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电话手表已成为众多孩子的“标配”。它不仅方便家长与孩子随时联系,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孩子们的社交需求。然而,当寒假来临,不少家长给予孩子“电话手表自由”后,却意外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让家长们陷入焦虑之中。昨天,当看到女儿凌晨1点半还在电话手表上聊天,陈冬冬和女儿大吵一架。寒假里,不少家长选择解除孩子的电话手表限制,方便孩子增进和小伙伴的交流。但让家长们没想到,孩子们迅速陷入“全天候社交模式”,聊天刷屏、熬夜斗图、加入陌生群组等。本以为是给孩子的一份“福利”,却没想到电话手表竟成了影响亲子关系的“定时炸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商丘市春霖心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春霖。
1、 “解禁”的初衷与失控的开端
寒假伊始,家住南京路应天花园小区的陈冬冬,便早早开启了假期规划。身为细致入微的家长,她明白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吸引力,于是和六年级的女儿小雅促膝长谈,共同制定了iPad使用规则,还把iPad妥善保管起来。起初的一周多,一切有条不紊,家中满是温馨和谐。春节假期悄然而至,阖家团圆的除夕夜,家里洋溢着辞旧迎新的喜悦。小雅满怀期待,来到正忙着准备年夜饭的陈冬冬身旁,请求解禁电话手表,想和好朋友畅聊一番。陈冬冬没多想,便一口答应。
谁料,这简单的“解禁”,却成了失控的开端。小雅重获电话手表自由后,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被朋友拉进小群的她,整日沉浸在与小姐妹们的热聊中。起初,小雅还会和陈冬冬分享群里的事,比如作业进度、假期趣事、看过的电影等,陈冬冬心里满是欣慰,觉得电话手表在寒假成了孩子维系友情的纽带,是时代发展下新社交的体现,便欣然接受。可没几天,陈冬冬就发现女儿的聊天内容变了,追星话题占了上风。她虽有些担忧,也只是简单叮嘱几句。春节期间,家里作息本就不规律,晚睡成了常态。陈冬冬多次发现,小雅房间的灯在夜里11点还亮着,女儿紧紧握着电话手表。每次催促,小雅才不情不愿地去睡觉。慢慢地,小雅的作息越来越乱,常常上午10点、11点才起床,起床后哈欠连天、一脸疲惫。
直到和朋友聊起孩子,朋友提醒她能通过家长手机App查看电话手表使用时间,陈冬冬才如梦初醒。查看记录后,她震惊不已:女儿堪称“重度”使用电话手表,从早到晚几乎不停,每天至少8小时,好几个晚上聊到凌晨,甚至有一天聊到1点半。怪不得女儿白天没精神。陈冬冬满心懊悔,没想到小小的电话手表让女儿如此沉迷,当初的“解禁”决定,似乎错得离谱。
2、孩子独特的社交“密码”
在神火大道建业·联盟新城的林晓梅家中,同样因为孩子的电话手表使用问题,发生了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故事。寒假期间,林晓梅带着儿子回老家走亲戚。几个孩子一见面,就迫不及待地要求“碰一碰”加好友,这让林晓梅对“10后”们的社交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加上好友后,孩子们的操作让林晓梅大开眼界。只见读初一的儿子和小学三年级的表弟迅速开启了表情包大战,各种表情包如潮水般在屏幕上涌动。林晓梅看着儿子疯狂输出表情包,忍不住调侃儿子太幼稚,可儿子却不以为意,反驳道:“你们大人不也爱发各种表情包吗?”
怀着好奇的心情,林晓梅要求看看儿子和小伙伴们的群聊内容。这一看她才发现,孩子们的聊天内容几乎全被表情包占据。除了寥寥几行文字外,“蘑菇头”“熊猫头”等各种搞怪表情包你来我往,热闹非凡。据林晓梅估计,每个孩子一天至少要发上几百个表情包。儿子还一本正经地告诉她,在他们的世界里,表情包是一种新型社交货币,他们热衷于比较谁的表情包更搞怪,常常对着一些在大人看来毫无意义的表情包捧腹大笑。
原本林晓梅想着孩子辛苦学习了一学期,寒假里放松一下无可厚非,才取消了电话手表的使用限制,希望孩子能通过电话手表与小伙伴们分享假期生活,增进社交能力。可看到儿子整天对着一堆表情包傻笑,她的想法发生了改变。经过一番思考,林晓梅不动声色地重新禁用了儿子的电话手表。
3、亲子关系的“疏离”与担忧
市民何东镇也有着类似的烦恼。他告诉记者,在给儿子小轩解除电话手表禁用之前,父子关系十分融洽。每天晚饭时间,小轩总会主动分享学校里的趣事、自己的想法,一家人其乐融融。然而,寒假里,自从电话手表“解禁”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小轩整天拿着电话手表聊个不停,对何东镇的询问总是随口应付。大年初五,何东镇计划一家人去看电影,满怀期待地询问小轩想看哪一部,没想到小轩头都不抬,只是冷冷地回应自己正和朋友聊天,没时间看。这让何东镇感到无比失落,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小小的电话手表竟会让孩子与自己的距离变得如此遥远。他甚至不敢想象,将来如果给了孩子手机,情况该会变得多么糟糕。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何东镇不得不采取强硬措施,开启“军事化管理”模式,每天18点准时收回所有电子设备。然而,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但也引发了新的问题。小轩对父亲的做法十分抵触,父子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家庭氛围变得紧张起来。
除了亲子关系的疏离外,还有一些家长对电话手表自由使用后孩子社交边界的失控感到担忧。家长王女士就有过这样的经历。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查看儿子的电话手表时,发现儿子被拉进了一个与游戏有关的陌生群组。群里的聊天内容鱼龙混杂,充斥着各种不良信息。这一发现让王女士惊恐不已,她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她担心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受到不良影响,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会发生扭曲。于是,王女士果断采取措施,不仅退出了该群组,还对儿子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同时加强了对孩子电话手表使用的监管。
专家建议 合理引导 重建亲子沟通桥梁
面对这些问题,如何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呢?记者采访了商丘市春霖心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春霖。他表示,孩子在寒假获得电话手表自由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其实反映了家长在电子产品管理和亲子沟通方面的不足。
对于孩子沉迷电话手表聊天、熬夜等问题,家长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在给予孩子一定自由的同时,也要明确规则和界限。比如,可以制定详细的电话手表使用时间表,规定每天的使用时长和时间段,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同时,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陪伴,丰富孩子的假期生活。可以组织一些家庭活动,如户外运动、看电影、参观博物馆等,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乐趣,减少对电子产品的依赖。
在孩子的社交方面,家长要正确引导。虽然表情包等新型社交方式在孩子中很流行,但家长要让孩子明白真正有价值的社交是建立在真诚沟通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的。当发现孩子加入陌生群组时,家长不要一味指责,而是要耐心询问孩子加入的原因,帮助孩子分析其中的利弊,引导孩子正确选择社交圈子。
最重要的是,家长要重建亲子沟通的桥梁。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要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如直接禁用电话手表或进行严厉批评。而是要与孩子进行平等、开放的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和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尊重和关爱,从而愿意主动配合家长的管理。
寒假“电话手表自由”带来的问题,给广大家长敲响了警钟。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如何平衡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使用和健康成长之间的关系,是每一位家长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通过合理引导和有效的亲子沟通,相信孩子们能够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能度过一个健康、快乐的假期。
来源:京九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