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据俄媒报道,俄罗斯工业和贸易部长安东·阿利哈诺夫在国务院会议上宣布,将对来自中国的汽车实施更严格的认证和审查。



在全球汽车产业的棋盘上,各国市场的动态反映着政治经济的微妙变化。近期,俄罗斯对中国汽车实施更严格认证审查,直指部分中国品牌汽车存在严重缺陷,不许上路。这一举措被视为对中国汽车强势进入其市场的反制,背后是市场竞争、产业保护等多层面的博弈,也给中国车企带来诸多挑战。







一、中国汽车,俄罗斯市场异军突起

多年前,俄罗斯市场就对中国汽车敞开大门,但真正大规模扩张始于俄乌冲突后。西方车企撤离,中国汽车品牌迅速填补空白,市场占有率突破 80%,极大冲击了俄罗斯本土车企。

俄罗斯本土品牌如拉达,因技术迭代停滞、生产困难,竞争力大不如前。而中国车企凭借低价、先进技术和高性价比,赢得俄罗斯消费者喜爱。哈弗、吉利、奇瑞等品牌销量攀升,在城市消费者中逐渐取代本土品牌。不过,中国汽车快速渗透也引发俄罗斯政府对市场失衡的担忧,涉及本土车企压力、国家安全和经济独立性等层面,促使其采取严格审查措施。

二、政策生变,背后原因复杂

俄罗斯对中国汽车严格审查,原因是多方面的。本土汽车品牌在技术更新和生产能力上困难重重,拉达等品牌工厂产量低迷,而市场需求,尤其卡车需求依旧强劲。中国车凭借优势占据大量份额,本土车企压力巨大。

同时,俄乌冲突后,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紧张,面临经济封锁和制裁,迫切想加强本土产业保护,减少外部依赖。在此背景下,政府既要推动本土产业复苏,也要对过度依赖外国产品,特别是中国商品进行 “纠偏”。



俄罗斯工贸部长安东·阿利哈诺夫

俄罗斯工贸部长安东·阿利哈诺夫严厉指出三家中国卡车品牌质量缺陷,不许上路。这不仅是对质量的担忧,更可能是想借此迫使中国车企加强本土化生产和技术适配,以平衡市场。

三、中国车企,挑战重重待解

(一)成本与周期难题

俄罗斯严格认证程序,直接增加中国车企在俄生产和销售成本,单车成本可能增加8%-10%。认证延迟还会延长生产周期,加剧库存积压,影响现金流和运营效率,依赖价格竞争的中国车企需调整成本控制和定价策略。

(二)品牌信任危机

俄罗斯政府对中国汽车的质疑,尤其是卡车领域的审查,经俄媒报道,可能引发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信任危机,损害品牌形象,导致市场份额波动,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

(三)技术与本土化困境

俄罗斯市场需求和标准与中国不同,极寒气候、低质量燃油要求汽车技术改进。而且俄罗斯要求外国车企本土化率超60%,虽部分头部品牌已开展本土化生产,但多数车企建立本土供应链、适应市场条件仍困难重重。

四、市场未来,机遇风险并存

俄罗斯反制措施能否遏制中国汽车增长存疑。本土车企困境难改,拉达等品牌衰退,市场缺乏有力竞争者填补空白。印度塔塔、伊朗霍德罗等品牌竞争力不足,难以抗衡中国品牌。

此外,俄罗斯经济形势不佳,高通胀、卢布汇率波动、消费低迷加剧市场不确定性。预计2025年汽车市场可能下降15%-25%,中国品牌也将面临复杂市场环境。

俄罗斯对中国汽车的反制,是市场竞争与政策博弈的体现。在全球汽车产业竞争格局中,这对中国车企是新考验。车企在全球化和本土化间抉择,如何适应市场需求、调整策略,关乎国际市场发展。未来,全球经济形势变化将使俄罗斯市场竞争格局持续改变,跨国汽车品牌博弈也将持续影响全球汽车产业走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