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系列走到第三部,依旧以亲情为基础,引入人口贩卖社会议题,呈现弱势者的对抗,犯罪悬疑类型的特质再次被强化。青年导演甘剑宇的加入,为「误杀」这个已经是「老字号」的故事,注入了一些新的解法。

访谈 | 陆娜(北京)

作者 | 安济(北京)

2019年12月,电影《误杀》的上映,带着极高的话题讨论度狂揽超13亿票房;2021年12月,《误杀2》延续了前作的势头,总票房超过11亿——两部作品确立了「误杀」系列在国产商业片中的地位。

以陈思诚为监制,为年轻导演提供类型电影创作试验场,这个挖掘和培养新导演的模式被沿用下来,而青年导演们也都用影片的市场表现证明着自己在商业类型片领域的能力。

只不过,在系列前两部已经打响名号、有了观众基础之后,两面性也伴随而生:「误杀」系列继续走下去,依然启用新导演,如何在延续「老字号」魅力的同时,调动观众的新鲜感与好奇心,给已经对这个IP非常熟悉的观众一些新的观影体验?

《误杀3》的上映给出了问题的答案,青年导演甘剑宇的加入,也给了这个「老字号」一些新的解法。

虽然影片与前作有着相同的共性,犯罪悬疑类型,以亲情为基础,人物和故事有着强烈的对抗色彩,但不同于以往的「误杀」,《误杀3》聚焦当下关注度极高的人口贩卖问题,从个体的困境入手,引入对社会性议题的关切与讨论。

作为系列「老演员」,肖央这一次饰演郑炳睿一角,为了救女不得不直面自己肮脏的过去并做出抉择,人物的底色较前作有所变化,肖央也借此实现了更有复杂性和层次感的表演。

影片的开头即高能,没有铺垫地直接把观众拉进一场绑架案里,甘剑宇称之为「零帧起手」:一开始就给观众极强的信息密度与情绪转化,并随着故事的展开而继续「往上走」,一层一层地给出强情绪、强情节、高密度的信息刺激。

同时,在原本紧张的剧情节奏里加入部分惊悚元素调味,时刻调动着观众沉浸式观影的生理感,配合视听手段、台词设置和演员的表演等,继续将信息量叠满,实现「文戏武拍」,不给观众走神的机会——在犯罪悬疑的框架下,最大程度发挥类型的优势,牢牢地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这也是甘剑宇和团队在项目之初即确立的目标。

从小观看香港地区电影DVD,培养起对类型片的兴趣,科班出身,五年前凭借犯罪类型片《铤而走险》被业内知晓,甘剑宇在《误杀3》中尝试再次用类型片作为介质,与观众进行对话。在他看来,类型片受众面广,是很好的沟通和交流的手段。

「就像普通话一样,是大家都能够清晰明了地接受讯息的表达方式。」甘剑宇表示,一个作品最大的价值就是被观看、被讨论。「如果没人看、没人讨论,那这个沟通就是无法建立的。」



以下是《新声Pro》(微信公众号ID:xinsheng-pro)与《误杀3》导演甘剑宇的访谈整理的对话:

1.道行不够的修行者与复仇者

新声Pro:「误杀」系列在观众心中的知名度还是很高的,你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下加入《误杀3》这个项目的?

甘剑宇:作为年轻导演能拍这样的影片,还是要感谢影片的监制陈思诚导演,他给了我这样难能可贵的机会。当时我觉得很荣幸,也非常珍惜这个机会。看到剧本时我挺兴奋的,整个故事的脉络和走向都特别清晰,所以我的感知是特别明确的,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迅速写了阐述,然后跟监制去讨论后续的方向。之后在监制的带领下,和团队一起改了半年剧本,在创作的过程中,按照原有的类型化的故事和人物方向,逐渐落实细节。

新声Pro:你是怎么理解整个「误杀」系列的共性,又做了哪些创新动作?

甘剑宇:首先,《误杀3》的类型是和前作一脉相承的犯罪悬疑类型片。同时,都是以亲情为基础,人物和故事有着强烈的对抗色彩。在我看来,《误杀》讲的是「误杀」这个动作之后面临的结果应该如何去弥补、掩盖;《误杀2》讲的是如何通过一次「误杀」去换去孩子的生命,是当下的事;《误杀3》其实更主要讨论的是「误杀」之前,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误杀」的发生。基于此,《误杀3》的人物底色有了变化,社会议题上,比如关注人口贩卖,这些和前作也都不相同。在我看来整个创作就是给这个「老字号」的系列注入一些新想法。

新声Pro:刚刚你也提到人物底色,有一些关键词来提炼不同的人物吗?

甘剑宇:郑炳睿(肖央饰)是一个道行不够的修行者,他想做一个好人,想跟过去告别、重塑新生,但还是被打回了原型。我觉得他很像影片里那个破败的寺庙,建立到一半,但没有彻底地完成。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与郑炳睿相对立的群体张景贤(段奕宏 饰)、李慧萍(佟丽娅饰)和雅音(刘雅瑟饰)等人物,都是复仇的人,复仇者。



新声Pro:肖央作为系列三部的主演,这一次的表演有什么不同?

甘剑宇:之前他只是一个父亲,但这次人物的身上有一个灰色甚至是偏黑色的地带,他处理得很好,演出了反派与正派的复杂性,而这个复杂性是这个角色最难呈现的地方——爱孩子的父亲和坏得有些让人唏嘘的坏人,这两者之间的分寸感是很难找到的,但他很好地完成了。

可以说我遇到的是一群特别好的,很有经验的演员,比如说段奕宏老师,他很在意自己的表演是不是能正推、倒推都合理,反复地尝试,直到他认为角色的呈现是符合逻辑的、自洽的。

这几个角色都不好演,都有多重性。父亲、复仇者、警察、追求真相的人、痛失孩子伤心欲绝的母亲和绑匪,每个角色的多面性交织在一起后,人物有着强烈的复杂性,但演员们都很好地完成了角色的表演,极具张力。

2.给「老字号」注入新活力

新声Pro:在为这个经典系列注入你的新想法时,和监制以及团队是怎样配合的?

甘剑宇:陈思诚导演作为影片的监制,一开始就给出了很明确的目标,在创作的各个环节都帮助我们围绕实现那个目标而解决问题。有他在会觉得特别踏实,因为他是一个清晰明确而且有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我和他有着共同的目标和强烈的契合度,对于影片的故事走向、节奏、表现形式等层面的想法都高度吻合,有一种天然的匹配。我们都一致认为,要做一个强情节、强节奏、高密度的故事,简单说就是让观众不走神,不会看着看着觉得无聊了想玩会儿手机,所以一定要把场景的信息量提高,节奏一直在往上走,让观众的这根弦(注意力)始终不松散。

新声Pro:有哪些方法和手段去实现这种快节奏高密度的叙事?

甘剑宇:整个影片通篇都要这么做,不是某一场戏要很用力,而是从头到尾,从剧作文本、拍摄、表演、后期制作剪辑等等维度,都要往这个节奏上靠拢,我们的打法是非常明确的。比如在影片的一开始就有很强的信息密度,零帧起手,情绪转化非常快,好多场戏我们都是这么处理的;同时,文戏武拍,场景和对话的信息量非常大。

因为观众的观影习惯其实是在改变的,以前可能大家一秒钟或者一个镜头只能接收到一个信息,但是短视频时代,叙事的逻辑和节奏都在发生变化,观众对短时间内获取信息的要求非常高,作为犯罪悬疑类型片,更是要所有劲儿都往叙事节奏和信息量上使,然后跟着这种节奏,在合适的契机与点位给观众释放信息。

新声Pro:视听层面呢?在影片中也可以看到一些惊悚元素的加入,是你个人的特点吗?

甘剑宇:在我看来,类型片是需要调动观众的生理感的。在犯罪悬疑类型里,我们要在已有的场景里给观众一些视听的刺激,把人物的感官和身体反应传递给观众,让观众在生理上能与人物和故事产生连接。比如那些布偶娃娃出现的时候,观众可能会对人物当时的心情有更代入的感受。当然,这也对镜头的运动感提出了一些要求,可以看到影片中有很多近景、特写,来强调突出人物的状态和反应,其实都是为了加强视听层面对观众的刺激。



新声Pro:整个拍摄过程,你特别「嗨」的时刻是怎样的?

甘剑宇:其实很多时刻都有这种感觉,剧本阶段一些台词写出来后,觉得很有力量,就会很兴奋;当我真的开始相信这个人物和这个故事的时候,会被打动;在剪辑的过程中,看到不同镜头组合在一起产生不同的效果,也会觉得很有魔力;当最后出来的效果达到预期,甚至比预期更好的时候,也会觉得很爽。

我个人感觉比较深刻的是影片结尾的设计,我们在剪辑上做了很多版本的尝试,最后那一枪到底打在谁身上?是谁死了?讨论到最后,决定做一个开放式的呈现,这个是超出我之前预设的,给我的感受特别好。虽然大多数情况下,剪辑的变动都是在剧本的大框架下做出的细节调整,但这个有点冒险式的结尾还是让我很惊喜,我认为它在整个剧情逻辑中是可以自洽的,也是和影片整体的表达息息相关的一次尝试吧。

其实每场戏都是挑战,每天都跟打仗一样,到了拍摄现场就是战斗。对我来说,这个系列本身已经有很大的观众认知度了,承载着影迷们的期待,所以我始终是咬着劲在战斗的。

3.作品最大的价值是被观看、被讨论

新声Pro:所以在这次类型片的创作中,你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一套方法论。

甘剑宇:坦白说,创作是既有技巧又有直觉,既有方法又有感知,是理性和感性交织的。我很难说我五分钟要反转一次,三分半钟要让观众意料之外一下,不是这样的。它是一个非常综合的、整体的东西,不应该是一个可以极致地量化的方法论一样的东西。创作不是这样的,是在跟剧本一脉相承的前提下,在已经有了技巧与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创作者的感知力与思考力产生的。

新声Pro:中国香港电影的类型发展是非常成熟的,在那样一个注重类型创作的环境里读书、学习,对你来说有哪些影响?

甘剑宇:中国香港地区的学习环境比较注重实践,给了我很多类型片创作上的养分,我拍了我的长片处女作,有一些奖项,第一次让大家知道我是有电影创作能力的。但是当时刚刚二十岁出头,没有把人生规划地那么清晰,只知道自己喜欢哪些东西。比如小时候看香港地区电影的DVD,其实是在潜移默化中决定了我的喜好和兴趣点。

我始终认为,类型片是一个很好的沟通和交流的手段,在我看来像普通话一样,是大家都能够清晰明了地接受讯息的表达方式。对创作者来说,类型电影的受众面更广,因为表达当然是越多人接收到越好,一个作品最大的价值就是被观看、被讨论。如果没人看、没人讨论,那这个沟通就是无法建立的。



新声Pro:这几年拍了两部类型片之后,对犯罪悬疑类型有哪些新的理解?会有其他类型的尝试吗?

甘剑宇:会想要寻找拍其他类型的机会,我觉得一个职业导演,在某一个领域做得特别拔尖是很好的,但如果能驾驭不同风格类型的影片,也是导演能力的体现。我不太想过早地限定自己擅长什么、未来能拍什么。

每次创作都是学习和积累,遇见不同的人和事,不同的题材,不同的合作伙伴,其实都会给我一些新的感知和认识。这次拍《误杀3》很大的收获是跟陈思诚导演学到了很多东西,就像我刚才讲的,他是一个目标非常明确且执行特别坚定的人,所以我觉得影片最终的呈现是符合我们的想象的,我更期待的是观众看完后的反应。

我其实不想输出太多我的创作观点,更希望的是大家看完作品,带着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来跟我沟通交流,现阶段我最想听到的,是观众的声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