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确实是上当受骗的高发期,尤其是很多朋友因轻信他人、好面子、不懂拒绝等性格特点,更容易陷入风险。根据我处理过的案件,春节期间的诈骗往往披着“人情往来”的外衣,更具迷惑性。结合典型案例,我给大家三点法律防护建议:
一、警惕“拜年式”借款陷阱
去年春节,一位当事人被堂兄以“年前工程款周转”为由借走30万,仅凭微信聊天记录追债。请注意:
1. 金额超1万元必须签借条,注明借款人身份证号、借款用途及还款日期
2. 转账备注“借款”,避免写成“节日红包”“生意往来”
3. 拒绝现金交易,务必通过银行转账留存记录
二、识破“聚会式”投资骗局
近期有客户参加同学会后,被拉入所谓“内部养老投资项目”,损失惨重。提醒您:
- 遇到“稳赚不赔”“政府背景”等话术,立即登录“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核查公司资质
- 要求查看项目备案文件,凡涉及集资需有金融监管部门批文
- 投资款必须转入对公账户,私人账户收款涉嫌非法集资
三、防范“催婚型”财产风险
今年已接到3起案例:恋爱对象借春节见父母之机索要房产加名。务必注意:
1. 婚前房产加名需签订《财产约定协议》,明确出资比例
2. 贵重礼物保留购物凭证,微信注明“以结婚为目的赠与”
3. 对方突然提出“应急借款”,可要求其签署《借款确认书》
春节特别防护措施:
- 家庭设立“财务安全官”,超过3万元支出需两人共同确认
- 手机开启“24小时延迟到账”功能,预留反悔时间
- 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亲友号码预警
若已发生损失,请立即采取法律行动:
① 收集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录音证据
② 向法院申请诉前财产保全(黄金48小时内)
③ 涉嫌刑事犯罪的,直接向公安机关报案
记住:法律从不要求你为“顾全脸面”买单。春节遇到任何可疑情况,可随时私信陈律师咨询。愿大家过个安心年,守住辛苦钱!
作者简介:北京陈律师,法学硕士,高级合伙人律师,历任特种部队指挥员,检察官,侦查员,纪检干部,企业高管,阅历丰富,学养深厚,擅长疑难重大案件,多种法律关系交叉复杂案件处理,重信守诺,值得托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