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央视新闻曝光了私域直播间中所谓的“神药”乱象,涉及消除结节、囊肿和息肉的虚假宣传。云南消费者马先生的案例尤为典型:他听信主播宣传,花费1065元购买了宣称“消除结节成功率达98%”的胶囊产品,结果9个月后结节非但未消,反而增大。这些所谓的“神药”实际只是普通食品,连保健品都算不上,更遑论治疗功效。新闻中还提及了其他直播间:有的主播推荐的“舒甘汤”号称含有15味中药,实为“方便食品”;还有的主播宣传“百年牛黄丸”被包装成治疗中风、心梗的“神药”,实则仅为“方便食品”。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新闻发布后,网友的评论中讨论最多的是:保健品私域直播的虚假宣传问题,是否会成为今年3·15晚会的焦点?如果被曝光,将对整个私域直播赛道产生怎样的影响?是否会引发新一轮的专项行动?
3·15晚会是否会重拳出击?
私域直播作为近年来快速崛起的营销模式,因其精准触达用户的特点,备受品牌青睐。然而,部分直播间利用信息不对称,将普通食品包装成“神药”,甚至夸大保健品的功效,严重误导消费者。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规,更损害了消费者的健康权益。从央视的曝光力度来看,私域直播乱象已引起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3·15晚会作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风向标”,是否会对此类问题重拳出击,甚至展开针对私域直播虚假宣传的专项行动,目前尚不能断言,但这种可能性显然存在。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保健品市场的需求与规范化趋势
保健品对人体健康的益处是毋庸置疑的,其市场需求也呈现逐年大幅增长的趋势。然而,正是这种庞大的市场需求,催生了一些不良商家利用模式、套路甚至欺骗手段牟利的现象。他们通过夸大宣传、混淆概念,将普通食品包装成“神药”,不仅欺骗了消费者,也扰乱了保健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随着国家监管的日益严格、消费者认知的逐步提升以及信息的透明化,保健品行业正朝着规范化、专业化的方向迈进。未来,健康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将不再是夸大其词的营销套路,而是能否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精准化的健康解决方案。只有真正为消费者解决健康问题,为社会创造价值,企业才能拥有长久的未来。
食品冒充保健品,亟待整治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当前市面上,许多以“什么茶”“什么汤”“什么膏”“什么丸”为名的食品级产品,打着保健品的旗号,夸大保健功效,蹭保健品市场的流量。这种行为不仅让保健品行业背上了“虚假宣传”的黑锅,还严重扰乱了市场的健康发展。从业者有义务科普并明确食品与保健品的界限,同时,消费者也要理性看待保健品的功效,合理服用保健品,从而促进自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