为礼尚往来。现在问你在短期内吃得了那么多糕点、糖果、水果、奶、油、米吗?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东西排队,先吃快要过期的,还没吃完,又有快要过期的了。人的欲望是无限的,真正的需求是有限的。春节过后,堆积如山的礼品,何时能消化?成了让人头疼的事。吃不了,扔不掉。花钱买的不痛快,好心办了坏事。



那又该怎么办?确实让人没少费心思,总不能两手空空走亲访友吧?思来想去,我认为还是带个红包为好。当然外加一两让自己亲手做的拿手食品更好,一定不是在超市买的。把原来买大包小包礼品转化成个红包。也省去了春节前人挤人采购的麻烦,节约了宝贵的时间、汽油费;消除了买不到满意商品而产生的焦虑;避免造成浪费,大多数礼品都有保质期。尤其是居住在城市储藏的地方小,家里温度又高,保存起来很困难。不管怎么用心用意选的礼品,也不见得是主人真正所需要和喜欢的,但所有商品都可以用钱来交换。



春节,本来是一个难得的长假期。重点在于亲友团聚,增递感情,而不需要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挑选甄别礼品上。把应该停一停,坐一坐,聊一聊的机会都变成了像快递员投送物品一样,进姑家,出姨家。这样的年就真正变味了。

文:北山 图:宋渭涛、北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