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千年古县,看沧海桑田。

滕州位于山东省南部,面积1495平方公里,辖16个镇、5个街道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口176.5万,是山东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市。

滕州的历史可追溯至黄帝时期,是古国滕国的所在地,自古便有文化昌明之地的美誉,古迹丰富且人杰地灵,是“科圣”墨子、“工匠祖师”鲁班、造车鼻祖奚仲以及“战国四公子”之一孟尝君的故里;滕州不仅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自然风光秀美,微山湖、莲青山等演绎着动人的诗篇,吸引了天南地北的游客纷至沓来。

【历史沿革】

滕州是古国滕国的所在地,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到黄帝时期。据《史记》、《国语》和滕州县志记载“黄帝有二十四子,赐土得姓者十四。其第十子封于滕”。“滕”字始见于此。此外,当时滕地温湿多雨,泉流腾涌,故以“滕’为名。

西周灭商后,滕成为周武王封其弟叔绣的侯国,后被宋国灭亡。秦时,秦始皇在此设立滕县,成为重要行政区域。汉朝初期,滕县更名为蕃县。隋代开皇六年(586年)时再次恢复滕县之名,并在唐宋期间保持稳定。北宋时期,滕阳军驻此,金代将其升格为滕阳州,并于1184年正式命名为滕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滕州被废除,恢复为滕县,隶属山东布政使司。民国时期,滕县行政区划多次调整,属山东省各级行政单位。抗日战争期间,滕县受伪政府和日军控制,于1948年重新获得解放。1988年,滕县被批准升格为滕州市,成为山东省枣庄市代管的县级市。


【人文自然景观】

滕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拥有距今7500年的“北辛文化”遗址,是中华民族最早的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春秋战国时期,曾是“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滕州名人辈出、人文荟萃,是“科圣”墨子、“工匠祖师”鲁班、造车鼻祖奚仲、勇于自荐的毛遂、招贤纳士的孟尝君的故里。

目前,全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9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0处,是全国拥有一、二级博物馆数量最多的县级市。全市共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处,历史文化街区1处,传统风貌区1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3处,传统村落7处,滕州市历史建筑18处,滕州市级以上非遗项目228项、市级以上非遗工坊16家。


北辛文化遗址

位于滕州市官桥镇北辛村北,地处薛河故道北岸的土岗上,临近龙山。1964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发现了这一遗址,面积达5万平方米。经碳14测定,遗址距今已有7300余年,为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部落聚居地,具有独特的文化面貌,因此被国家命名为北辛文化,并被视为目前我国东南沿海最早的文化遗址,是后来的“东夷文化”和“齐鲁文化”的起源之一。

滕国故城遗址

位于滕州市西南7.5公里的姜屯镇滕城村,是古滕国的都城遗址,现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滕国故城曾以“两湖荷花,一城芙蕖”著称,该遗址是滕州作为“善国”发源地的象征,还是山东省廉政教育基地。

科圣墨子


墨子,名翟,是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科学家,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他提出“兼爱”、“非攻”等主张,创立了墨学,是当时儒家以外的重要学派。墨子周游列国,宣讲学说,号召人们追求仁义与和平,逐渐形成一个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在历史上被誉为“非儒即墨”,影响深远。


滕州旅游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秀美,大美微山湖枕于西畔,层叠莲青山横于东郭,雄奇龙山踞与城北,古老薛河闪光南域,秀美荆河穿城蜿蜒,盈泰温泉四季宜人,拥有90平方公里的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被誉为“中国荷都”。

【经济社会现状】

滕州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自古就有“九省通衢”之称,京沪铁路、京沪高铁、京台高速、日荷高速、104国道和京杭大运河六大交通动脉穿境而过,到北京、上海均只需两个半小时,是连接长三角经济圈、京津冀经济圈的重要节点。目前,滕州市道路通车总里程达3430公里,交通运输量位居县级前列。

滕州产业发达、经济繁荣,工业门类齐全。41个工业大类中滕州拥有32个,规上工业企业360家,形成了以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材料为主导的“633”现代产业体系。滕州是全国精细化工及新材料基地、“中国中小机床之都”“中国工艺玻璃之乡”,中小数控机床、玻璃新材料分别入选国家级、省级特色产业集群。

滕州还是鲁南地区服务业知名品牌最多、最集中的县市。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素有“鲁南粮仓”之称

此外,滕州还是省级文明城市、省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获评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示范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生态文明典范城市,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宜居宜业之城。

资料来源:滕州市人民政府官网等

(实习生 马明佳 大众新闻记者 武宗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