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俄媒报道,俄罗斯联邦委员会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阿列克谢·普什科夫2月4日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断言,“欧盟制裁中国等同于自掘坟墓”,“现在的欧盟失去了俄罗斯市场,接下来将失去美国市场,如果再失去中国市场,那就只剩下印度了。”
彼时会场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数据,为这一观点提供了有力佐证。中俄贸易体量突破2400亿美元的历史峰值,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俄欧贸易已萎缩至不足战前的15%。
俄罗斯现在很硬气,因为距离俄乌战争结束可能不远了。普京2.0时代的战略转型正以远东开发、去美元化、能源体系重构为重要支点,悄然重塑着后俄乌战争时代的全球权力格局。
布鲁塞尔欧洲政策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欧盟企业因制裁俄罗斯承受的能源成本飙升和产业链断裂损失突破5000亿欧元,成员国平均经济增速直接下滑2.35个百分点。更关键的是,中国作为最大替代市场做出了重要抉择。
在美国《2023战略竞争法案》的催化下,2023年中国自欧进口汽车零配件骤降28%,半导体生产设备采购转向日韩的规模同比激增67%。这种结构性冲击在德国西部工业区尤为明显。拥有175年历史的博世集团于2024年9月关闭其在斯图加特的变速箱工厂,首席执行官史蒂凡·哈茨贝克坦言:“失去中俄两个超大型市场后,这里80%的设备难以在西方找到买家。”类似场景在欧洲多地不断上演,直接导致欧元区制造业PMI在2025年1月下探至45.3的危机区间。
与此同时,西方阵营内部也出现了明显的战略裂隙。美国对乌军援曲线清晰地印证了其战略重心的转移。2024年美国国会批准的540亿美元援乌预算,相较俄乌冲突初期的年均千亿美元大幅腰斩;而根据白宫2025年预算草案,该项支出将进一步削减至320亿美元。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尤金·鲁默指出,这是特朗普第二任期“新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具象化,试图用“援乌疲劳”换取与中俄的战略谈判空间。在欧洲,德国选择党通过“复活北溪 - 3”政纲成功撬动21.7%的民意支持率,党主席爱丽丝·魏德尔在汉诺威造势集会上质问:“为什么要为华盛顿的地缘棋局牺牲我们的壁炉供暖费?”这种集体情绪正在穿透传统政治光谱,即便在历来对俄强硬的波兰,近期民调显示38%的民众支持有条件重启俄能源合作。
俄罗斯在战后积极进行战略布局。在远东大开发的战略性基础设施规划中,2030年前俄罗斯将投入2100亿卢布用于建设跨越西伯利亚的数字化铁路走廊,确保符拉迪沃斯托克港的吞吐能力提升三倍至1.5亿吨。俄央行持续25个月增持人民币资产,使其在俄国际储备中的占比从战前的12%跃升至42%,“去美元化”进程领先主要新兴经济体。俄罗斯经济重心正系统性东移,从相关数据可见一斑:远东地区GDP占比计划从2021年的6.8%提升到2025年的14.5%;中俄本币结算率目标从25%提升至65%;北方航道货运量从3300万吨增加到1.2亿吨;亚洲国家能源出口占比从39%提升至59% 。
但俄罗斯的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世界银行2025年报告警示,若不能在未来十年将能源外收入占比从当前的72%降至50%以下,其经济韧性仍将脆弱。这正是克宫力推乌拉尔工业区智能化改造和新西伯利亚科技城的底层逻辑,试图用数字化引擎驱动产业多元化突破。在基辅市郊的战壕里,虽然持续低强度的交火依然存在,但前线双方的弹药投送量较2023年峰值下降近80%。在战事走向尾声的国际共识下,俄罗斯正通过中亚安全框架重构、高加索能源走廊巩固等手法,打造其欧亚安全弧的核心支点。
这场世纪博弈的背后,是数字化时代地缘规则的深刻改写。当欧盟苦寻数字化主权建设路径时,中俄主导的“新工业技术联盟”已在5G/6G标准、量子通信、人工智能治理等22个关键技术领域形成产业闭环。正如普什科夫所言,决定未来国际秩序的关键不在战场,而在实验室与董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