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盆底康复适应证、禁忌证及康复要点


盆底康复治疗-适应证

(1)为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产后妇女的常规性盆底康复,特别是妊娠及分娩过程,对盆底组织有明显损伤的产妇。

(2)妊娠期及产后出现盆底功能障碍的有关症状。

(3)产后存在生殖道脱垂、膨出等临床体征。

(4)产后出现如慢性疼痛等与盆底功能相关的异常。

盆底康复治疗-禁忌证

(1)产后恶露未净或月经期:禁止使用阴道内的器械进行相关康复治疗。

(2)产妇有精神及心理障碍;痴呆、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

(3)合并有恶性肿瘤的患者。

(4)泌尿生殖道活动性感染。

(5)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

(6)伤口感染或有手术瘢痕裂开风险产妇。

(7)合并其他病史产妇在选择康复前请相关专科会诊,并在谨慎评估后再开始进行。

产后盆底康复-要点及康复后巩固性措施

(1)康复前系统的盆底功能评估

(2)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预防性干预及治疗,应从产后恰当时机及时开始进行。

(3)利用电刺激技术生物反馈等康复措施,帮助产妇唤醒受损盆底肌肉的本体感觉;学会主动控制盆底肌肉收缩放松,掌握正确的盆腹肌肉的协调运动,提高盆底肌肉自我运动和控制能力,维护良好盆底功能。

(4)根据盆底功能损伤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通常给予10~15次盆底康复治疗;对伴有尿失禁、子宫脱垂、骶神经损伤等的产妇,于首个疗程治疗结束3个月后根据病人情况给予第2个疗程的康复治疗。康复治疗的产妇在产后第1年内每3个月复查1次,酌情强化康复治疗;第2~5 年建议给予半量的康复治疗;长期随访。

(5)指导产妇选择健康生活方式:控制体重、避免长期负重、合理健康饮食等。

(6)产后盆底康复措施强调的是专业指导的盆底康复,并且根据不同的情况实行个体化的康复治疗方案,对于有相应疾病的产妇需要根据病情需要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计划。

产后盆底康复规划


产后不同时间段的盆底康复

产后盆底康复应遵循整体康复、终身随访的原则。在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盆底康复治疗方案。

  • 产后42d以内

一般不能进行器械辅助的盆底康复,只能通过自行适应性盆底肌锻炼,促进产后盆底功能的恢复。

  • 产后42d开始到产后3个月

该时期是盆底组织及肌肉康复关键时期。

全面康复前,在检查评估后,可以开始进行,以电刺激及生物反馈等为主要手段,系统个性化盆底康复治疗措施,治疗同时,可让产妇在家中,进行自我盆底肌康复锻炼作为辅助,有条件的产妇,应该使用盆底康复器辅助训练。

  • 产后3个月至产后1年

产妇的身体康复更接近理想状态,此时间段应注重康复效果的巩固。

此时间段,应注重康复后效果的评估及随访,以及康复效果的巩固;如有盆底功能相关问题,应该进行必要的补充或强化性盆底康复。

产后盆底康复方案选择

根据产妇具体情况有不同方案可供选择:

(1)普遍性指导方案:具体内容是宣教、手法辅助、凯格尔训练等盆底肌锻炼—争取产妇人人享有的措施(普遍推荐)。

(2)重点预防方案:具体内容是宣教、手法辅助、使用盆底康复器辅助的盆底肌锻炼—争取有更多产妇能选择的方案(重点推荐)。

(3)推荐性预防方案:具体内容是在系统的盆底电生理检查及预防性干预措施;结合产妇居家自行使用盆底康复器辅助的盆底肌锻炼—推荐有条件的产妇选择的方案(推荐可选方案)。

(4)针对性治疗方案:具体内容是在系统的盆底电生理检查及预防性干预措施基础上,针对特定病情进行的强化性盆底电生理治疗。根据产妇情况及不同时间段有关的盆底康复具体方案见后述。

前期准备阶段

  • 目的

宣教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防治 产后盆底康复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让更多产妇了解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危害及产后盆底康复防治的重要意义,积极主动参与到防治工作中,让更多产妇受益。

  • 宣教内容

针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包括有关生理解剖常识、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病概况、危害、临床表现、防治常识、产后预防的重要价值等内容。

  • 产妇盆底的自我适应性康复锻炼

自我康复训练是通过盆底肌适应性锻炼来为后续盆底康复做准备。指导产妇开展产后盆底康复操,简单易学,关键在于需要向产妇强调:掌握动作要领才能使盆底肌得到合理锻炼。

  • 产后尿潴留辅助电生理治疗

产妇在分娩后,一般产后2h能自行排尿;如产后6~8h在膀胱充盈情况下仍然不能自行排尿为产后尿潴留。是产后常见的问题,临床上一般常采用导尿等方法解决。对产后尿潴留患者给予电刺激治疗,可有助于产妇自行排尿,帮助产妇解决尿潴留问题。电刺激可促使膀胱及有关肌肉节律运动,促进膀胱恢复功能,此方法简便有效,为预防和治疗产后尿潴留提供一种新手段。

以下为推荐的电刺激治疗方案:每次15min, 每天1~2次,作为参考,可根据患者治疗情况酌情调整次数和参数。

尿潴留方案 1:频率 35Hz,脉宽 200μs,时间20min。电极片:50mm×50mm黏性电极片。位置:一个电极片置于S3位置,一个电极片置于膀胱区域处。

尿潴留方案2:频率 1-4-1Hz,脉宽 270-230-270μs,时间 30min。电极片:50mm×50mm 黏性电极片。位置:两个电极片均置于膀胱区域处。

产后盆底康复实施阶段

盆底功能筛查及评估

一般产后42d开始到产后3个月是盆底系统康复的理想时间段。

盆底康复治疗计划的制定

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理想情况是根据产妇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方案。

康复人员根据产妇的病因、发病机制、电生理的改变、治疗需求、依从性等综合因素,制定个体治疗方案,内容包括适合产妇个人情况的治疗方法、设备参数、治疗时机、疗程等。计划的制定首先需要明确治疗的目标。多数女性产后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肌力下降、器官脱垂、尿失禁、慢性盆腔痛及性功能障碍等常见症状及体征。

盆底康复治疗-治疗目的

(1)用低频电刺激提高肌纤维运动能力(肌电位到20μV以上),提高肌肉本体感受器敏感性,改善肌肉及盆腔组织内环境(血液循环等)。

(2)加强盆底深层1类和2类肌力,使其恢复到4级以上、疲劳度不低于-1%。

(3)盆腹肌肉协调收缩能力训练(卧位、站立位),以保证在运动时盆底肌肉的张力和阴道压力。

(4)改善盆底肌肉结构、神经电生理异常、代谢异常,间接纠正盆底结构破坏、阴道张力功能异常等。

(5)促进神经功能损伤康复、恢复或建立神经反射等。

(6)恢复盆腹动力学:对腹直肌分离、体态异常、盆腹肌肉收缩的不协调进行纠正。总而言之是促进盆底功能的全面康复。

针对性的治疗方法选择


盆底支持系统功能障碍

(1)主动支持系统功能障碍。

表现为产后盆底肌肉收缩异常,采用电刺激和初级的康复器训练,提高盆底肌肉收缩质量和能力

(2)被动支持系统功能障碍。

表现为产后盆底筋膜损伤、纤维化、粘连及瘢痕,采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的整体训练方法。

(3)混合支持系统功能障碍。

表现为并发盆底神经损伤、耻骨分离、产后形体变化、产后脊柱有关问题等,应采用病因治疗及盆-腹协调性生物反馈训练等综合性治疗措施。

肌电图异常

(1)产后盆底肌肌力下降,选择电刺激及提高1类或2类肌力的生物反馈治疗。

(2)产后盆底肌疲劳度增加,选择提高1类或2类肌疲劳度的生物反馈治疗。

操作流程

第一、解决产妇的症状

电刺激1~2次,治疗有效的关键是分清1类还是2类肌纤维受损。

第二、盆底肌肉的 1 类和 2 类肌力达到 4 级以上。

此时,根据个体化的条件,一般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再加上家庭盆底康复器的联合方案,作为首选。

盆底康复措施

在盆底功能的系统筛查评估分析后,根据治疗目的,制定相应的康复治疗计划。在盆底康复治疗过程中,包括以下具体的康复措施:

手法按摩辅助、盆底肌锻炼、盆底康复器辅助训练、生物反馈、电刺激、综合技术应用。

手法按摩

适应证:适合唤醒产妇肌肉的本体感觉,教会产妇盆底肌肉的自主收缩,缓解盆底肌肉的痉挛和疼痛。

注意按摩过程中,找到盆底肌肉的痛点,力度适中,由轻至重,由浅至深,以患者感觉舒适,有热胀感为宜。

操作流程:

(1)膀胱截石位或患者取平卧位,两膝弯曲外展。

(2)手涂润滑油,以大拇指指腹的力量,按摩会阴中心腱外侧,食指与中指置于阴道内进行按摩,同样的方法来回按摩两侧大小阴唇,用大拇指指腹置于阴道内肛提肌,或食指和中指指腹置于阴道内肛提肌,沿骶骨至肛门处来回进行按摩。

(3)每次30min,每个疗程10~15次。

(4)在手法按摩过程中,指导产妇进行盆底肌收缩训练,帮助产妇学会盆底肌收缩训练。



盆底肌肉锻炼(Kegel训练)

最经典的非手术治疗方法,是盆底康复基础性内容,对尿失禁、子宫等轻度脱垂,改善性生活质量,产后盆底的康复,都有一定的疗效,可加强盆底肌肉运动能力,改善尿道、肛门括约肌的功能。专业人员指导下训练,能获得更理想效果。

Kegel训练,是有意识地、对以肛提肌为主的盆底肌肉,进行自主性收缩训练,专业人员可用手法指导产妇学会正确训练方法。一般嘱产妇做收缩肛门阴道的动作,每次收紧不少于3s后放松,连续做15~30min,每日进行2~3次,或每日做150~200次,6~8周为1个疗程,一般4~6周患者有改善。



盆底康复器辅助盆底肌锻炼

盆底康复器又称阴道哑铃。

适应证:辅助指导盆底肌的康复,产妇可居家巩固维持盆底康复治疗的效果。

盆底康复器,由带有金属内芯的医用材料塑料球囊组成,球囊的形状和体积相同,质量 20~68g,或质量相同直径大小不等,尾部有一根细线,方便从阴道取出。

盆底康复器,常分5个重量级,编号为1~5,质量逐步增加。具有简单、方便、安全、有效等特点,属初级的生物反馈。优点为费用低,方便,可进行家庭康复锻炼,可长期训练,简便易行,及时更新持久使用。

操作流程:

1、盆底肌肉仿生物电刺激治疗2-3次后,开始辅助进行盆底康复器锻炼

2、选用合适型号的盆底康复器

3、使用前后将手、盆底康复器清洁干净

4、盆底康复器外涂专用润滑剂

5、仰卧位或蹲位,将盆底康复器置入阴道,直至1指深度,尾部胶绳留于阴道外,以便取出及防止滑落。

6、缩紧阴道后站立,两腿分开,同肩宽即可,控制盆底康复器在阴道内,不滑出,避免使用腹肌、臀大肌和大腿肌。

7、练习原地踏步、下蹲、行走、上下楼梯、咳嗽、跳跃动作,每次10-20min。

(注意:什么时候换大一号的阴道哑铃,上述动作可轻松完成时即可。)

8、锻炼结束后,采取仰卧位或蹲位,手轻拉胶绳,将盆底康复器取出,清洁后下次备用。

坚持每日练习,即使有中断,不要间隔太长时间。定期6-12个月检测盆底功能,监测康复效果。

注意尾部胶绳应留于阴道外,以便于取出康复器;收缩盆底肌肉时,避免收缩腹肌、臀大肌等肌肉,专注于盆底肌收缩训练;注意循序渐进,逐步增加难度及强度,一般训练3个月后评估康复效果。



电刺激治疗

盆底肌肉特点

人体的盆底肌为横纹肌,其肌纤维分为1类肌纤维和2类肌纤维,2类又分为 2A 和 2B 类肌纤维。

1 类肌纤维是慢肌纤维,其特点为收缩时间长且持久, 不易疲劳,在耻骨阴道肌、耻骨直肠肌中占70% ,耻骨尾骨肌中占90%,髂骨尾骨肌、坐骨尾骨肌中占68%。主要作用是,维持盆腔器官,在正常解剖位置上,一旦受损,会出现盆腔器官脱垂。

2A和 2B类肌纤维是快肌纤维,其特点为阶段性收缩, 快速短暂, 易疲劳,以盆底浅层肌肉为主,主要作用是控尿、控便、维持阴道的紧缩度、增加性快感。受损后,会出现相应的症状,如尿失禁、粪失禁、性功能障碍等。

电刺激,能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有关症状,特别是盆腔疼痛;神经肌肉电生理改变;恢复组织结构功能;治疗盆腹动力障碍及组织病生理改变。关键在于,分清是1类,还是2类肌纤维受损。

盆底肌的电刺激治疗原则

(1)1类肌纤维的电刺激:常用交流电、双相的长方波,电刺激频率8~32Hz,脉宽320~740μs,休息时间(R)=工作时间(T);治疗时间 10~15min。

(2)2A类纤维:交流电、双相的长方波,电刺激频率20~50Hz,脉宽160~ 320μs,R=2T,治疗时间5~10min。

(3)2B类纤维:交流电、双相的长方波,电刺激频率 40~80Hz,脉宽20~160μs,R=3T,治疗时间 5~10min。

(4)肌肉萎缩、产妇不会自主支配收缩盆底肌肉收缩:电刺激参数采用交流电、双相的长方波、低频频率20Hz,脉宽500μs,R=T,总时间10~25min。

盆底肌电刺激的应用范围

(1)唤起肌肉本体感受器:先行盆底肌力的电诊断,如盆底肌力0级,首要的是采用电刺激,唤醒肌肉本体感受器,治疗分4个阶段循环进行:即低频脉冲电刺激盆底肌,伴或不伴盆底肌的自主收缩→休息→生物反馈盆底肌主动收缩(肌电图模拟模块指导)→休息(不断进行上述循环达 10~20min)。

(2)膀胱逼尿肌的电刺激:充盈和排尿阶段具有12个反射:①膀胱储存和充盈阶段:4个反射A1、A2、A3、A4。② 排尿启动阶段:2 个反射。③膀胱排尿阶段:5个反射。④排尿停止阶段:一个反射,既是结束收缩阶段,又是返回充盈阶段。

A3反射,指的是盆底肌肉收缩,抑制膀胱逼尿肌收缩(抑制副交感神经),可引起膀胱再次充盈,电刺激模拟这种反射原理,电刺激盆底肌,即能反射性使膀胱逼尿肌抑制,以逐步得到膀胱的再次充盈;在膀胱过度活动及急迫性尿失禁的康复疗法中,取长方形双相电流,调整一定的电流频率、脉宽、时间、肌纤维类型等参数,使用盆底肌肉治疗头进行电刺激,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3)尿道括约肌电刺激:由于快速反应需要,尿道横纹括约肌大部分为2类肌纤维,常用去极化的长方形两相电流进行电刺激治疗,效果明显。

(4)功能低频电刺激治疗(functional electric stimulate, FES)是一种被动的盆底康复功能方法,应用电流刺激盆底肌肉或神经,可直接诱导治疗性的反应或者调节盆底功能,该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

(5)止痛:镇痛电刺激疗法(TENS 电流)、电刺激释放内啡肽,用于产后子宫复旧疼痛、手术瘢痕疼痛、性交疼痛、盆腔慢性疼痛、乳胀痛等。

(6)平滑肌电刺激:尿潴留治疗,通过刺激血管平滑肌收缩和松弛,改善下肢水肿、预防静脉栓塞。此外,可以改善子宫内膜和子宫肌层的血液循环, 促进组织修复和生理功能恢复。

(7)神经电刺激:痉挛肌肉的放松、止痛。

电刺激操作流程

1、将盆底肌肉治疗探头放置到阴道内;

2、在设备上,选择电刺激程序;

3、调节电流强度,询问患者感受,是否感受到电刺激;

4、调节电流强度,到最佳肌肉收缩状态即可。



生物反馈治疗

盆底肌的生物反馈

生物反馈,通过提供反馈信息,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盆底肌训练的有关方法,从初级的阴道压力计、盆底康复器(vaginal cone)、阴道张力计,到生物反馈设备。除盆底康复器外,都是通过置于阴道内生物反馈治疗探头与体外仪器连接,把肌肉活动的有关信息肌电图、压力曲线或其他形式信号转化为听觉和视觉信号,反馈给接受治疗的产妇,并提示其训练过程是否正常或异常的盆底肌活动状态,引导其正确的盆底肌活动,科学地进行盆底肌训练,并逐步形成条件反射,以获得最佳的训练效果。

生物反馈,能够有效地控制不良的盆底肌肉收缩,并对这种收缩活动进行改进或纠正。

最常用的是肌肉生物反馈、膀胱生物反馈、A3反射和场景生物反馈。

(1)肌肉生物反馈。1类肌纤维生物反馈:从3s开始训练,收缩3s,休息3s,逐渐加强,至可达到收缩 30s,休息 30s,治疗时间 10~15min。2 类肌纤维生物反馈:快速收缩 1 次,休息 2~3 倍收缩时间,逐渐加强,至可达到快速收缩10次,休息时间仍为 2~3 倍收缩时间,治疗时间 10~15min。

(2)膀胱生物反馈:产妇盆底肌收缩时,能够观察到膀胱收缩的轨迹,能够调节并控制膀胱的反射。

(3)A3反射:模拟 A3 反射曲线,训练产妇在咳嗽时控尿的能力。

(4)场景生物反馈:模拟各种场景反射曲线如提重物、上楼梯等动作,训练产妇在各种情况下的盆底肌肉收缩能力。

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



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总的原则为:

先给予电刺激治疗,促进肌肉的被动收缩、本体感受的恢复和学会收缩会阴动作,锻炼1类和2类肌肉肌力,然后巩固1、2类肌肉肌力,接着进行盆底整体训练,再进行生物反馈治疗,加强肌肉的自主收缩,提高盆底肌肉的肌力和张力。

针对性治疗方案

对于有相应病情的产妇,需要根据其病情,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计划。重点在于,针对特定病情,进行强化性、个体化的盆底电生理治疗。

阴道松弛

对阴道松弛患者,给予电刺激及生物反馈治疗,并指导产妇康复后,使用盆底康复器加强效果。以下为推荐的电刺激及生物反馈治疗方案,每次15min,每周2次,作为参考,可根据患者治疗情况,酌情调整次数及有关参数。



(1)给予频率 5-105-4Hz,脉宽 350-250-300μs的电刺激,在肌肉力量强化训练前,先进行热身训练,增加动脉血液流动,通过短期高强度的训练,刺激2B型纤维和乳酸厌氧代谢,提高肌肉收缩的力量和功能。

(2)给予频率 5-75-4Hz,脉宽为350-250-300μs的电刺激,选择能引起较少代偿收缩的刺激强度,在刺激程序的主动阶段,嘱产妇做出强度很低的收缩。增加动脉血液流动,通过短期高强度的训练,刺激2B型纤维和乳酸厌氧代谢,提高肌肉收缩的力量和功能。

(3)给予频率5-10-4Hz,脉宽 350-250-300μs 的电刺激,在肌肉力量强化训练前,先进行热身训练,增加动脉血液流动, 增强肌肉在长期中等强度训练中的耐力与能力。

(4)给予1类肌纤维电刺激和生物反馈。帮助产妇学会1类肌纤维收缩,以及学会分别支配会阴与腹部的收缩。

(5)给予频率为30Hz,脉宽为500μs 的电刺激和生物反馈。作用是,增加深层和浅层肌肉1类肌纤维肌力。

(6)给予2类肌纤维的电刺激和生物反馈。

(7)给予 1 类与 2 类肌纤维反馈训练模块。

(8)给予各种生物反馈训练模块,加强阴道收紧能力。

压力性尿失禁

对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可进行电刺激及生物反馈治疗,应注意

(1)康复治疗过程要进行多次的电诊断,以评估治疗过程变化情况,同时询问产妇主观症状的变化情况以了解疗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治疗间隔期间指导产妇进行主动性的盆底肌锻炼。

(3)疗程结束,根据产妇主观症状和客观标准的变化,评价疗效,决定是否需要,做第2个疗程;建议产妇使用盆底康复器,进行辅助盆底肌锻炼,以巩固治疗效果。如需第2个疗程治疗,需在第1个疗程结束3个月以后,每次治疗15~30min,每周2次,每个疗程10~15次。



操作流程

(1)给予频率为50Hz,脉宽为250μs的电刺激。唤醒产妇本体的感觉。

(2)给予1类肌纤维电刺激和生物反馈。训练产妇学会1类肌纤维收缩,以及学会分别支配会阴与腹部的收缩。

(3)给予2类肌纤维的电刺激和生物反馈。让产妇学习2类肌纤维收缩,加强肌力。

(4)给予1类与2类肌纤维反馈训练模块,加强产妇的1类和2类肌纤维肌力。

(5)给予各种场景的生物反馈模块,训练产妇在各种场景时,盆底肌肉也处于收缩状态,而避免出现尿失禁。

(6)给予尿急情况下的生物反馈训练模块,让产妇学会在尿急情况下有效控尿。

(7)给予A3的生物反馈训练模块,在模拟咳嗽时,产妇收缩盆底肌肉。训练其在咳嗽时或有腹压增加时,收缩盆底肌肉,避免出现尿失禁。

(8)给予会阴-腹部协调收缩的生物反馈训练模块,训练直立位时会阴-腹部协调收缩。

膀胱过度活动症(OAB)

对具有尿频、尿急、夜尿多并排除泌尿系感染后的患者进行电刺激及生物反馈治疗,需注意:

(1)需在治疗中辅以心理疏导和行为指导。

(2)需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以了解疾病的程度及鉴别诊断,如尿常规、尿流率、残余尿量等尿流动力学检查,记录排尿日记。



OAB 电刺激及生物反馈操作流程:

推荐的方案为:每次治疗15~20min,每周2次,每个疗程10~ 15次。

(1)给予10-5-10Hz,200-500-200μs的电刺激。作用:抑制逼尿肌过度活跃。给予 20Hz,250μs的电刺激。作用:阻断副交感神经传导兴奋信号到逼尿肌,抑制逼尿肌收缩。

(2)给予 50Hz,250μs的电刺激。作用:唤醒产妇的本体感觉。

(3)给予 8~32Hz,320~740μs 的电刺激和生物反馈。作用:训练产妇学会,会阴阴道的1类肌纤维收缩,以及腹部的放松。

(4)给予20~80Hz,20~320μs 的电刺激和生物反馈。作用:让产妇学习2类肌纤维收缩,锻炼 2 类肌纤维肌力。

(5)给予 15Hz,700μs 的电刺激和1、2类肌纤维收缩、放松的生物反馈。作用:训练产妇的1、2类肌纤维肌力,从而抑制膀胱逼尿肌收缩。

(6)给予1、2类肌纤维生物反馈训练模块,让产妇遵循模块训练。作用:加强产妇的1、2类肌纤维肌力。

(7)给予A3反射的生物反馈训练模块,让产妇模拟咳嗽时收缩盆底肌肉。作用:训练产妇收缩盆底肌,从而抑制膀胱逼尿肌收缩。

(8)给予尿急情况下的生物反馈训练模块,让产妇遵循模块训练。作用:让产妇学会在尿急而环境不允许下的控尿反射。

(9)给予多种情景下及会阴-腹部协调收缩的生物反馈训练模块,让产妇遵循模块练习。作用:训练产妇在各种场景及直立位时,会阴-腹部协调收缩。

盆腔器官脱垂

对轻-中度子宫脱垂、阴道壁膨出产妇,进行电刺激及生物反馈治疗。注意:

(1)康复治疗前后,要进行多次的电诊断,治疗过程中,询问产妇主观症状的变化,以了解疗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治疗间隔期间,指导产妇进行主动性盆底肌锻炼。

(3)疗程结束后,根据产妇主观症状和盆底肌肉肌力、子宫和阴道位置的变化,评价疗效。决定是否需要加做第2个疗程,并使用盆底康复器,进行辅助锻炼,以巩固治疗效果。如需第2个疗程治疗,需在第1个疗程结束3个月以后,每次治疗15~30min,每周2次,每个疗程10~15次。



操作流程:

(1)给予1类肌纤维电刺激和生物反馈。学会1类肌纤维收缩,以及学会分别支配会阴与腹部的收缩。

(2)给予频率为 30Hz,脉宽为500μs 的电刺激和生物反馈。增加 1 类肌纤维肌力。

(3)给予2类肌纤维电刺激和生物反馈。帮助产妇学习2类肌纤维收缩,锻炼其肌力。

(4)给予1类与2类肌纤维反馈训练模块,加强产妇的1类和 2类肌纤维肌力。

(5)给予各种场景的生物反馈模块,训练产妇在各种场景时,盆底肌肉维持收缩状态,而不会出现脱垂现象。

(6)给予搬重物情况下的生物反馈训练模块,帮助产妇学会,在搬重物情况下,保持盆底肌肉收缩,而不会出现器官脱垂。

(7)给予 A3 的生物反馈训练模块,在模拟咳嗽时,产妇收缩盆底肌肉。训练产妇在咳嗽时或有腹压增加时,收缩盆底肌肉而不会出现脱垂症状。

(8)给予会阴-腹部协调收缩的生物反馈训练模块,训练产妇在直立位时,会阴-腹部协调收缩,从而训练当腹压增加时,盆底肌肉处于收缩状态。

产后疼痛

对于产后出现盆腔、腰骶部、阴道、外阴等部位疼痛而无明显感染征兆,影响日常生活的患者进行康复治疗。需注意:

(1)仔细分析产妇疼痛可能的原因及程度,对疼痛评分。

(2)必要的辅助检查十分重要,如超声、MRI等。

(3)强调必须配合心理的支持与矫正、抗焦虑和抑郁治疗,以及必要的止痛药对症治疗(药物治疗应该考虑哺乳期具体情况)。

(4)手法按摩中,按摩过程力度适中,以产妇感觉舒适为宜,且治疗过程中,应与产妇进行交流,以分散其注意力。

(5)强调个体化治疗,定期评价疗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康复治疗操作流程:

(1)在疼痛部位周边粘贴表面电极,盆腔深部疼痛,可放置盆底肌肉治疗头,给予频率50~280 Hz,脉宽100μs 的电刺激,阻断疼痛信号,以产妇感觉有少许麻刺感的最小电流强度即可,刺激时间不超过 30min,具体时间根据产妇疼痛程度选择,如疼痛程度重,刺激时间可延长。

(2)阻断疼痛信号后,再给予刺激内啡肽分泌的电刺激,频率1~10Hz,脉宽200μs,刺激电流强度尽量调到最大,前提以不让产妇感到疼痛,电刺激时间15~30 min。

(3)合并阴道、盆腔肌肉痉挛者,可配合生物反馈放松治疗,并采用扳机点手法按摩。电刺激 可采用频率 1~2Hz,脉宽 300~400μs,让局部肌肉放松,刺激时间约 10~15min。

(4)如阴道分娩导致的尾骨移位,可用手法复位。

(5)盆腹动力学异常可给予腹直肌分离、形体纠正、局部肌肉放松等治疗。

(6)对于盆底肌痉挛疼痛产妇,采用手法按摩,效果更佳,具体为:用大拇指在会阴体及两侧按揉,以产妇感觉舒适的力度为宜,3~5min,以后用食指或小拇指轻轻置于阴道口,沿着处女膜缘按揉牵拉,待产妇适应后,再缓缓伸入阴道,扪及痉挛环,沿着其进行点状按揉牵拉,逐渐松解痉挛,按摩持续10~15min。

(7)对于会阴瘢痕疼痛的产妇,手法按摩也是有效的办法,具体操作手法为:用大拇指放在阴道口外侧瘢痕处,食指放入阴道内,扪及瘢痕顶端,与大拇指对合,轻轻揉捏瘢痕,从顶端逐渐揉捏至处女膜缘,反复进行,每次按摩15~20min。

产后性功能障碍

对于产后出现女性性功能障碍包括性欲障碍、性觉醒障碍、性高潮障碍和性交痛等有关情况的产妇进行康复治疗。康复治疗需注意:

(1)产后性功能障碍的病情分析时,性生活质量问卷是了解产妇的性生活情况的重要参考。

(2)需要通过全面的辅助检查,除外器质性病变。

(3)心理的支持与矫正及配偶的支持与体贴,是治疗的重要基础与根本措施。



针对不同情况的产后性功能障碍盆底康复 参考流程:

(1)给予1类肌纤维电刺激和生物反馈;提高血液循环的电刺激,以利于在兴奋期时的阴道充血,提高性反应。

(2)给予2类肌纤维电刺激和生物反馈。让产妇学习盆底浅层2类肌纤维收缩,锻炼其肌力,提高性平台期阴茎抽插时的持续有力的环形收缩,达到性快感。

(3)给予各种模拟生活和性生活场景的生物反馈训练模块,达到各种体位的性高潮。

(4)用盆底康复器或阴道球囊压力感受器放置于阴道内,用于感知圆锥体或球囊的重量,通过生物反馈训练,提高产妇的性敏感性。

(5) 对于阴道痉挛的产妇,治疗方法为:将电极板贴在双侧的球海绵体上行电刺激治疗,以缓解痉挛,刺激盆底肌收缩和放松。然后,达到能成功将盆底肌肉治疗头放置阴道内,进行阴道张力放松的生物反馈治疗。

(6)对于性交疼痛的产妇,治疗方法为电刺激镇痛,包括 TENS 止痛电流:频率 50~ 280Hz,脉宽100μs,每次治疗10min或内源性内啡肽止痛电流:频率 1~10Hz,脉宽 200μs,每次治疗20min;疼痛部位局部按摩:用食指与中指置于阴道内疼痛部位来回揉捏,每日30min,也有良好的效果。

产后便秘

产后便秘主要是指排便次数减少、粪便量减少、粪便干结、排便费力等。需注意:

(1)需鉴别器质性便秘或功能性便秘。

(2)分析产后便秘病因有:分娩时体力消耗大,腹部肌肉疲劳,腹肌和盆底肌肉松弛;产后虚弱,排便力量减弱;剖宫产术后,伤口疼痛不能依靠腹压来协助排便;分娩后胎儿对直肠的压迫消失,肠腔反应性扩大,肠内容物滞留时间过长;卧床时间长,活动减少,影响胃肠蠕动;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纤维素,食物残渣减少;自然分娩时引起的会阴或骨盆的损伤,通过神经反射抑制排便动作、以及精神心理因素;既往习惯性便秘、痔疮。

(3)合理调整饮食结构,指导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运动是十分重要的。



产后便秘电生理治疗操作流程:

电刺激电极粘贴在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区域表面皮肤上。采用 85Hz,250μs 的电流,每天每次电刺激 20~ 30min,每个疗程5~10次,以刺激腹壁在肠蠕动过程中收缩,促进肠蠕动,有助于完成排便。


小 结

产后盆底康复流程基本内容,力求简单实用,易于推广,重点强调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对广泛人群的覆盖。为防治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强调进行简单可行的康复措施。

随着产后盆底康复的推广普及,临床经验及科研数据的不断积累,产后盆底康复流程将更加完善。将产后盆底康复工作开展的更加扎扎实实,让更多的产妇能享有盆底康复带来的获益。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5年第6期522页

如果盆底功能出现问题,应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评估诊断,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为此,康复你知道联合断层说段佳强老师推出“零基础学习产后康复·解决产后问题线上课”,旨在让更多宝妈了解产后康复、认识到产后康复的重要性,也为产后从业者提供全新的产后康复思路!

【零基础学习产后康复】完整剖析和解决产后问题

系统性学习产后康复知识,全方位剖析产后问题。零基础也能学透产后康复,20节高质量在线充电课程,助你秒变产后康复大神!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