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似刚刚找到最佳训练节奏,这个冬训就要结束了,心里真的慌啊”。面对3月2日新赛季首场比赛,刚刚在训练中跑出30公里3分44秒个人最佳配速的大众跑者大宝剑说:“珍惜训练中的快乐,享受赛道上的激情,快与慢都是自己的,接纳高光与平庸,保持热爱,不骄不躁,永远向前,才是王道!”。

“苦练”,是为了更好的比赛。当“苦练”到位了,剩下的难题就是如何科学合理地把握好赛前训练调控。实践证明,赛前训练负荷安排是否恰当,与运动员比赛中的竞技状态密切相关。

通常,赛前训练是指教练员为运动员准备某场比赛而专门展开的最后训练阶段。特别是当进入赛前最后2周时,赛前训练主要是围绕着以调控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为目的,这时候教练员不会再安排大运动负荷。此阶段,运动跑量开始持续下降,但是突出了重点课的重要性,强调的是“巧练”,而不是“玩命练”。

当下,对于大部分大众跑者,依然处在“冬训”周期训练阶段,而新赛季“重头戏”2025重庆马拉松、苏州马拉松,以及备受大家关注的东京马拉松即将在3月2日鸣枪。作为春节过后的首场比赛,在距离比赛还剩下2周的时间,我们该如何科学备战,从而在比赛中发挥出自己的最高竞技水平。



在体能消耗巨大的马拉松赛道,依靠“临阵磨枪”的训练心态,想在比赛中跑出好成绩,是不可能的。运动训练强调科学性、系统性、连贯性,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周期,就不可能有好的比赛成绩。

因此,进入赛前最后2周,实际上无论安排怎样的训练内容,都不会让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在短期内有一个质的飞跃,甚至还会因运动负荷过大,影响到运动员的竞技状态。

所以,有经验的教练员赛前训练重要任务是把运动员真实的训练水平调控出来,保证运动员在比赛中迎来最佳竞技状态。



赛前最后2周,在距离比赛第14天时,可以进行一次30公里混氧训练(目的提升运动员比赛能力,检验真实训练水平,确定比赛目标,模拟比赛细节),其他训练课基本上以低配速慢跑训练为主,赛前第7天可以适当进行一次短距离间歇训练。例如:200米x15次,300米x12次,400米x10次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赛前训练的速度训练不要全力冲,主要是顺一顺快速跑节奏感。

另外,进入赛前最后1周,不要进行大负荷核心力量训练。虽然,核心力量训练有助于提升跑步能力,稳固身体姿态,但是进入赛前模式,核心力量训练不仅会让肌肉出现酸痛感,短期内也会给身体带来一定的疲劳,从而影响比赛状态。



首先,加强饮食营养。能吃才能练,吃好才能练好。作为长距离耐力项目,运动员训练后,身体消耗比较大,要保证有足够的营养和碳水化合物摄入,确保身体快速恢复。

其次,提升睡眠质量。睡眠是保证运动员身体快速恢复的最佳手段。专业马拉松运动员之所以能够承受一天两练训练模式,拥有充足的睡眠时间起到关键性作用。

第三,选定比赛装备。趁早确定比赛装备,并在不同的训练场地,和间歇训练、长距离课重点课上进行反复尝试和磨合。

第四,做好补给策略。提前选定(品尝)补给品牌,及制定详细的比赛补给策略。


总之,赛前训练的宗旨以调控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为目的。所谓最佳竞技状态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得最好成绩的最佳状态表现。最佳竞技状态取决于运动员经过系统的周期训练后,机体内部各系统功能储备良好,心理素质、专项水平以及技战术素养均已达到最佳状态。

因此,赛前训练思路以“稳”字当头,以“巧练”为核心,练好“重点课”,其他训练课不要过于兴奋,运动负荷以不产生身体疲劳为原则,避免在比赛前出现身体疲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