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论,自2019年之后,所有的春节档、五一档、暑期档、国庆档等电影,就像扁鹊给蔡桓公看病:
《你好,李焕英》那会是“病在肌理”;《消失的她》那会是“病在肠胃”;《热辣滚烫》那是“病入骨髓”;现在是到了“病入膏肓”的时代了.....
2025的春节档,未上映前,堪称史上最强春节档,把前几年春节档的半数片子,特别是那些小品类喜剧,比衬成了歪瓜裂枣。
圈内的大佬们真是为了度过行业寒冬,顾不上争斗撕咬,一个个抱团救市,大制作影片个个都没藏着掖着,把“主菜”都端上桌了...
看看出品方:光线的《哪吒2》,博纳的《蛟龙行动》,猫眼的《唐探1900》,淘票票的《封神2》,中影的《射雕》,联瑞的《熊出没》…
不过现在看起来,除了《哪吒2》一枝独秀断层领先之外,只有《唐探》勉强算是跟着屁股后面默默喝汤,其他的都是一地鸡毛.....
这总结下来,那是何等寒酸的“史上最强”,简直坐实了影视寒冬的到来...
那话说回来,问题出在了哪?是资本?还是导演演员?又或是他们粘在一起,打算破罐子破摔了?
吃一堑长一智
从2023年至今,不仅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徐克这种老一辈导演在票房和口碑上大受影响,乌尔善、陆川、管虎、宁浩、贾樟柯、娄烨、林超贤这些曾经的中流砥柱所拿出的作品也都没市场的考验。
就像是《蛟龙行动》,为什么会扑,因为导演不相信主旋律,也没拍出主旋律...
导演不相信未来JFJ武器会多先进,所以枪支用外国的,潜艇是拿俄国美国潜艇缝合的,厉害的机器狗设定成敌军的。
导演不相信JFJ战术能打胜仗,所以军事指导请马来西亚人。
导演不相信JFJ反潜机、军舰打得过不明入侵潜艇,所以非要设计特种部队科幻装备去对抗潜艇。
这还不如做过《战争雷霆》的GAIJIN工作室的短片《勇气时刻•中国》,里面JFJ直接用反潜机击毁不明入侵潜艇。
但他忽略了事实,忽略了主旋律....
就像是有一些导演不相信一个女人会因为信仰共产党而心甘情愿去农村支教几十年,所以把这个女人改成是因为爱丈夫、继承丈夫遗愿、想念丈夫才会去支教。
可事实呢?就是因为信仰、就是因为自身,所以《蛟龙行动》没有延续《红海行动》的成功,为什么?
因为《蛟龙》故事没讲好,有了反派,却没有讲反派搞出这么多事到底是为什么?
没有原因,从哪里来的仇恨?
小编写篇文章都知道,一个故事要想写得好得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可你一部电影,啥也没有就折腾了两个多小时,你折腾了个寂寞?
还不如请王星和他女友本色主演,拍一部营救王星的《救星行动》,把泰国缅甸的那些人请来,给他们钱,共同演绎此片,再一宣传,那肯定卖疯了。
那再来说说《封神》,都说《哪吒2》是因为打磨了5年,才磨出了这么一部现象级的电影。
可大家也都知道,《封神1》拍摄的时间更长,只是乌尔善导演这运气,也真是天崩开局啊。
七八年前拍的,赶上疫情压了好几年,这谁能受得了,完美错过了在中国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开启中国式好莱坞大片的最好的时机。
不过,就算1封了神,你拍个续集也不能这样干啊.....
不知道看过的有没有注意,开头第二次出现片名《战火西岐》时,旁边有一个英文名,叫“恶魔力量”,我们炎黄子孙的神仙,在乌尔善眼里是恶魔?
再说说剧情啊,殷郊一个卡拉米吸收了元始天尊功力,姜子牙像个弱智,姬发是个恋爱脑白莲花投降派;
而且,一个我国古代的神话片,纣王妲己这种主要的角色,请了俩老外来演,“纣王”费翔是美国人,“妲己”娜然是俄罗斯人,而其他演员连带着导演,都是本土人...
这些人说台词都夹着口音,连普通话都说不利索,更别说其他演员了
可众所周知,纣王是个河南人啊,改编不能乱编,这句话的含金量还是挺高的....
而徐克导演的《射雕》,跟这部封神多少有一点异曲同工之处,都跟“蒙古”有关系啊。
而射雕小编前两天顺着大众一起,吐槽过了,当爱情片看吧,小编只有一句评价:
我本以为花了钱是要看你和小妹妹你侬我侬,可我看完了,我觉得你是和小哥哥辣眼睛的咿咿呀呀....
我不开心,可你还想让我看完之后把这一坨开心的咽下去,你说你过分吗?
而且,网上有人爆料,说射雕英雄传的背后制作团队其实有乌尔善的团队参与,怪不得这电影剧情有一股异味....
这件事的真假,不清楚,但谣言传的是有鼻子有眼,而且封神中的邓婵玉像是徐克能拍出来的,射雕中的蒙古人像是乌尔善能拍出来的...
说完了不咋的的,说说还行的,《唐探》和《熊出没》,算是平稳发展了。
不过没有《哪吒》之前,他一直以来拿的几乎都是春节档的动画票房的冠军,甚至没有其他竞争力的对手出现。
能稳定的保持电影的质量和票房,这确实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2021-2024年这四年中,熊出没累计票房50亿,稳定的闷声大发财了。
为什么?就拿《哪吒》打个比方吧,去看哪吒的不一定能带上孩子,但是去看熊出没的孩子,一定会带上爸妈。
能打败熊出没的,估计只有出生率了。
都说完了,那就说说今年的“黑马”吧,这破天的富贵,哪吒真是接住了,高开疯走,但也有一个事实:久违的几乎满座的电影。
剧情紧凑不拉胯,制作精美不敷衍,虽然不算完美但瑕不掩瑜,而这一切都是一个、曾啃老多年、最后弃医从影的80后导演干出来的。
真是高估了科班出身导演的水平,低估了非科班出身演员的水平,一屋子专业导演,没干过一个跨界导演,羞不羞?
如果没有哪吒惊天动地的7天50亿,那今年春节档又会是什么样?
古装、魔幻、主旋律、军事、流量、武侠各个考验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的种类全部扑街,港片、功夫片基本熄火,甚至被人鄙视的喜剧又有哪个能达到西红柿首富这个水平了?
中国电影能够依赖的主题往哪里找?
哪吒、流浪地球这种作品都是4、5年才能出一部,电影市场等的起吗?
现象级的电影也不会总是有,该扑的还得扑,当年泰囧横空出世,大家也吓一跳,后面几年电影市场突飞猛进,观众也觉得好片子多,中国电影大进步。
可那些大佬们,真不是知道自己错了所以报团救市,他们只是知道自己要死了,能挣一笔是一笔,早死早超生。
结语
姜文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你得给人点好东西吃,天天想着掏人兜里钱,就没有回头客了...
我花钱吃屎还能填饱肚子,花钱看这玩意,肚子空空我还得一肚子气,那我不是有毛病。
但是还是,百花齐放才最好,一花开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各有各的特点才是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