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老话“正月怕十三”,今日正月十三,究竟有啥怕的?看老祖宗咋说
今天的日子可不简单,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翻看一下日历,点一下日期,就能看到“诸事不宜”四个字。因为,今天是传说中连阎王都忌讳的日子-- 正月十三“杨公忌日”。
在旧时民间有“正月怕十三”的老话,究竟有啥怕的?看老祖宗咋说!
正月十三是“杨公忌日”
传说,“杨公忌日”又叫“杨公十三忌”,是唐代风水宗师杨筠松所订定。不过,不是说只有正月十三这天是“杨公忌日”,而是说有十三个“忌日”,其排列规律为每月提前两天。
例如,正月十三是第一个“忌日”,按排列规律,下个月提前两天就是第二个“忌日”,这天是二月十一。按照这样的排列规律,接下来依次是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廿九、八月廿七、九月廿五、十月廿三、十一月廿一、十二月十九。
关于杨公忌日民间还有一个传说,说在古代有一个姓杨的老人,人们称他为“杨公”。他有13个儿子,而邻居家一个也没有。于是他只是在邻居面前显罢自己儿子多。
邻居气不过就咒他说,你最后没有人给你养老送终。杨公也不生气,得意的说:“我有13个儿子呢!即使碰上三灾六祸我也不怕!就算老天妒忌我,一个月收去我一个儿子,也会留一个儿子为我送终的!”
没想到后来赶上了瘟疫,他的十三个儿一个一个的去世了,恰好这一年又有闰月,最后到了年底全部死掉,只剩下他自己,晚景十分凄凉。
人们都说,杨公的遭遇全部都是应在他自己说的大话上。后来,人们把杨公十三个儿子去世的日子说成是“杨公忌日”。
正月十三是“点灶灯”的日子
正月十三这天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习俗,就是“点灶灯”,顾名思义,就是在厨灶下点灯。民间讲究,正月十三点亮灶灯的话,就不能让它熄灭了,要彻夜不熄,一直亮到正月十五这天之后才能熄掉。以此,来祈求灶神庇佑新的一年里家宅平安、饮食无忧!
正月十三是“成日”
翻看日历,我们能够看到,今天农历上是乙巳年、戊寅月、庚戌日,对应“建除十二日”中的“成日”。
“建除十二日”是民间“择日”文化中的十二个日子,又叫“十二建星”,依次为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其吉凶判断口诀是:“建满平收黑,除危定执黄,成开皆可用,破闭不可当”。
这个说法虽然是从古代就开始有了,但即便是如今,像结婚、建房上架、开工动土等一些大事,人们还是习惯“看日子”,通常都会选一个吉利的日子来办。
从上面口诀中来看,“成日”既算不上黄道吉日,也算不上是黑道凶日!
总得来说,今天(正月十三)不仅是杨公忌日、点灶灯,还是“成日”。那么,老话说的“正月怕十三”,究竟怕什么呢?下面来具体看一下!
一、怕胡言乱语
正月十三这天还是我国沿海地区的“祭海”的日子,也就是传说中海龙王的生日。
通常人们会在这天扎彩灯拿到海里放,还会准备丰盛的祭品祭拜,并向大海叩拜,祈盼全年风调雨顺,渔业丰收。甚至,有些地方还会燃放鞭炮和烟花,非常热闹。
不过,提醒大家,我们去看热闹的时候千万别胡言乱语,以免招惹是非,尤其是不能说带有“翻”字话。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渔民是靠渔船去扑鱼的,“翻”跟翻船会被联系到一起,是渔民来比较忌讳的话。
另外,杨公也是因为口无遮拦,说了大话,遭到惩罚,最后十三个儿子全都没了。
所以,正月十三这天要谨言慎行,不说大话、不胡言乱语,以图安心。
二、怕脱衣太早
老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正月十三这个时候立春已经将近过半了,即将进入春天里的第二个节气“雨水节气”。
这个时候是全年寒潮天气最多时期之一,天气咋寒咋暖,还十分寒冷,并且,还会有大风的天气出现。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应该顺应时节的变化,注意保暖,不要过早的把厚棉衣脱掉,减少发病的机会。
另外,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可以吃一些有利于健康的食物。如,菠菜、春笋、韭菜、豆芽、草莓、菠萝、梨、蜂蜜、山药、鲫鱼等。
三、正月十三怕晴天
正月十三时已经是春天了,人们开始准备春耕,因此这个时候的天气情况也很关键。有经验的老人会通过这天的天气情况来判断接下来春天的冷暖和当年的收成。例如,在民间有下面几个农谚:
以下是一些正月十三的农谚:
1、不怕十三雨,就怕十三晴;
2、久雨庚不变,来月不见天;
3、十三一日晴,春来雨水少;
4、正月十三日头晒,春来播种需防旱;
5、正月十三雨,三春雨淋淋;
6、正月十三无雨,阎王不找龙王;
7、正月十三雪花飘,麦子欢笑粮满囤;
8、正月十三雨淋淋,家家麦子堆满仓;
9、正月十三落一滴,风调雨顺好种田;
10、正月十三热烘烘,三伏天里雨难寻;
11、正月十三雪花飘,麦收夏季成堆堆。
从上面这些农谚中,我们能够了解到,如果正月十三这天下雨或者下雪的话,那么就预示接下来会雨水充足,有利于作物返青生长和早春作物播种,作物易获得丰收。相反,如果正月十三这天是晴天的话,则预示接下来的春天可能会出现旱情或者倒春寒的天气,不利于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