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上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泰安市泰山区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开幕。泰山区政协委员刘学文提出如下建议: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目前,我国已步入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二个五年阶段,这一时期国家对乡村振兴的定位、使命与期待均跃升至全新高度,呈现出显著的深化与升级趋势。目前乡村已经完成将资源逐步开发,并沉淀为乡村资产的过程,具备了较好的基础条件,但这些资源资产只有合理利用起来,才能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因此要通过市场化、专业化的运营手段,对乡村的各类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和利用,因地制宜地挖掘特色资源、策划运营项目、引入投资与人才,真正将乡村运营起来,推动乡村从传统农业转变为多元化产业,实现从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乡村要发展,运营是关键,针对乡村建设及产业项目同质化严重,创新能力较弱,缺乏有效发展路径;乡村缺乏知名品牌和有效的营销策略;人才的流失和短缺,导致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转变思维,创新发展模式。一是运营前置,乡村规划更具价值。在乡村规划和建设的各个阶段,要始终围绕运营需求,精准定位乡村的未来发展方向和产业业态。在规划和建设中,让运营团队提前参与其中,充分考虑运营管理体系,包括招商条件、业态配置、项目盈利点等关键要素,为“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预留空间,促进乡村建设成果真正惠及村民,带动共同致富。二是内聚外联,组合出拳。坚持强村公司“内聚+外联”两端推进,内聚村庄资源,外联社会服务,差异化带动村集体资源共享、发展共建。一方面鼓励各村委托强村公司通过租赁、入股、委托等方式集中整合村民的闲置资产,通过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多种方式盘活利用。另一方面通过聚拢各类发展要素,充分利用地域优势,与驻地企业等密切合作,突破信息、物流等瓶颈,有效实现强村公司业务精细化管理、专业化运营,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能,以发展成果惠及乡村居民。

二、“三化”破题,共筑乡村影响力。一是品牌定位,探索乡村IP化。根据乡村自身资源禀赋,通过创意转化和市场运作,形成具有独特识别度和商业价值的文化产品或者服务,让每个乡村都拥有特色鲜明的主题IP,比如产业类主题IP、民俗类主题IP、艺术类主题IP等,激活乡村多元价值,为乡村带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二是文创赋能,助推地方物产商品化。借助成熟的商业路径加文化创意,从市场需求挖掘、选品、产品定位、定价等要素入手,以文化创意为产品加持,提升产品附加值,将地方物产转化为流通商品,成为可以规模化生产的文化金名片,同时,搭建地方物产标准化商品体系,带动产业规模化发展,实现经济与文化协同发展的双赢局面。三是创意营销,营造体验场景化。内容是营销的核心。注重内容创新,挖掘乡村文化内涵,通过撰写富有情感、生动有趣的文案,搭配多元化场景体验拓展,讲好乡村故事,让游客在故事和互动中感受到乡村的魅力。打造差异化乡村旅游消费体验,借助社交媒体平台,通过举办线上线下活动、推出特色话题等方式,激发用户分享,扩大传播范围。

三、人才引擎,带活共富经济。一是培养“运营人”。定期组织乡村振兴资源对接会,为乡村干部、乡村经理人、乡村创客、在地村民等搭建资源对接的平台,有助于信息对称、技术创新、拓宽产业链等,足不出户可以了解更多政策法规、实操案例、行业趋势、内容营销、品牌宣传等多方面的理论及实践知识,走出符合在地乡村发展的创新路径和模式,为乡村源源不断地发展提供助力。二是招引“返乡人”。搭建多元引才平台,发挥政协委员服务基层、流动党员资源互通以及我区商会协会等各类社会组织的外联优势,链接相关机构收集当地产业需求与人才信息,建立项目合作对接清单,精准匹配家乡发展项目,扩大联谊规模与频次,按行业细分交流主题,增进人才粘性,吸引人才以灵活多样的合作形式投身家乡建设。三是用好“乡土人”。鼓励村民参与乡村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等各项活动,通过村民的广泛参与,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责任感和归属感,还能增强村庄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建立运营收益的分配机制,最大程度确保村民共享发展成果。

(大众新闻记者 曹儒峰 通讯员 亓俊宝 左瀚翀 褚玉强)

(大众日报及大众新闻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文字投稿务必配上照片、短视频。泰安新闻素材请投大众日报泰安记者站电子邮箱dzrbta@126.com,热线电话:05388011909。来稿请务必注明作者、手机,以便进一步联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