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外之家 | 温暖驻外人

数十万驻外人都在关注

驻外之家人才网

www.zhuwaizhijia.com

他叫袁海厅,出生在河南商丘睢县的一个农村家庭。他从小就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英语专业。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他不仅掌握了扎实的英语语言技能,还对不同国家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一颗期待走出国门、探索世界的种子在他心中悄然种下。

2010年大学毕业后,袁海厅加入中国电建水电十一局,在三门峡实习了三个月左右。同年年底,公司在尼泊尔的一个大型水电站项目开工,急需英语翻译人员,而他作为英语专业毕业生,有幸得到了这个宝贵的外派机会。得知他要出国工作,家人不仅没有反对,反而十分支持,因为他们在他上大学时就知道,身为英专生的他毕业后随时会面临出国工作的可能,所以很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

第1站:“高山之国”尼泊尔

2011年1月17日,农历腊月十四,他只身踏上了前往尼泊尔的旅程。这是他第一次出国,心里难免忐忑,但更多的是激动和期待。

来到尼泊尔,他发现这是一个美丽而又独特的国家,气候温暖舒适,景色瑰丽壮美。雪山高耸、植被茂密、河流纵横、空气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作为一个宗教国家,尼泊尔还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宗教建筑和历史遗迹星罗棋布。可以说,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历史人文,它都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他。他非常喜欢这个国家,以至于初来乍到时的新鲜感始终不曾散去。


2014年3月4日,袁海厅(右一)和同事受邀参加项目驻地喇嘛巴嘎村村民举行的藏历新年庆祝派对

在项目上,他主要负责翻译工作,包括口译和笔译。除了翻译,他还参与对外联络和公共关系方面的工作。在尼泊尔生活工作四年多,他早已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可谁能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里氏8.1级大地震彻底打破了原本平静的生活,他的驻外轨迹也就此发生了变化。

2015年4月25日中午时分,袁海厅正在管理营地办公区的院子里跟一名尼泊尔籍员工谈论工作,脚下突然剧烈地摇晃起来。他和那名尼泊尔员工站不稳,赶紧死死抓住彼此的胳膊。此时,他们一下子明白过来:地震了!

得知发生了地震,他和同事们纷纷朝会议室旁边的后门跑,可门却上着锁。几个同事翻身上墙,其余人只能躲在会议室后面躲避落石。门一打开,大家便撒腿朝外面的河滩跑,一路上余震频发,不时有石头从山上坠落。一个多小时后,看情况基本稳定下来,他们匆匆返回营地餐厅吃饭,只见大餐厅的地板上散落着几块石头,而东边小餐厅靠近门的墙壁更是被落石砸脱了一大块。东边离山较远的那排房子也未能幸免,招待室及临近的那间宿舍的门窗全被落石击中。此情此景,是他们每一个人都未曾想象过的。

地震后,他们所在的喇嘛巴嘎村成为了一座孤岛,他们的生活也陷入了困境。村中商店里的食物被抢购一空,营地的粮食库存也只有大米、面粉和少许蔬菜,而运菜车又因地震滞留在外,导致一日三餐几乎没有蔬菜。平时吃饭挑三拣四的他们,在地震后一小撮豆皮和一个馒头却足以使他们吃得唇齿生香。他真切地体会到,艰难时期,每一粒粮食都是如此的宝贵;也深刻理解了“浪费就是犯罪”这句告诫其实并非小题大做、耸人听闻。


2015年4月28日,地震第三天,项目员工闫继业在临时营地为同事理发

地震发生时正值虫草采集旺季。地震前,大量采集者涌入喇嘛巴嘎村;地震后,他们和外地来的当地工人都守候在停机坪附近,盼着能早日搭上直升机回家。但是,由于航班和载客量有限,有的人等了好几天都走不了。虽然袁海厅和同事们也都盼着能早日撤离灾区,但想到许多当地人的家里都受了灾,甚至有家人伤亡,他们就把早日撤离的机会让给了当地人,毕竟有限的救援力量和物资应该用到更需要它们的地方。

除了几名自愿留守项目的人员外,袁海厅和其他同事暂时撤回了国内。几个月后,项目具备了复工条件,他返回了尼泊尔,也做好了继续长期在尼泊尔工作的打算。没想到,这次回来仅仅待了不到半个月,他就接到了尽快前往赞比亚的通知,那里有一个百亿规模的大型水电站项目即将开工,需要他去主持综合事务部的相关工作。

第2站:“铜矿之国”赞比亚

2015 年 11 月7日,袁海厅来到了赞比亚,正式成为“非漂”的一员。刚到赞比亚,他就发现这里与尼泊尔有很大差异:自然环境方面,赞比亚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干湿两季分明,湿季气候炎热多雨,干季干燥凉爽,与尼泊尔常年温润的亚热带气候截然不同;文化方面,尼泊尔是印度教国家,而赞比亚则是基督教国家,而且两者在语言、生活方式、饮食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也都存在显著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和陌生感不仅没有妨碍他快速适应全新的环境,反倒使他对这个国家、对这片大陆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 赞比亚 工作 的 近 7 年 时间 , 他 主要负责 项目 的外籍 人力资源管理、属地化管理、公共关系、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工作 。 这 期间,有两件事 情给他留下了深刻 印象, 其中 一 件 是 新冠肺炎 疫情期间 项目 实施 的全 封闭式管理。

2020年3月18日,赞比亚发现首例阳性患者,是一对夫妻。这一紧急情况使他所在的项目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个项目规模宏大,仅当地员工就有四五千人,而且还处于施工的关键阶段,保蓄水、保发电任务艰巨,再加上疫情的叠加,形势非常严峻。为了确保员工的健康、安全以及各项施工生产的顺利推进,项目经过综合研判,当机立断,于四天后,也就是3月22日,会同业主做出全封闭式管理的决定,并立即实施。

可是,在理念和文化与中国迥异的非洲实施如此大规模的全封闭式管理,而且没有人知道什么时候才会重新开放,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很多困难,也遭受了很多误解。许多当地员工无法接受长时间的封闭管理,陆续离开了。为扭转局面,项目一边协同业主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理解和支持,一边采取各种人性化措施稳住当地员工队伍,例如定期集中采购并发放玉米粉、食用油、白糖、香皂等生活用品,给他们订购报纸,开辟隔离营地实施轮休,邀请当地卫生部门给他们免费接种疫苗,等等。一系列人性化措施的有效实施,使更多人自愿留下来,配合项目持续推进各项施工生产。在全体中外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在利益攸关方的大力支持下,项目先后实现多个重大节点目标:2020年11月18日,大坝蓄水成功;2021年6月30日,首台机组并网发电……


2021年5月1日,袁海厅(前排左三)参加项目五一国际劳动节优秀当地员工表彰仪式,并与受表彰当地员工合影留念

随着赞比亚政府对防疫政策做出调整,2021年10月7日,成功实施了长达一年半的全封闭式管理落下了帷幕。如此大规模、如此长时间的全封闭式管理在国外是绝无仅有的,可以说打破了纪录、创造了历史。作为该行动的直接参与者和相关工作的谋划者、执行者,他觉得这一阶段是自己驻外十余年以来压力最大、神经最紧绷的一段时期,也是十分值得怀念的一段时期。

另一件事是关于他的文学创作的。一直以来,写作都是他的最大爱好,无论走到哪里,他都喜欢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来到赞比亚后,他发现中国人对非洲的了解相对较少,很多人只是通过新闻、电影、纪录片等有限而单一的渠道了解非洲,但这样了解起来往往没有那么全面、立体、真实。于是,他打算写一本关于非洲的长篇小说,让大家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非洲。

但是,由于迟迟没有灵感和素材,他不得不暂时搁置了这个想法,直到2016 年 9 月的一天。他在面试前来应聘卡车司机的求职者时,看到一个年轻人,像是欧非混血。他一问才知,这个年轻人原来是希腊和赞比亚第二代混血。他让这个年轻人简单讲述了自己的家族故事,他听后一下子就被那些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头脑出中随即迸发出灵感的火花。就这样,这个年轻人及其故事,便成为了他小说创作的切入点。此后,他在和来自不同阶层、不同教育背景的人交流交往的过程中,会主动聆听、收集各种各样的故事,甚至主动要求其中一些人给他讲故事。渐渐地,故事越来越多,他利用业余时间把它们进行艺术加工,使它们转化为小说里的情节。起初,他本计划用中文创作,后来考虑到自己是英文专业出身,就想着向前迈出一步,突破自我的舒适区,而且用英文创作关于非洲的长篇小说在中国还史无前例,英文作品也能使当地人直观地看到中国人眼中的非洲,从而拉近与中国人之间的情感距离,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考量,都很有意义。于是,他决定放手一试。

可是,一个来自非英语国家的人创作一部英文大部头,谈何容易?在创作过程中,他几度自我怀疑,甚至想过放弃,但最后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为了确保书稿质量,他专门请几位当地同事和两位专业编辑帮忙修改、润色。由于白天时间有限,他通常在晚上创作或修改,有时候到凌晨一两点才休息。经过五年多的努力,2022 年5月,他的全英文长篇小说《幸运人酒吧》(The Lucky Man Bar)由赞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幸运人酒吧》书影

当月26日,新书发布会在赞比亚大学孔子学院多功能厅成功举行。该书不仅在当地书店上架销售,还被赞比亚档案馆永久收藏。目前,电子书、有声书已在亚马逊等国外网站上架,赞比亚和尼日利亚的专家学者撰写的书评也在国外学术期刊发表。该书是中国首部非洲与尼泊尔题材的英文长篇小说,填补了该领域及其他领域的多项空白。对他个人的写作生涯来说,该书无疑是一个具有标志性和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关于这本书,他还有两个未了的心愿:一个是中文版早日面世,另一个则是把它改编成电影,让它以光影的方式与更多人见面。

第3站:“天空之国”莱索托

2022年6至8月,袁海厅先后两次到南非约翰内斯堡出差,在那里总共逗留了一个月左右,主要任务是为即将在莱索托王国上马的一个大型水利项目做前期准备工作。8月14日,他作为项目第一名进场人员进驻莱索托。

来到莱索托,他发现这里与尼泊尔和赞比亚都有很大不同:自然方面,莱索托纬度高,又是高原国家,属于大陆性亚热带气候,四季比较分明。许多人想象不到这里冬季寒冷,高海拔地区有时还会遭受暴风雪,他所在项目附近就有一个很大的滑雪场。这里的植被与他家乡有些相似,分布最广泛的有杨树、槐树、桃树、柳树等,使他感到如在家乡般的亲切。文化方面,莱索托民族特色鲜明,历史文化独特,改变了他在某些方面对非洲大陆固有的认知。


2023年6月23日,袁海厅探望项目和中国第17批援莱索托医疗队联合救助的当地儿童

莱索托是公司全新国别市场,又是他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准高端市场,再加上形单影只、人生地不熟,他刚到这里时遇到了方方面面的困难和挑战,但常年驻外的经历使他很快就适应了这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作为项目管理人员,他深知任重道远,挑战再大,硬着头皮也要上。后来,越来越多的中方员工进场,来自十几个国家的外籍员工也陆续加入,使项目逐渐形成一支被称为“小联合国”的跨文化团队。这期间,他和莱索托青年设计师联合设计了项目联营体文化标识,后来又和莱索托知名歌手联合作词、由该歌手演唱并录制了联营体文化推广歌曲《科帕诺之歌》。2024年2月1日,农历腊月二十二,他从莱索托首都马塞卢出发,经停南非约翰内斯堡,于次日飞到香港,回到了阔别四年多的祖国。

中外友谊和人文交流的使者

驻外的这13年里,袁海厅跨越了亚非两大洲、南北两半球,在四个不同的国家工作和生活,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人,体验了多元多彩的文化,也让他取得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些经历让他学会了包容,深刻意识到世界因不同而精彩,让他不再局限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而是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和尊重彼此的差异。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过程中,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了很大锻炼和提升,使他能够游刃有余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能更加准确地理解对方的意图。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不仅对他的工作有很大帮助,也让他在生活中更加自信和从容。

这期间,尤其是2013年以来,他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凭借国家、企业提供的平台,结合自身工作需要,充分发挥在语言和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特长,为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和中国国际传播、增进中外友谊、助力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作出一名央企员工应有的贡献。他积极推动中非文化合作,与赞比亚和莱索托艺术家合作电影2部,歌曲7首,文化标识1款。电影已成功上映,有6首歌曲已结集为专辑《幸运人酒吧》,在酷狗音乐、酷我音乐、QQ音乐、网易音乐、华为音乐、Spotify、Apple Music等国内外流媒体音乐播放平台上线。


2024年12月31日,袁海厅在赞比亚《民族日报》发表署名文章《一条文学的文化纽带》

在文学创作方面,这13年的驻外经历为他提供了丰富素材和广阔视野,他写了很多作品,包括小说、散文和诗歌等。这些文字记录了他的成长和感悟,也成为他与世界沟通的一种方式。2013年以来,他先后出版了《河之南•山之南》(四卷本)、英文长篇小说《幸运人酒吧》、文学作品综合集《北纬,南纬》等中英文独著6部,并参编《踏海而立——水电十一局国际业务实施三十周年》。


《北纬,南纬》书影

回首这 13 年的驻外经历,他感慨万千,有欢笑,有泪水,有挑战,也有收获。这段经历已经成为他人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就像一座富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段经历让他更加了解自己,也让他更加热爱这个多元的世界。上面提到的《北纬,南纬》今年1月刚刚出版发行。这本书一共四辑,前三辑分别以尼泊尔、赞比亚和莱索托王国为创作背景。可以说,这本书是他对13年驻外经历的全面回顾、梳理和总结。书的封面设计源于他自己的创意:一条笔直的横线把封面等分为上下深浅两个色块,一个人正迈步跨过横线。这条线代表赤道,上下两个色块分别代表北半球和南半球,而那个人也许就是袁海厅自己。值得一提的是,横线中间的那个逗号则是设计师别出心裁加上去的,它是否代表着这段旅程还没有画上句号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