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姐6”的名单冲上了热搜,包括了许晴、杨魏玲花等等,但目前真伪难辨,大家姑且当看热闹了。
在个人的认知里,名单里有谁、没有谁根本不重要,道理非常简单,一季节目能邀请到两三位高流量的姐姐就足够了。其他人要么过气了、要么知名度有限,节目组压根儿没指望这些人能自带流量,遵守游戏规则即可。
游戏规则是什么?
如果你本身没有流量,那么就得想办法刷一波存在感出来,如今的热搜几乎等同于广告摊位,粉丝数量随随便便就能破千万,所以操作起来难度并不大。目的显而易见,一方面是宣传自己,另一方面有助于扩大节目的影响力,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三十多位艺人在同一个时间段内进行宣发,其所产生的流量不可谓不大,如此一来“浪姐6”注定会成为爆款。
当然了,这个爆款属于限定版,因为流量往往处于虚无缥缈的状态。举一个例子好了,肖战的流量已经是内娱天花板了,可是由其主演的电影《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在春节档仅拿到了6亿多的票房。由此说明了一个问题,肖战的流量并没有实实在在转化成真金白银的票房,“浪姐”系列同样存在类似的情况,大部分时候节目的火爆只局限于网络之上,线下其实反响平平。
演得好才会火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浪姐”系列没有那么火爆,为什么能够偶尔出圈呢?
平心而论,“浪姐”也好、“披哥”也罢,节目的看点基本上都不在舞台之上,个别舞台甚至惨不忍睹。网上之所以有人将之夸得天花乱坠,包括反驳、人身攻击批评的声音,完全是水军在作祟。控评现象在娱乐圈极其普遍,而且没有底线可言,譬如吴某凡在定罪之后,依旧还有人跳出来洗地,其中可不单单是追星追魔怔了的粉丝。
言归正传,“浪姐”系列真正的看点一直都是舞台之下,比如某位姐姐鲜有人知的往事、某位姐姐与另一位姐姐意见不合之类。可能有人要问了,万一没有上述情况,又该怎么办呢?
演,相信大家在很多节目见到过艺人表现得过于圣母、易怒、难以相处,或者其他令观众产生情绪波动的言行,导致一些人不吐不快。其实艺人的这些表现并不符合常理,人难免有虚荣心,肯定希望自己在公开场合能够言谈举止得体。尤其是艺人,人前人后两副面孔来回切换更是家常便饭,毕竟涉及公众形象。故而艺人在节目中呈现出令观众感觉不妥或过度的状态,大概率是故意为之,以此来制造话题,然后自己就有了被讨论的价值,节目也多了一个看点。假如能戳到大众的共情之处,自然而然就出圈了,也就是所谓的火了。
结语
不过“浪姐”系列的确该推陈出新了,每一季的模式大同小异,观众早就看腻了,唯有节目刚开播时热度居高不下,然而越往后越是低迷,有一点儿鸡肋的味道了。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