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武文娟)近日,北京市发展改革委批复中关村创业大厦更新改造项目资金申请报告,通过改造低效楼宇、打造高效办公空间,推动业态融合创新,促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目前,该项目已开工建设,预计今年3月竣工投用。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北京市积极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海淀区上地区域暨北部组团科创园区凭借其卓越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丰富的产业资源,成功入选市级两业融合示范园区。作为该区域的重要地标性建筑,中关村创业大厦正经历着一场焕新蜕变。
据介绍,该项目位于海淀区上地信息路26号(上地片区),改造总建筑面积21947.94平方米。主要内容包括绿色节能改造、建筑工程、结构局部加固工程、给排水工程等。该负责人介绍,本次升级改造聚焦提升公共区域品质、建设特色孵化区域、整合拓展租赁区域、优化更新楼宇外观、更换升级基础设施五大方面。
改造后项目将盘活存量空间,支撑区域高端产业发展,重点引进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科技前沿领域企业入驻,形成企业生态圈层集聚;有效承载高校、科研机构、国家实验室等创新源头成果转化项目落地,打造产业孵育新支点。例如,大厦4层、5层将结合中关村量子科技孵化器建设,依托各类青年创业支持平台、风险投资机构及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体系,挖掘导入国际国内早期优质科技创业项目,形成青年人才创业集聚区域
同时,项目改造后将建设创新服务区,完善公共区域服务功能。楼宇一层主要为展览展示、商业休闲等区域,承担对外宣传推介、园区企业一站式服务等功能;二层主要为共享会议、活动交流等区域,承担举办内外部会议、创新创业赛事等功能。以上区域均对外开放,为周边相关群体提供公共服务。此外,项目采用双层中空玻璃幕墙和外墙保温材料,节能空调系统、智能控制照明系统等,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整体节能效率15%以上。
·延伸·
中关村村史馆焕新重张
本报讯(记者王斌)历经数月筹备,中关村村史馆升级改造工程竣工,2月8日以崭新的面貌对外开放。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此次全新升级后,展馆面积由原来的1300平方米增加至2300平方米,新增大量珍贵史料与实物展品,运用动态屏幕、交互投影、VR、AR、MR技术等科技手段,让参观者在沉浸式的互动体验中感受中关村从“电子一条街”到“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辉煌历程。
作为一家展示中关村历史、人文、科技变迁的社区博物馆,中关村村史馆于2020年12月建成开放。开馆四年来,承担着讲好中关村故事、传承中关村文化、弘扬中关村精神的重要使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与肯定,2024年获评国家三级博物馆。
走进焕然一新的中关村村史馆,迎面是大红色的序厅,基本陈设《中关村历史展》就由这里开启。展览从海淀源头开启,“海淀”何时初见史籍,这里能够找到答案——元代文人王恽的《中堂事记》里,1261年就曾出现了“午憩海店”的表述,“海店”即是海淀古称。当时的海淀曾是金中都北上蒙古高原的要道。
村史馆中,观众能看到从《研究员陈春等进行“新技术扩散”试验初见成效》到《“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调查报告》的科技成果转化之路;能看到我国第一本采用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印刷的书籍《伍豪之剑》;还能看到“王码”“自然码”“五笔字型”“四通打印机”等架起汉字与计算机之间桥梁的技术……焕新的展览增加了许多珍贵史料与实物展品,还采用了动态屏幕、交互投影、虚拟现实等科技手段丰富展览形式。
在“中国世界”展区,挑高两层楼的展厅屋顶,自上而下悬挂了60盏灯,从上面可以清晰地看到钱学森、袁隆平、王选等知名科学家。这里是展览特意设置的致敬环节,通过点选下方屏幕上的人名卡片,可以逐一点亮一颗颗耀眼的明星,那是以他们名字命名的小行星。他们让中国的璀璨星光闪耀世界。
据中关村街道党工委书记董智杭介绍,中关村村史馆不仅是记录历史的场所,更是面向未来、服务社会的平台。未来,街道将从提升思想高度、挖掘内涵深度、增加服务温度三方面入手做好村史馆的运营工作,将中关村村史馆打造成为区域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重要载体,为海淀文化强区建设添砖加瓦。中关村村史馆面向社会免费预约开放,开放时间为每周二至周五9时至17时。参观者可关注“乐活中关村”微信公众号,点击“乐众享”栏目内的“村史馆参观预约”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