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春节,这个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在潮汕大地,被演绎得别具一格,正如梁实秋所说:“过年须要在家乡里才有味道。” 在潮汕大地,满溢着温暖而迷人的烟火气息,承载着深厚的情感与文化底蕴。只有在家乡,才能真切地感受到那浓浓的年味和亲情。
当腊月的寒风轻轻拂过潮汕大地,春节的序曲便在一片忙碌与期待中悄然奏响。孩子们欢喜,大人们忙乱,犹记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节》说:“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集市瞬间热闹得如同煮沸的海洋,摊位星罗棋布,年货琳琅满目。墨香在空气中肆意弥漫,书法家们笔锋游走如龙蛇,“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吉语跃然纸上。粿品的甜香、卤味的醇厚以及鞭炮燃放后的淡淡硝烟味在空气中开始飘散,街头巷尾,处处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它们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潮汕春节独有的烟火气息。
春节前,家家户户都忙碌于“做粿”。在潮汕地区,“粿”之一字可谓是包罗万象、自成文化的美食代表。潮汕粿品种类繁盛,不胜枚举,如甜粿、鼠壳粿、菜头粿、鲎粿、红桃粿、水晶粿等。每一种粿品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寄予了无限好意头。比如:甜粿寓意着生活甜蜜、幸福美满;酵粿寓意着大展宏图、兴旺发达……而其中最隆重的粿品——红桃粿,最常在过年时出现。红曲粉加水揉成米团,包上糯米、虾米等制成的馅料,最后放到不同花纹的“粿印”里,轻轻按压,瞬间,一份对新年的祝福便被深深烙印。做红桃粿时,大人小孩围坐一起,分工有序,忙碌中有说有笑。一代代潮汕人就这样将各类美食的独特技艺不断传承,年味也在如此其乐融融的“烟火气”中悄然氤氲。
除了做粿,卤味也是潮汕春节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潮汕有句古谚:“无鹅肉,不旁派(旁派即丰盛)。”卤鹅,堪称潮汕卤味的代表之作,也是潮汕过年的“必备品”。挑选肥美的狮头鹅,经过精心处理后,放入特制的卤汁中慢慢炖煮。卤汁里,八角、桂皮、香叶等香料相互交织,释放出浓郁的香气,缓缓渗透进鹅肉的每一丝纹理。随着时间的推移,鹅肉变得色泽红润,香气扑鼻,肉质紧实而富有弹性。这卤味,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潮汕人对传统美食的坚守与传承。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汪曾祺先生笔下的这句话,最能体现潮汕家人团聚一堂,品尝着油盐酱醋的质朴,感受着温暖安心的烟火气息。除夕之夜,潮汕的街头巷尾张灯结彩,家家户户灯火通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不断,共享天伦之乐。餐桌上,摆满了各种寓意吉祥的菜肴。鱼,寓意着“年年有余”,那鲜嫩的鱼肉承载着对未来富足生活的期盼;发菜蚝豉,谐音“发财好事”,每一口都饱含着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饭后,长辈们给晚辈发压岁钱,这不仅是岁月所赋予的沉甸甸的重量,更是长辈对晚辈的期许和祝福……温馨时刻,品美味的潮汕美食流过舌尖的美妙,悟家人团聚的幸福,唤醒封存在味蕾深处的年味温情。或许,我记忆里的潮汕年味正如作家张小娴所说:“我们所怀念的年味,并不仅仅是饭菜的香味、花的香味、朋友的相聚、情爱的滋味、家的温暖与故乡的水土,而是所有这些加起来。年味,就是团聚的味道。”
小学课本里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中有关于正月里的描写,放到我们潮汕,就更有一番地域风味了。锣鼓喧天震四方,欢歌齐舞乐洋洋,最浓烈的潮汕年味也随之而来,那便是我们心心念念的“劳热”(劳热即热闹)。每逢“劳热”,必不可少的就是“营老爷”。“营”,即周游;“营老爷”,便是各个乡里将其供奉的“老爷”从庙里取出来到村子里游行的过程。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扛着“老爷”走遍村里的大街和小巷,并在一个地方进行拜祭仪式,以求风调雨顺、财丁兴旺、国泰民安,随后再送回神庙安放。其间,人们还会将舞龙舞狮、潮汕大锣鼓等多种活动融入游神活动中。伴随着铿锵锣鼓声,金龙翻腾起舞,雄狮翻腾跳跃。在这些传统民俗活动的烘托下,“营老爷”便会变得更为“劳热”,尽显浓浓的民俗年味。此外,有些乡里在营神开始时会燃起篝火,抬着神像的青壮年踩着鼓点,将神像用力举过头顶,飞速跳过火堆,以求“净土驱邪”。每逢“营老爷”的日子,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潮汕人会放下手头的工作,回到家乡拜老爷,以求新的一年百福骈臻。这一习俗的坚守,不仅是潮汕人对漫天神明的坚定信仰,更是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传承。
从氤氲的烟火到热闹的展演,从美味的菜肴到家人的团聚,每一个场景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和深深的乡愁。在潮汕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体现与情感的寄托。无论走到哪里,无数海内外潮人的心始终与这片土地同频,就像作家秦牧所言:“故乡的一草一木,都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对于游子来说,那是心灵的归宿。”他们用各种方式庆祝新春佳节,坚守着那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正是这份坚守与传承,使得潮汕春节的年味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作者简介
肖培欢,广东潮汕人,在校大学生,文学写作爱好者,作品见于《潮州日报》《潮州日报•中学生周刊》等,曾多次荣获市、区级征文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