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役打响,而随着战争的不断深入,后勤工作的顺畅与否,就愈发显得尤为重要。

毕竟战争的形势已大不相同,并且我志愿军的大部分物资还需要从国内运过来,同时还存在有在战斗中保障、在保障中战斗等复杂情况,因此亟待成立一个能统筹全局的志愿军后勤司令部。

而司令部成立后,就由谁来担任后勤司令员这个问题上,彭德怀彭老总却在大发了一通脾气,甚至一度拍了桌子,咋回事?得从我志愿军后勤工作经历的最初阶段说起。



一、艰难且复杂的后勤工作

我国有句老话,叫做“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也有叫“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不管是前一句还是后一句,其实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

什么意思呢?很简单,那就是在出兵之前,必须先准备好“粮食和草料”,只有准备充分到位,才能战无不胜。

而这里所说的“粮草和草料”,放到现代战争中,就是指各种物资。

现代战争所需的物资,自然要比古代战争中多得多,这里就不再展开赘述,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后勤物资保障,是一场战争胜利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同样的道理,在抗美援朝战争打响时,后勤工作也在同步紧张有序的进行着。

我们都知道,我志愿军是在1950年10月入朝作战的,其实早在当年的7月,相关的后勤工作就已经展开。

就在朝鲜战争爆发后,随着美军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中央军委就以东北战略区为总后勤基地,在这里进行了包括人力、物力以及技术力量的紧急动员和补充。

而为了更好的保障志愿军入朝作战时的后勤供应,东北军区结合自身经验以及上级要求,还成立了三条直通战区的兵站线。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兵站到底是干嘛的,其实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军队在后方交通线上设置的,集补给物资、接收转运伤病员等功能于一体的机构。

通常来讲,兵站里不仅储存有大量的武器弹药、油料和补给,还具备有医疗、运输、工程、修理、装卸、通信、警卫等功能。

差不多就是,军队能用到和想到的,兵站基本都用。

而为了更好的支持我志愿军入朝作战,同时又考虑到是跨境作战,东北军区就设置了三条兵站线,每条线上,都有数量不等的大小兵站好几个。

不仅如此,除了兵站线之外,东北军区还在边境上储存了5个基数的枪弹、20个基数的炮弹以及1.67万吨的粮食。

还有,考虑到及时伤员救治,东北军区又抢建了拥有4.5万张床位(后扩充到10万张)的野战医院,同时配备了多达3万人的担架队。

从这些数字就不难看出,一场战争不仅仅是前方的冲锋陷阵,后方的后勤工作更是千头万绪,所以每一场战争的胜利,都是前方的战士和后方的后勤人员共同努力出来的结果,两者缺一不可。

一切准备就绪后,在1950年10月23日,为了更好的统筹和协调好志愿军后勤工作,东北军区后勤部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前方后勤指挥所,并派这个指挥所在两天后,也就是10月25日随志愿军赴朝作战。

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为了把志愿军后勤工作做好做到位。

不过,尽管后勤部门的相关人员已经做好了艰苦的打算,但等真正到了战场上之后才发现,情况糟糕得超乎他们的想象。

气候以及环境的恶劣这都不算什么,从红军时期再到抗战以及解放战争时期,什么困难大家都经历过,但在朝鲜战场上面临的最大困难,则是后勤补给线根本就建立不起来。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并非是大家能力有什么问题,而是敌人。



自我志愿军入朝作战后,“联合国军”就针对我方的后勤补给线进行了高强度、高烈度的轰炸与破坏。

资料统计,从1950年10月至1951年4月,“联合国军”先后出动了多达1700架飞机,这些飞机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轰炸和破坏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线。

在这种高强度、高烈度的轰炸下,每当刚建好一条补给线,不久就会被炸毁,而这么一来,不仅我志愿军的后勤人员伤亡惨重,同时各种物资也损失巨大。

仅在第一次战役期间,就有多达600多辆汽车在运输过程中被炸毁,其他各种物资更是不计其数。

在这种情况下,我志愿军的后勤保障工作自然就陷入了困难之中,与此同时,随着战争的深入,志司也更进一步认识到后勤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现代战争是人力、物力的竞赛”这种指导思想。

二、洪学智执意不肯就任

面对复杂且艰难的后勤工作,志司在1951年5月初,召开了一次会议。

会议上,彭老总就明确提出,就当前阶段,敌人掌握了制空权,而我军一切物资都需要从国内运,因此如果后勤得不到一定程度的保障,要想战胜敌人是不太可能的。

所以,成立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势在必行。

对此,参会的几位志司领导也一致同意,不过,在接下来讨论后勤司令部的干部人选问题时,大家却有不同意见。

准确的说,是彭老总和其他几位志愿军副司令员是一个意见,而洪学智则是另外一种意见。

当时彭老总就提出,根据中央的要求,后勤司令员得从志愿军副司令员中选一个出来,而担任志愿军副司令员的,除了洪学智外,还有邓华、韩先楚,他们两位也都在现场。

此外,时任志愿军参谋长的解方和志愿军政治部主任的杜平,都参加了这次会议。

而当彭总提出标准后,除洪学智外,其他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都转向了洪学智,这意思很简单,后勤司令员的职务,非洪学智莫属。

之所以大家意见一致,原因很简单,一来,洪学智是副司令之一,这就符合标准,二来,自入朝作战后,后勤方面的协调工作,也一直是他负责的,他有这方面的经验。

因此,这职务由洪学智来当最合适不过。

而彭总这边,其实也是这个想法,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他早就发现洪学智在这方面是个难得的人才,而放在这个岗位上,也是十分恰当的。

但问题是,洪学智本人却不想接受这个职务。



在洪学智将军的回忆录中,他曾提到过当时他为何不想接手志愿军的后勤工作,主要是两个原因。

首先,志愿军的后勤工作太难了,真的是千头万绪,这要是在国内,工作要好开展很多,尤其是有群众支持,后勤工作就相当顺畅。

但如今的情况是,不仅缺乏像国内那样的群众基础,同时还面临着敌人的狂轰滥炸,这就让后勤工作的难度成倍增长。

因此,洪学智是真不想接这摊活儿,倒不是他没有迎难而上的精神,实在是他担心自己干不好的话,会影响到部队作战,到那个时候,就更没法向上级交代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洪学智还是更想战斗在第一线,去做军事工作。

从抗战时期开始,洪学智大多数时间,要么是在做政工工作,要么就是担任部队的军事主官,几乎就没有接触过后勤,所以,他还是更愿意去自己相对熟悉的工作岗位上。

因此,看大家都把目光看向他,他只能是开始“装糊涂”,低着头不说话。

但彭老总哪里会放过这个人才?因此就直截了当的说,“我看啊,这个后勤司令员,还得是老洪来干”。

此话一出,洪学智也不能再低头不语了,他一咬牙,干脆站起来回答,“我不能兼这个后勤司令”。

三、“打不断、炸不烂、冲不垮”的钢铁运输线

看到洪学智提出自己不同意,彭老总当时就纳闷了。

对于洪学智,彭总是很了解的,尤其是在这几个月相处之后,更知道他是一个工作态度积极、不怕困难的人,怎么今天突然变了?

细问之下,彭总才知道,洪学智不是怕困难,而是怕干不好。

我们都知道,彭总的脾气一向火爆,当初梁兴初就曾在大会上被彭总训得抬不起头,所以,在了解了原因后,彭总就有些不高兴,问洪学智,“你不干,让谁干?”

而当洪学智先后提出几个人选后,彭总再也按不住自己的火爆脾气,眼睛一瞪就拍桌子大声说,“这些人都不行,你要是不干,那就不用干了!”

熟悉彭总作风的人都知道,一旦他拍桌子,那可真的是发脾气了。



这个时候,在场的几位也赶紧来劝,而洪学智也知道,在这么推辞下去肯定不行,问题总是要解决的,何况遇到困难第一个上,也是我党一直以来的作风。

所以,洪学智直接表示同意,而彭总见此也收住了脾气。

不过,洪学智答应了是答应了,但却彭总提出了两个条件,只要同意他这两个条件,他马上就上任后勤司令员。

什么条件呢?第一,是要彭总做好监督检查,一旦自己干不好,那就赶紧换一个更有能力的同志前来接替,不能耽误和影响部队的整体后勤工作。

对于这一点,彭总表示没问题。

而洪学智的第二个条件,则是向彭总提出,若是抗美援朝打完回国了,别让他再搞后勤工作了,他还是想做军事工作。

听完两个条件后,彭总当即表示,“赞成,我同意你的意见”。

就这样,志愿军后勤司令部迎来了第一任司令员,而在洪学智的领导下,志愿军后勤工作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先是把后勤运输从白天转入到晚上进行,这样就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和减少敌军轰炸,当然,这么一改,我军后勤人员自然更加辛苦,但为了胜利,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除此之外,还有多调高炮部队、铁道部队以及工程部队入朝,加强对空作战以及各种道路的修建与维护,此外,加强防空检测、把重要物资转移至地下,以及延伸兵站线和开设建立临时供应站等。

而这些工作,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都是千头万绪,但洪学智却一件一件落实到位,最终建立了一条“打不断、炸不烂、冲不垮”的钢铁运输线,极大的保障了作战任务的完成。

所以说,抗美援朝的胜利,不仅有冲锋在前线的战士们的功劳,更有广大后勤人员的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洪学智将军回国之后,他并没有“如愿”不再做后勤工作,而是担任了总后勤部部长,尽管没能“如愿”,但他还是依然兢兢业业,为我军后勤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极大贡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