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节气是寅月的开始,标志着冬水之气彻底隐藏,木气完全显现,并开始不断增强。木为少阳,少阳生发,则地气升腾,天气下降,两气相合,打雷而降雨。地气之所以升腾,是因为太阳的北返,致使温度回升而导致的。
随着温度的回升,冰面逐渐融化,鱼儿浮上了水面,水獭开始捕鱼,并将捕获的鱼儿摆成圆圈,前爪供在身前,就像祭拜一样,以感谢大自然的恩赐,被称为“獭祭鱼”。书云:岁始而鱼上游,则獭初取以祭。獭祭,圆铺圆者,水象也。豺祭,方铺方者,金象也,所谓豺獭知报本。
这一切都是太阳黄经到达三百三十度时,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现象,也就是雨水节气的物候现象。如果这些现象没有出现,也就意味着气不对节,温度较低,冰面不化,地气不升,是为反常之象。所以《月令广义》中说:雨水日,獭祭鱼,是日獭不祭鱼,国多寇贼。
而獭祭鱼的前提条件,就是冰面融化,温度升高,气化而成雨。因此雨水节气最大的特点就是降雨,正如老话所说:雨水不下雨,遍地出盗贼。雨水雨不落,下秧无着落。雨水还下雪,春寒少不了。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雨水落了雨,阴阴沉沉到谷雨。
雨水节气位于寅月的最中间,正月建寅,正月的中间是十五,所以正月十五的习俗,和雨水节气相互对应,原本是一个祈雨的节日。正月为元,元为始,宵为夜,于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就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被称为上元节。
上元节天官赐福,其实是人们祈求上天降雨的节日。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都与天象有关。北极星位于地球自转轴上方,是相对静止的,于是人们将北极星之位,定为天之中心,是天帝所在之位,被称为太一,乃万物之本。
所以自古就有祭拜太一的习俗,书云: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万物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太一者,谓天地未分混沌之元气也。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于东南郊。
意思就是春季和秋季的开始之时,天子要去东南郊外祭拜太一,以祈求风调雨顺。祭拜之日就在正月的第一个辛日,书云:正月十五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至明而终。
太一为天地之始,也是万物生长的源头。木为少阳,就是万物生长的力量,少阳生发,则打雷降雨,于是祭拜太一,也就是祈求降雨。而元宵节就是从祭拜“太一”的习俗中演变而来的,其真正意义在于天官赐福,所赐之福就是天降甘霖,与太乙“桑林祈雨”的故事相互对应。
天为纯阳,天官就为纯阳之火,于是上元节以火祭天,以祈求风调雨顺。所以在元宵节的夜晚,人们举着火把在田间游走,并燃起篝火,祈雨驱虫,祈求五谷丰登。人们还根据篝火的颜色,判断年景,火红则天旱,火白则水涝,谓之“照天蚕”。
所以元宵节天官赐福,也就是天官降雨,宜雨不宜晴。老话说:上元无雨多春旱,清明无雨少黄梅。雨打正月节,二月雨不歇。正月十五水满缸,八月十五谷满仓。花灯落地雨,三十六天阴。雨洒上元灯,中秋月不明。上元日晴,主一春少水。
人们为了元宵节灯火通明,就连宵禁都取消了。正如《汉书》中所说:执金吾掌禁夜行,惟正月十五敕许弛禁,谓之放夜。此时彻夜宵禁,女子也可以出门赏灯,这就给很多单身男子创造了机会。凡是女子可以出门的节日,大多都与爱情有关。
于是元宵节,也是古代的情人节之一,每到元宵节的夜晚,女子结伴出行,走过墙边小道,走过小桥流水,俗称“走百病”。人们在此时吃圆子,猜灯谜,未嫁的女子还会去田间偷菜和偷葱,希望嫁给心仪之人,都是一种没有的寓意。
今年的元宵节,是寅月的壬子日,寅月是木气增长速度最快的月份,木为少阳,生于冬至。冬至一阳生,位于子月之中,春木耗水子,所以春季的壬子就为耗日,也就是日子之力被季节的气场所消耗,从而导致日子无力,变成了五行无气之日。
元宵节本身就是正月的望日,月亮的强引力时期,阴气强旺,又在纯水壬子日,原本是降雨之时,却被季节的力量所消耗,导致雨气减弱,五行无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