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真实发生的事件,勿忘国耻,铭记历史,向勇于揭露历史真相的英雄致敬,文章前半部分免费阅读。
“什么是国际公法,屠杀俘虏符合国际公法吗?屠杀平民属于国际公法吗?纵兵抢劫强奸妇女符合国际公法吗?所有的这一切日本人都干过,他们根本不会当人,他们连禽兽都不如,光杀这么几个日本人有什么用,30万灵魂能闭眼吗?我们的男人们为了能让我们活下去,哪怕还剩一口气他们决不放弃,我们这条命是他们拿他们的命换来的”。
这段激情澎湃演讲的女孩名叫张纯如,2004年11月9日,张纯如独自开车到郊外饮弹自杀,她的英文历史著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这本书详细披露了侵华日军的各种罪行,一举登上《纽约时报》非小说类畅销书的排行榜,张纯如是第一个用英语向全世界介绍南京大屠杀的作者,正是因为这本书才让西方世界看清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丑恶嘴脸。
令人痛心的是,张纯如为了写书接触了大量原始档案,那些血淋漓的历史照片让张纯如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精神折磨,没过多久她患上了抑郁症,最终在一段荒僻的公路旁结束了自己年仅36岁的生命。
1968年3月28日,张纯如在美国新泽西州出生,父亲是台大物理系状元,毕业后直接保送到哈弗大学,她的母亲则是从事生物研究工作,一家人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这样的环境下张纯如学习成绩非常优异。
她的阅读速度极快,什么书都想读,张纯如母亲告诉她:金钱可能会遗失或被偷走,知识和智慧别人永远也偷不走的,那时候的张纯如把写作当成一种消遣,渐渐的养成了一种习惯。
不管学业多繁重,张纯如每天都要花时间看书学习,1985年,张纯如被美国名校伊利诺伊大学录取,入学时她刚满17岁,此时张纯如身材高挑相貌十分出众,但她却从不为情所动,对于派对、时装购物没有一点兴趣。
她身边同学回忆,张纯如整天沉浸在自己的研究当中,有一年圣诞节父母前往芝加哥看望,到了之后发现张纯如家里空空如也,连个像样的装饰都没有,吃过晚饭就回到书房学习。
谁都没想到,张纯如细心研读三年的计算机专业眼看着学位就要到手,她却选择了放弃,转而走进新闻领域发展,或许是女儿太过着迷,张纯如的父母并么有阻拦,经过几年的潜心钻研,她终于拿到新闻学士学位。
毕业之后如愿加入《芝加哥论坛报》工作,那段时间张纯如对文字表现得非常痴迷,她不仅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社会报道,而且还成为了一名资深新闻记者,对所有人来说,张纯如的事业已经走向巅峰。
然而她却不满意,利用闲暇时间开始研究中国历史,一次偶然的机会同事跟她聊过钱学森的事迹,张纯如听得入迷,回去之后写下了自己的想法,历时两年张纯如的第一本文学著作《蚕丝:钱学森传》诞生。
一经发表这本书就在文学论坛上赢得了一致好评,写这本书的同时,张纯如就在构思下一本书,1994年11月,一部战争纪录片在制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张纯如喜欢探索历史,于是主动提出帮忙。
一次讨论会上,领导放出一组南京大屠杀的真实照片,当她看到中国百姓被砍头、活埋,张纯如感到阵阵不安,从那时候起她就下定决心披露日军的罪行,为受害者讨回应有的公道。在西方很多人知道希特勒对犹太人犯下的罪行,却没有人知道日军对南京犯下的罪恶。
于是,张纯如准备写一本有关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真实记录,向全世界揭露日军当年的罪行,用事实揭穿一些日本政客的谎言,为了获得真实的资料,张纯如走访美国许多图书馆,收集了从未出版的日记、笔记、信函、政府报告的原始材料,她甚至通过书信和见面的方式联系了一些参与南京大屠杀的日本老兵,详细记录了这些日本兵的口述。
对于张纯如来说,想要弄清楚真相并不容易,因为国外能参考的资料少之又少,甚至在某些书籍中日军侵华历史只是被一笔带过,完全没有把战争的残酷展现出来,为了寻找真相她回到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