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拾榴询财公众号(2025年2月9日)
这几天已经有好几个人问我,今年的小阳春会不会提前,楼市会强势反弹吗?
有这样的期待,一点都不奇怪。
一方面去年四季度,全国楼市各项统计数据好转,尤其一线城市,成交量明显反弹,让人有一种活过来的感觉。
另一方面,春节前土拍市场异常火热,上海松江的一块宅地,经过 51 轮竞价,溢价率达 27.93%,杭州三块宅地平均溢价 52.68%,其中一块还不小心成了新地王,楼面价 6 万多,这新房以后要卖 8 万到 10 万一平了。
01
很多人最关心,跌成这样,房价泡沫挤完了吗?
从相关机构的数据分析不难看出,过去 10 年,楼市泡沫最高峰出现在 2021 年 8 月。
之后,随着调控收紧,房价开始下跌。直到 2024 年 6 月,房价泡沫指数进入负值区间,一部分房子变得低估,跌回 2015 年。
既然低估了,是不是就要涨回去?这个逻辑在过去是成立的,因为很多人买房根本不为住,而是炒,既然是低点,加足杠杆,干就完了。
现在大环境不一样了,买就为了住,周围有不少人想换房,但迟迟不敢下手,怕到手就跌,怕收入不保。
所以楼市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修复需要更长的时间。我想说什么,你们懂的。
黄奇帆,这个人你们知道的,今年一月在公开场合上提到,房地产不会再像过去四年,对中国经济负拉动,2025 年会止跌回稳,虽然也不一定正向推动,这个判断还是比较准确的。
02
很多人对于小阳春的乐观,源于去年楼市四季度的表现。
在这里我想提醒一点,核心城市表现好并不代表全局,不同量级城市之间的差距已经越拉越大,城市战争已经全面打响。
下面两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
城市之间差距怎么就拉开了?前几天,克而瑞预测了 8 个成交规模率先回稳的城市,分别是杭州、上海、成都、西安、天津、深圳、合肥和北京。
它们有 3 个共同的特点:常住人口持续净流入、新兴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城市更新释放新动能。
二三线城市现在还有什么优势?是产业?是教育?吸引不来人,就没有新增购买力,政策工具箱也空了,再加上京沪落户政策的不断放宽,将一部分资金虹吸走。
京沪落户政策究竟有多大诱惑?今年春节,我回了一趟苏州下面的太仓和昆山,不少亲戚已经准备好钱了,随时去上海买房。
去年四季度施展“吸血大法”极为成功的,还有成都和武汉。
03
过去两年,楼市经历了四次救市,分别是 2022 年 11 月、 2023 年 8 月、2024 年 5 月以及 2024 年 9 月。
从重点城市限购政策的定向松绑,到存量房贷利率的下调,从保交楼专项资金的持续注入,到地方财政补贴,构成了政策组合拳的核心框架,效果还是明显的。
所以今年会不会有小阳春,还是要看新政能不能及时出台,靠市场自己启动还不现实。如果 3 月前后没有新政出台,光靠开发商降价促销,上半年市场会继续阴着,脉冲式行情,倒逼政策。
有强刺激的话,看点在一线城市和部分新一线城市。一线城市能基本完成止跌。其他城市最大变数还是看政府收储和城中村改造。
土拍和新地王短期不会对市场产生广泛影响,只是以后豪宅会越来越贵,换代越来越频繁。
04
还有一点值得我单独分一段来说的是,新房和二手房市场已经分道扬镳。
当下的情况很明显,踩二手保新房。关于面粉和面包的老故事我就不多说了,尤其是一二线城市,新房背后牵扯的利益关系太多。
在全力去库存的同时,很多城市也迎来了 4.0 时代,普遍得房率更高,有些土拍成本低,这就使得产品更好,价格更低,背刺全城。
二手房日子更难过了,过去的优势说没就没,还要面对房龄变大的缺点。
泡沫大的区域还有下探空间,小的大概率持续阴跌。某些板块和楼盘可能已经跌到正常价格,但在以价换量的大背景下,保不齐会遇到自砍一刀甩卖的房主,所以还可能超跌到非正常价格,反复波动。
整个 2025 年,二手房房主会很纠结,买房要有心理准备。
比起 2024 年,今年市场的走向相对明确,正经历着从"政策市"向"基本面市"的艰难转身。
提醒大家一点,现在的市场,再谈宏观分析,看整体数据,已经毫无意义,就算京沪,也有被“鹤岗化”的板块。
盯着你想买的房子就行了。
新房能等就等,等不急就买,二手该跑就跑,遇到满意的次新房该抄底就抄底。一切操作顺势而为,现在就等 3 月份政策信号了,很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