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当上皇帝后,弟弟封王却被赞誉千年,二哥当了王却仓皇逃命,大哥早亡却留下的侄子被封了个"讽刺侯"。这个"讽刺侯"的典故,源于一个锅铲刮锅的声音,背后竟然是一段让刘邦记恨20年的家庭纠纷。这就是开国皇帝刘邦和他三个亲兄弟的故事。
第一章 锅铲声响二十载:刘邦为何给侄子封个"讽刺侯"
深夜的汉宫,刘邦独自站在御花园里,耳边似乎又响起了那刮锅的刺耳声音。二十年过去,这声音依然让他心头冒火。
这事得从沛县一个寻常的午后说起。那时刘邦还不是皇帝,只是个爱带着狐朋狗友四处晃荡的混子。一群人喝得醉醺醺,肚子饿了,刘邦就领着他们去大哥家蹭饭。
大哥刘伯已经去世,家里就剩下大嫂带着儿子过日子。刘邦带着七八个酒肉朋友浩浩荡荡来到门前,大嫂脸都黑了。她不敢直接赶走小叔子,可厨房里传来的声响让所有人都坐不住 - 锅铲不停地刮着锅底,发出刺耳的"咯吱咯吱"声。
"看来是没饭了。"刘邦的朋友们纷纷起身告辞。刘邦却起了疑心,趁大家散去后溜进厨房一看,好家伙,锅里的饭还有小半锅。
"大嫂,你这是什么意思?"刘邦拦住正要离开的大嫂。
"什么意思?我一个寡妇,每天辛苦种地才能糊口。你倒好,整天带着一帮游手好闲的人来吃白食。你觉得这像话吗?"大嫂索性把心里话说开了。
这一幕深深刺痛了刘邦的自尊。多年后他成了皇帝,论功行赏时,群臣纷纷提醒他别忘了封赏已故长兄的儿子。刘邦冷笑一声:"不是我忘记了,只是他娘不是个厚道人。"
可老父亲一再央求,刘邦只好勉强答应给侄子封侯。但这个侯爵的名号却耐人寻味 -"羮颉侯"。羮颉,正是锅铲刮锅的声音。
一个小小的锅铲声,成了刘邦心中二十年的疙瘩。他对功臣尚且能做到"萧何月下追"的知遇之恩,对自家侄子却在封爵时都要带着讽刺。这位开国皇帝心胸之狭窄,由此可见一斑。
有意思的是,当年那个看不上刘邦的大嫂,现在反倒成了皇帝的嫂子。她大概做梦也没想到,那个成天游手好闲的小叔子,竟然真能当上皇帝。更没想到的是,当年的一声锅铲,会让自己的儿子背上这么个令人啼笑皆非的侯爵称号。
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刘邦能把当年张良深夜献图的恩情记一辈子,却也能把大嫂刮锅的"羞辱"记二十年。这位开创大汉天下的皇帝,在对待亲情时却显得格外斤斤计较。
而这个"羮颉侯"的称号,不仅记录了一段家族恩怨,更成为了历史上最具讽刺意味的爵位之一。后人谈起,无不感叹刘邦此举既显圣心之小,又见帝王之威。
第二章 "废物"二哥:从代王到落魄侯的人生剧变
刘喜这辈子最得意的事,大概就是当过几天代国的王。可这份荣耀没保住几个月,就被他自己给做没了。
在刘家兄弟里,刘喜是老爹最喜欢的儿子。别看刘邦后来当了皇帝,在老爹眼里,这个老三就是个游手好闲的主。反倒是老二刘喜,整天忙着地里的活,还会精打细算赚点小钱,深得老爹欢心。
要说刘喜也有点小聪明。种地时,瓜果蔬菜什么时候种最好,他都门儿清。做小买卖时,哪个季节该囤什么货,他也算得明白。这种本事在乡下地方,确实够用了。
可惜天不遂人愿。刘邦当了皇帝,二哥刘喜也跟着沾光,被封为代王。代国在今天的山西一带,北边紧挨着匈奴的地盘。这下可把刘喜给难住了 - 种地、做买卖他在行,治理一个国家可真把他给问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