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这几天航母热,咱们就聊聊航母。有没有关于航母的好节目,我强烈推荐房兵的《百年航母》。他们是真吃过见过,本人只是仅凭一张内容全靠编的选手,不知要强出多少倍。当看到伊朗无人机航母时,谁最开心,估计应该是印度,至少他们的国产航母不是最烂型号。
“兰利”号(USS Langley)
美国海军第一艘航空母舰——USS Langley(“兰利”)
目前,美国的主要打击力量由航母打击群组成。这些舰队如今包括数十艘舰艇和数千名人员。但情况并非一直如此,在20世纪初,一切才刚刚开始。本文将介绍美国海军首艘航母的诞生、应用及最终结局。
诞生历史
在美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可以说美国几乎没有海军航空力量。虽然一些专家研究了英国的航母建造经验,但美国海军并未采取具体行动。尽管海军航空力量增长迅速(从1917年4月的54架飞机增至1919年3月的2,107架),但战争结束时,美国仍未拥有一艘航母。相比之下,英国“皇家海军航空兵”在战场上已奋战四年,装备了约3,000架飞机。
“兰利”号(USS Langley)航母的倡导者
航母的倡导者
威廉·西姆斯(William Sowden Sims,1858年10月15日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波特霍普,1936年9月25日卒于波士顿)是美国海军上将,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海军改革的重要人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指挥美国海军驻欧洲舰队。
西姆斯是航母概念的支持者之一,尽管他主张建造航母,却对海军航空兵的战斗作用持怀疑态度。他认为航空只能作为辅助力量,无法对战局产生决定性影响。如今我们知道他的看法是错误的,但考虑到当时飞机的战斗力极其有限,这种观点在当时也算合理。
早期航母计划的受挫
1918年9月,美国海军总参谋部在征求最有经验的海军飞行员意见后,决定建造6艘航母,每艘配备200米长的飞行甲板,航速35节,航程10,000海里。然而,1918年11月2日,美国海军部长约瑟夫·丹尼尔斯(Joseph Daniels)因战机性能不足而否决了该项目。一个月后,随着欧洲战争的结束,这一计划也随之失去意义。
当时,美国海军唯一装备飞机的战舰是战列舰,舰上的旋转炮塔被改装成轻型飞机的木制起飞平台。6艘战列舰参与了这一试验,起飞的飞机包括英国的“骆驼”战斗机(Sopwith Camel)、法国的“纽波尔-28”(Nieuport-28),以及美国的柯蒂斯(Curtiss)或沃特VE-7(Vought VE-7)战机。试验持续到1920年3月,之后,美国海军转向水上飞机的实验。驱逐舰、巡逻舰和布雷舰被用于搭载水上飞机。1921年,海军还接收了一艘由商船改装的水上飞机母舰“赖特号”(USS Wright)。
国会批准改装首艘航母
实验被认为成功,1919年夏天,美国国会通过了《海军拨款法案》,批准将一艘辅助舰改装成真正的航母。由于美国当时计划大规模建造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因此国会只批准了一项较为经济的方案,即改装现有的舰船——海军运煤舰USS Jupiter(AC-3 “朱庇特”)
朱比特号(USS Jupiter AC-3)的背景
成为美国首艘航母的这艘船,最初于1911年10月18日在加利福尼亚的马雷岛海军造船厂(Mare Island Naval Shipyard)开工建造,并于次年8月24日下水,1913年4月7日正式服役。从开工到服役,总共耗时不到一年半。
“朱庇特”是美国海军建造的四艘同级运煤舰中的最后一艘。这四艘舰的建造是基于1908年5月13日通过的《海军法案》:
首舰“独眼巨人号”(USS Cyclops)于1910年在费城克兰普造船厂(Cramp Shipbuilding Company)建造,仅耗时半年。
“普罗透斯号”(USS Proteus)“涅柔斯号”(USS Nereus)于1911年在纽波特纽斯造船厂(Newport News Shipbuilding)开建,并分别于1913年夏秋服役。
每艘舰的预计造价为90万美元,但1911年3月4日,美国国会将预算提高到120万美元。最终,“朱庇特号”花费了1,326,111美元。
技术特点
“朱庇特”是美国第一艘采用双轴涡轮电力推进系统的舰船,主机功率6,500马力,最大航速14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该舰的六个煤舱被用于为其他舰艇提供燃料。
描述
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还没有建造航空母舰的经验,因此该项目存在许多技术上的不协调问题,必须在施工过程中或与之妥协,或解决。
这个项目可以说是“原始的”。但它的设计考虑到最小化结构的变化,旨在降低建设成本。
美国海军的煤船AS-3号“朱庇特号”还不知道它未来的命运
这一切开始于去除上层甲板的煤装卸设备。然后,在13根钢柱上建造了一个平坦的飞行甲板,尺寸为160×20米。设计为平面甲板,是因为当时的飞机相对较大,而且需要能容纳更多飞机的航空母舰。
“朱庇特号”上的飞行甲板(草图)
“朱庇特号”的指挥塔没有改变,直接移到了”兰利”号上,位置在飞行甲板下方。这种安排极大地限制了视野。从“朱庇特号”的六个煤舱中,第一个(前部)用来存放航空燃油,第四个用来放置军火库和升降机的机械装置。其他四个煤舱用来存放30到40架拆卸的飞机。
“兰利”号上并没有像现代航空母舰那样的机库。其甲板是以前煤舱盖的一部分,而天花板就是飞行甲板本身。在天花板下,两个3吨的桥式起重机沿纵向导轨移动,帮助将飞机从舱内移动到机库或升降平台,在那里进行组装。唯一的升降机位于飞行甲板的中部。升降平台在升起时成为飞行甲板的一部分,而在下降时则处于距地面2.4米的高度。
“兰利”号上的飞行甲板,部分飞机已组装,部分仍未组装
锅炉舱的烟气通过两根烟囱排出——一根在左舷,另一根在右舷。特殊的阀门允许根据风向在两者之间切换。右舷的烟囱是船体上的一个开口,配有喷嘴以冷却废气并减少烟雾;左舷的烟囱垂直地位于飞行甲板的边缘,在飞行时可以放下,将烟雾排向下方。随着时间的推移,右舷的烟囱被废弃,左舷则安装了两根铰接式烟囱,在飞行时将其放下,保持水平。
“兰利”号在改造前
“兰利”号的飞行甲板配备了两根可伸缩的桅杆,在必要时可以降到特定的孔洞中。
在航空母舰建设过程中,由于没有成熟的航空着舰系统结构,航空着舰装置的实验改进与舰艇改造同步进行。最初的着舰装置结合了英国使用的纵向航母着舰装置和美国海军在早期舰船上使用的横向着舰装置。
纵向航母着舰装置由多个纵向平行钢索组成,间距30厘米,钢索高出25厘米并支撑着特殊的支架。这些钢索通过摩擦抓住飞机起落架上的钩子,帮助飞机减速,并在飞机偏离跑道或受到横风时,维持飞机在跑道上的稳定。
横向航母着舰装置则由五根横向钢索组成,悬挂在甲板上。飞机的钩子通过金属缆绳与机身连接,挂在飞机尾部。最初,每根钢索末端连接着25公斤的沙袋,随着飞机拖拽这些沙袋而滑行。后来,通过滑轮系统,钢索被加重,钢索在钩子松脱后通过重物恢复原位。
这些钢索由大约500个未固定的支架支撑,在着陆时会散开,因此使得系统恢复工作需要大约半小时的手动操作。后来,支架固定在甲板上,并可通过机械驱动系统同时升降。
为了将”兰利”号作为水上飞机的基地,它在上层甲板上安装了两台Mk I型弹射器。这些弹射器是29米长的导轨,上面安装了滑架,用于加速无轮的水上飞机。启动时的能量由一个大型飞轮提供。后来,Mk I型弹射器被更先进的Mk III型气动弹射器取代,而1925年后,弹射器被废除,1928年完全拆除。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由于飞机较轻且起飞速度较慢,轮式飞机使用弹射器的情况非常少。飞机起飞所需的跑道长度通常在45至60米之间,起飞时间为30秒,而弹射器的工作周期大约为45秒。
改造工作始于1920年3月,直到1922年3月22日,船只才以“兰利”号的名字正式加入海军。这个名字来源于美国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发明家及航空先驱塞缪尔·P·兰格里(Samuel P. Langley)。它成为了美国海军首艘获得CV编号的舰船,CV代表着“航空母舰(Carrier Vessel)”。字母“C”表示巡洋舰(Cruiser)类别,而字母“V”代表“空气重的飞行器”。
服役历史
美国海军的第一艘航空母舰“兰利”号参与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1922年10月17日,海军上尉威尔吉尔·C·格里芬(Lt. Virgil C. Griffin)驾驶沃特VE-7SF飞机成功完成了第一次从航空母舰甲板起飞的飞行。
虽然早些时候,飞机已经能够从战列舰上改装的特殊平台起飞,但这个事件对美国有着特别的意义,因为航空母舰已经成为美国海军的骄傲和主要战斗力量。
9天后,海军指挥官格·德·C·舍瓦利耶(Lt. Cdr. G. De C. Chevalier)成功地驾驶Aeromarine 39B飞机首次从航空母舰着陆。1922年11月18日,海军中尉C·U·威廷(C. U. Whiting)驾驶PT飞机,首次通过弹射器从航空母舰起飞。
1923年,“兰利”号的舰载航空组包括了首款专用舰载战斗机Curtiss TF-1和侦察机Vought UO-1。1924年,Douglas DT-2轰炸机-鱼雷轰炸机的加入,使得舰载航空组具备了完整的功能。
1923年1月15日,“兰利”号开始在加勒比海进行一系列训练飞行和测试。同年6月,它前往华盛顿进行展示,向高级军官和政府官员展示其能力。1923年6月13日,“兰格利”号出发前往诺福克,并继续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进行训练飞行,直到年底。
1924年,它参加了军事演习和展示飞行,夏季进行了在诺福克的修理和现代化改造,然后驶往美国西海岸的圣地亚哥,并于1924年11月29日加入太平洋舰队。
接下来的12年里,它一直活跃在加利福尼亚海岸和夏威夷群岛,参与训练、实验飞行、飞行员训练以及海军战术演习。
1936年10月25日,“兰利”号在加利福尼亚州的马尔岛海军船厂进行了重建改装,并转变为航空运输舰。尽管它的航母身份已结束,但在其上的飞行员成为了新一代美国航空母舰CV-2“列克星敦”号和CV-3“萨拉托加”号舰载航空组的核心成员。
1937年2月26日,“兰利”号完成了改装,并被重新分类为AV-3。1939年4月11日,它加入了空中侦察力量(Aircraft Scouting Force),并开始在西雅图、锡特卡、珍珠港和圣地亚哥之间运输飞机。从1939年2月1日至7月10日,它短暂地被调派至大西洋舰队,随后返回太平洋舰队,并于1939年9月24日抵达马尼拉。
作为航空运输舰的“兰利”号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兰利”号正在菲律宾的卡维特港。当年12月8日,它驶往婆罗洲的巴利克帕潘,并于1942年1月1日抵达澳大利亚的达尔文。
直到1942年1月11日,它与澳大利亚空军共同参与了达尔文的反潜巡逻,随后被编入由美国、英国、荷兰和澳大利亚组成的联合部队,驻扎在荷属东印度,旨在阻止日本在该地区的扩张。1942年2月22日,它从弗里曼特尔出发,运送32架P-40战斗机前往爪哇岛的吉拉特查普。
沉没
1942年2月,日本开始入侵爪哇岛。为了对抗日本空军,盟军急需紧急调遣更多的战斗机。直到2月20日,美国战机仍然能够从澳大利亚自飞至爪哇,并在帝汶岛中途降落加油,然而当天帝汶岛落入日本之手。这一失利导致战机只能通过海运送达爪哇。
2月22日,“兰利”号载着32架P-40E战斗机、飞行员以及12名机械师,从弗里曼特尔启航,同行的还有运输船“海巫”号(Sea Witch),其上运载着27架已拆解的战斗机。爪哇岛上唯一尚可自由进入的港口是吉拉特查普(Tjilatjap)。2月26日晚,“兰利”号与其反潜护航舰队会合,包括驱逐舰DD-217“惠普尔”号(Whipple)和DD-219“埃德索尔”号(Edsall)。2月27日上午,“兰利”号以14节航速向吉拉特查普驶去,当时它距离目的地约100海里。
11时40分,9架双发日本轰炸机发动攻击。舰上仅有两门76毫米防空炮开火还击。凭借巧妙的机动规避,前两波攻击未能命中。然而,在第三次攻击中,日军轰炸机取得了5次直接命中和2次近失弹命中,导致舵机和陀螺罗盘损坏,飞行甲板上的飞机起火燃烧,舰体左舷倾斜10度。随后,6架日本零式战斗机开始攻击“兰利”号。
尽管局势已绝望,舰长麦康奈尔上校(Captain Robert P. McConnell)仍试图挽救战舰。他命令将燃烧的飞机推下海,并通过对舱室进行反向进水操作减少舰体倾斜,同时尝试将舰只驶向爪哇搁浅。然而不久后,机舱进水,动力完全丧失。
13时32分,舰长下令全员弃舰。除了16名阵亡者外,剩余飞行员和舰员被护航驱逐舰救起。随后,驱逐舰对“兰利”号发射了9发102毫米炮弹和2枚鱼雷。最终,这艘航空运输舰沉没于吉拉特查普以南75海里海域。
“兰利”号被护航驱逐舰鱼雷击中后的情景,1942年2月27日
3月1日凌晨,“埃德索尔”号和“惠普尔”号将“兰利”号的幸存者转移至“皮科斯”号(Pecos)油轮,该船当时位于圣诞岛附近。然而,当天下午15时48分,“皮科斯”号遭到日本空军攻击并沉没。3月2日夜间,“惠普尔”号救起232人,其中许多是“兰利”号的幸存者,并成功返回澳大利亚。
结论
“兰利”号的出现,可被视为美国海军发展航空母舰的“试水之作”,这一尝试非常成功。
尽管“兰利”号在作为航母服役期间并未参与实战,但它在战术运用、舰员训练、海军航空兵培养方面的贡献不可估量。
“兰利”号航母的舰员观看飞机降落的场景
题外话:
一战前或是一战结束后几年,通讯是个大问题。为什么说一战是即现代化又非常原始的战争,就是很多新型武器出现在一战,而很多意识与装备用品依然停留在非常原始的阶段。只说两点,一是战场救护,二是通讯。有一张非常著名的照片,一辆一战时期的英军坦克释放信鸽。这是当时最安全且最优秀的通讯方式。
当美国海军正式启用首艘航空母舰“兰利”号(USS Langley, CV-1),而舰上不仅有水手和飞行员,还驻扎着一群小小的“有翼战友”——信鸽。这些长着喙的战友在战场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由一名专职的美国海军士兵负责饲养、训练和照料,以确保它们能够顺利完成任务。
信鸽的军事服务历史悠久
信鸽在被带上“兰利”号之前,早已在军事通信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早在古罗马时期**,信鸽就被用于传递战车比赛的排名信息。在美国海军中,它们的“职业生涯”也可以追溯至更早时期。最初,信鸽在马里兰州海军学院接受训练,随后被正式纳入海军信鸽信使服务队(Naval Pigeon Messenger Service)。该服务队成立于1896年,专门负责让信鸽在舰艇与陆地之间传递信息。
一名美国海军水手在释放信鸽,1943年。
到了1902年,随着无线电报机被安装到舰艇上,美国海军解散了海军信鸽信使服务队,并将这些信鸽拍卖。然而,一战爆发后,信鸽重新被启用,并以新的方式发挥作用:它们与海军飞行员合作,执行导航和通信任务,确保重要信息能够在战场上传递无误。
海军的新角色:军需官(信鸽)
在海军中拥有经过良好训练的信鸽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在设立“信鸽训练员”这一士兵职务时得到了体现。位于阿纳科斯蒂亚的海军航空站(后来的海军支援基地)成为全国最大的信鸽训练学校,大约有300只信鸽在此接受训练,并由此催生了对合格信鸽训练员的需求。
一只编号信鸽,1917年。
这些训练员的正式职称是军需官(信鸽)(Quartermaster (Pigeon)),但他们更常被称为“信鸽员”(pigeoneers)。训练信鸽员是一项严肃的任务,学员必须接受6至12个月的培训,才能被考虑派往海军航空站的信鸽舍工作。
他们的培训内容包括:
• 何时给信鸽洗澡
• 信鸽的饮食管理
• 如何正确地握持信鸽
• 如何与信鸽建立信任关系
此外,他们还需要定期对信鸽进行清点,尤其是繁殖中的信鸽。同时,他们还要学习如何清洁鸟巢和栖息处,这些地方配备了自来水和电力,以确保这些珍贵的“有翼信使”能在舒适的环境中生活。在美国海军中,信鸽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专门设立了“信鸽军士(Quartermaster (Pigeon))”这一军衔,即QM(P),这些海军水手也被称为“信鸽员(pigeoneers)”。
“兰利”号上的信鸽舱
1919年,当时仍被称为**“朱庇特”号(USS Jupiter, AC-3)的军舰被改装为航空母舰,并最终成为美国海军的第一艘航母——“兰利”号(USS Langley, CV-1)。舰体结构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安装了钢制大梁和木质飞行甲板**。然而,整体外观并不美观,因此舰艇被戏称为**“篷车”(Covered Wagon)**,因为它的外形酷似美西拓荒时代的篷车。
美国海军少将杰克逊·泰特(Jackson Tate)回忆称,他在“兰利”号服役初期,信鸽舱位于舰艇尾部5英寸/51倍径炮之间,内设食物储藏区、筑巢区、训练区和捕捉装置。可见,海军投入了大量资源来确保这些信鸽能够顺利完成任务。
不过,舰炮的试射对信鸽造成了极大的惊吓。它们对震耳欲聋的炮声极为敏感,甚至引发了海军信鸽员的激烈抗议,希望为它们提供更好的保护。然而,这一请求并未获得有效落实,最终信鸽舱被拆除,改建为执行官舱室
信鸽“逃跑”事件
为了保持飞行能力,信鸽会被分批放飞,让它们舒展翅膀、进行锻炼。通常情况下,在海上飞行的信鸽都会返回巢穴。但在锚泊时,它们的行为却变得不可预测。
有一次,“兰利”号在唐吉尔岛(Tangier Island)附近抛锚,船上的所有信鸽被同时放飞。然而,这次它们竟然无一返回,全部飞往了弗吉尼亚州诺福克海军造船厂(Norfolk Naval Shipyard)——它们在航母改装期间受训的地方。
舰上的信鸽员被紧急派往诺福克,花了一整夜才将鸽子全部捕获。自此之后,信鸽再也没有被带上军舰,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的海军生涯结束。在二战期间,信鸽继续在盟军的战场上发挥重要作用。
信鸽在后续航母上的应用
尽管“兰利”号上的信鸽项目被终止,但信鸽的战术价值仍被海军认可。在后续建造的航空母舰上,如**“列克星敦”号(USS Lexington, CV-2)“萨拉托加”号(USS Saratoga, CV-3),海军都规划并建造了专门的信鸽舱,以确保这些“有翼战友”能够继续执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