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当年轰轰烈烈的“大三线”建设,有些人认为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甚至有些人只看到了三线建设中个别选址不当或项目不适,而忽视了“大三线”建设对国家的整体贡献。
然而,毛主席却对此有着独特的见解,还在见到彭德怀的时候,高兴地对他说:“现在要建设‘大三线’,准备战争,按比例,西南投资最多,战略后方也特别重要,你去西南最合适。”
20世纪60年代开始,新中国遭受了中苏关系交恶、中印军事冲突爆发、美国陈兵迫近中国东南沿海、国民党军队计划“反攻大陆”等一系列安全威胁或潜在威胁。
1964年5月,经过深思熟虑后,毛主席作出了搞三线建设的战略部署,并提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和“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大三线”建设方针。
在此情况下,“大三线”建设被提上了日程。当时,按中国地理区域划分,将中国沿海地区划为一线,中部地区为二线,后方地区为三线。
作为以备战为中心的一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活动,在“大三线”建设中,国家在重工业、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设施等领域累计投资了2052.82亿元,重点打造了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以提升我国的国防实力。
当时,作为国家规模最大的一次工业布局的重大调整,大三线建设覆盖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西部和西南地区的13个省区,也从侧面缓解了国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给这些地区的经济建设,带来了很大的机遇。
在这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活动中,国家将沿海地区的工业、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等重要资源,转移到内陆地区,以求为国家建立稳固的战略后方,确保一旦发生战争,后方依然能够继续生产、科研,并且在物资方面支援前线的使用。
1965年3月,美国出兵越南,战争阴云密布。
不久后,中共中央根据毛主席的讲话精神,发出了关于加强战备的指示,号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准备应付最严重的局面。
此时,想到大西南的建设最为重要,毛主席认为应该让彭德怀去西南,领导那里的大三线建设,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就近带兵为国家打仗。这也是彭德怀心里一直想的。
9月,彭真代表党中央,在人民大会堂和彭德怀进行了谈话,传达了毛主席的意见,要彭德怀到西南领导大三线建设,担任副总指挥。
听了彭真的话,彭德怀心里有些顾虑,便没有答应。随后,彭真将和彭德怀谈话的情况,向毛主席做了汇报。
于是,毛主席决定,亲自找个时间,与彭德怀谈一次话。
9月22日,彭德怀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在看到彭德怀的来信后,毛主席十分高兴,决定在第二天便与彭德怀面谈。
9月23日,毛主席特意派人将彭德怀接到中南海颐年堂。关于当时的谈话,在场张耀祠在后来回忆说:
“(毛主席)收到彭德怀的长信后,一大早就在颐年堂约见彭德怀,一见面就说:‘早在等着你,还没有睡觉,昨天收到你的信,也高兴得睡不着。你这个人有个犟脾气,几年不写,要写就写8万字。现在要建设“大三线”,准备战争,按比例,西南投资最多,战略后方也特别重要,你去西南最合适。’”
从张耀祠的回忆中可以看出,当时“大三线”建设中,国家对大西南的投资占到了很大的比重,也是全部投资比例中最高的。
后来,毛主席还告诉彭德怀,他到西南后为副手,以李井泉为主,在将来还可以带一些兵去打仗,以便恢复名誉。
对此,彭德怀说:“名誉!我不在乎。我还是不去好,背着这个臭身子,到了那里,接触群众不方便,人家接触我也不方便。再说,我一直坚持做到自己说过的三条保证。”
听了彭德怀的话,毛主席再次劝说道:“老彭,会议已过去了,也许真理在你那边,让历史作结论吧,等几年再说吧,不过去西南工作还是去吧,你去那里也许会搞出一点名堂来。建立党的统一领导,成立建设总指挥部,李井泉为主,你为副,还有程子华。”
毛主席所说的会议,指得就是1959年的庐山会议。 当时,彭德怀受到批判,思想一直想不通,但却表示自己“在任何情况下不会做反革命;在任何情况下不会自杀;今后工作是不好做了,劳动生产,自食其力”。
在后来的几年里,彭德怀除了读书学习外,便是亲自在田里劳作。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彭德怀露出了难得的笑容,还托朱德给毛主席带了一些他自己种的农产品。
这次与毛主席面谈,彭德怀的心里早就没有了怨气,他只是担心自己“接触群众不方便,人家接触我也不方便”。
随后,在毛主席的诚恳劝说下,彭德怀最终被打动,望着毛主席说:“主席,我听你的,去西南。”
后来,在见到杨尚昆时,彭德怀对他说:“这次去西南,我很难过,我不想去,想要搞农业,担任王震的那个角色。有人说我对毛主席这样仇恨,其实,我只是对主席思想跟不上……”
11月28日,彭德怀乘坐第33次快车离开北京,于两日后到达成都。
这次来到祖国的大西南担任“大三线”建设的副总指挥,彭德怀经历了许多,看到了轰轰烈烈的建设场面,
得知人民群众的生活比过去变好了许多时,彭德怀高兴地说:“这就好了,我们三线建设的工厂,都摆在寸草不生的山坡上,不与农民争土地,同时又给农村带来了电,带来了方便的交通,经济也流通起来,农民山货也卖得出钱来了,农民自然拥护我们。”
除了看到“大三线”建设取得的成就外,彭德怀还亲眼看到了这里的人民群众生活的不易,甚至看到了农民全家人只有一条裤子的情景。
对此,彭德怀心里触动很大。
1966年11月20日,在来到大西南快满一年的时候,彭德怀给侄儿彭启超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彭德怀写道:
“在思想上、工作上应向高标准看齐,经常去找差距,就会感到自己比不上别人,就会虚心,就会不断进步。生活上要向低标准看齐,主要是向五亿多农民去看,这样就会感到满足。以此共勉。”
经过几年的“大三线”建设,我国工业布局实现了从沿海到内地的战略性大转移,改善了我国不平衡的工业布局,缩小了沿海与内陆的地区差距,也增强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为内地带来了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等各种优势。
这一举措,解决了我国轻重工业严重失衡的现象,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增进民族大团结大繁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大三线”建设在国防建设上,也有着巨大的意义。
此外,在“大三线”建设过程中,伟大的建设者们用自己的汗水和生命,孕育出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
2018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将“三线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洪救灾精神等,一起列为了新时代大力弘扬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奋斗精神。
因此,对于有些人只看到在“大三线”建设中,因个别选址不当或项目不适,甚至是认为军工建设又转民用,造成的一些“浪费”,而否定大三线建设的伟大成就,实在是很不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