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各位老少爷们儿,今儿咱来聊聊咱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磁窑镇的一个不起眼儿但挺有故事的小村庄——范家园村。

范家园村,就坐落在磁窑镇的西南部,离镇驻地得有11公里地儿。你往西瞧,那是王府村;往南呢,高家村挨着;北边儿跟近河村、南贤村接壤;东边儿靠着贤村水库,那水资源可是杠杠滴丰富。咱村这地界儿,虽说地处丘陵,但靠着水库,庄稼长得可不含糊,小麦、玉米、地瓜、花生那是年年丰收,特别是生姜,那可是咱村的特产,生吃脆甜,炖肉提味儿,老少爷们儿都爱。

据说啊,咱村这名字还得追溯到清朝雍正年间。那时候,范氏一族在这儿开了片菜园子,南北都是贤村的地界儿,所以这村子就叫了范家园村。这一晃几百年过去了,范家园村也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从宁阳县第八区,到南驿人民公社,再到南驿镇,最后归到了磁窑镇,这一路走来,咱村也是越来越有模样了。

新中国成立那会儿,咱村才25户人家,120口人,穷得叮当响。那时候,小麦一年到头才收那么几十斤,花生、地瓜也勉强糊口。可自从1980年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咱村的日子是一天一个样儿,大伙儿调整种植结构,多种花生、生姜,这日子啊,是越过越红火。

记得小时候,咱村里头有个三村小学,南贤村、近河村、范家园村的孩子都在这儿上学,那时候条件虽苦,但适龄儿童入学率可是100%。后来学校合并了,孩子们都到王府完全小学上学了。医疗条件也改善了不少,1970年那会儿,村里头建了个卫生室,就一名乡村医生,看病啥的都不方便。现在不一样了,新农合普及了,大伙儿看病有保障,心里头踏实多了。

咱村这几十年来变化可真不小。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均收入就那么十块八块的,到2013年,人均纯收入都8500块了。村里头的机动车也越来越多,小轿车都进了寻常百姓家。这都多亏了党的政策好,大伙儿也跟着沾光。

村里头的党支部也是咱村的顶梁柱。1988年那会儿,成立了第一届党支部,范怀江大爷当的支部书记。后来范华山大哥接过了这担子,一直干到现在,带着大伙儿奔小康。

这就是咱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磁窑镇的范家园村,一个不大但充满故事的小村庄。咱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大伙儿的心也越来越齐,相信以后咱村的日子会更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