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印度行政权和司法权,是由英属东印度公司掌握的)
如果19世纪是第二代日不落帝国——大英帝国最为巅峰甚至最为傲娇的时代,相信大家都不会反对:即使19世纪末,错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大英帝国仍然占据3500多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以及自治领。
但是,这个拥有当时世界上最令人畏惧的军事力量的国家,在经历一系列战争后,终于不敢再痴迷于自己的军事优势和武力打击,甚至主动调整了对外策略——这是为什么呢?
(招募印度士兵,是英军补充兵源的重要渠道)
(一)东印度公司的挽歌
在历史上,先后有七个欧洲国家在印度建立过东印度公司,这里聊得是对印度殖民掠夺时间最长、金额及物资最多、长期代替英国对印度进行行政和司法管理的英国东印度公司——而摧毁东印度公司的,正是印度民族大起义,印度称为之为印度第一次民族独立战争。
1857年4月24日,孟加拉第3轻骑兵团指指挥官、英军陆军中校乔治·卡迈克尔·史密在阅兵时,命令90名印籍士兵表演新步枪射击,其中85名士兵拒绝使用新弹匣,于是这些士兵被强制要求脱下军装、戴上枷锁、走向监狱。
当年5月9日这85名士兵接受军事法庭审判,其中大部分人被判处10年监禁并苦役,11名相对年轻的士兵被判处5年监禁——判决下来后,导火索就点燃了。
5月10日密拉特的孟加拉部队第11轻骑兵团和20轻骑兵团发动叛乱,释放第3骑兵团士兵,并进攻欧洲人和印度的基督教徒,起义军击毙英国军官,然后冲进监狱释放囚犯,而且纵火焚烧英军驻地、东印度公司办公楼以及英国其他殖民管理机构。
随后,印度平民开始在各地攻击懵懂无知、正在休假的英国士兵,接下来的情形令大英帝国错愕:这场斗争很快席卷占全印1/6的地区、1/10的人口,而且斗争在印度殖民地并不是完全统一进行的,起义有三大中心分别是德里、坎普尔、勒克瑙。
大英帝国一直视印度为女王王冠上最明亮的钻石,所以在错愕之后决定不惜一切代价镇压这场斗争,除了从海外和本土迅速调集重兵、更换杀伤力更强的武器装备之外,收买、离间等各种手段都使了出来,最终英军在1859年获胜。
不过,为了平息民怨,大英帝国只好把东印度公司作为替罪羊向印度做了一个姿态:解散东印度公司,由大英帝国直接管理和统治印度地区。
印度的这场战争,让大英帝国从1840年在中国取得第一次鸦片战争胜利、1856年取得对沙俄克里米亚战争胜利中惊醒,开始怀疑自己绝对武力并不能取得任何时间、任何空间下的绝对胜利。
(二)阿富汗的怒吼
英国与阿富汗在19-20世纪初爆发过三次战争即英阿战争,起因只是因为大英帝国为了防止沙俄势力借助阿富汗,从而染指中亚甚至印度地区,也就是为了一个朦胧的战略企图而大打出手——此时的大英帝国还是有些沉湎于自己的武力。
第一次英阿战争从1838年开始,到1842年结束,英国以阿富汗投靠沙俄、侵害英国利益为由发动战争。1838年11月,英国侵略军开始向阿富汗推进,次年4月占领坎大哈,进逼喀布尔。
尽管阿富汗的领袖多斯特·穆罕默德汗逃走,越过兴都库什山后向甚至向英军投降了,但是,阿富汗各部落民众反抗英国侵略者的斗争并未停止。
1841年11月,被称为“阿富汗之星”阿克巴尔领导喀布尔起义,英国侵略军陷于绝境,不得不答应撤离阿富汗。1842年1月,英军16500人开始撤退即著名的喀布尔大撤退,沿途不断遭到阿富汗民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仅数人生还。
不久英军重新集结力量,再度占领喀布尔,对民众进行血腥报复,但英军怕重蹈覆辙,所以在疯狂报复后主动撤出阿富汗,第一次英阿战争结束。
第二次英阿战争从1878年开始,到1880年结束,这次还是因为大英帝国担心阿富汗投靠沙俄。1878年沙俄游说当时的阿富汗国王希尔·阿里汗与自己结成同盟,英国收到情报后立即要求希尔·阿里汗接待英国代表团并展开谈判,但希尔·阿里汗一口回绝,于是英国以此为借口,又发动第二次侵略阿富汗的战争。
1878年11月,英军入侵阿富汗,亲俄的希尔·阿里汗稍作抵抗后逃往北方,向俄国求援,但却被沙俄拒绝了,希尔·阿里汗心力交瘁并于1879年初去世。
希尔·阿里汗的继位者、他的儿子雅库布汗索性放弃抵抗,在1879年5月与英国签订丧权辱国的《冈达马克条约》,条约规定阿富汗的对外关系由英国人控制,英国人在喀布尔设驻扎官,阿富汗的一部分领土和几个重要山口划归印度。
这个屈辱性的条约激起阿富汗各部落的愤怒,所以1879年9月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爆发民众起义,随后的一年时间里,大英帝国在损失了3000多士兵和近2亿英镑的军用物资后,再次灰溜溜地撤离了阿富汗。
至于第三次英阿战争,大英帝国根本就没有真打——1919年阿曼努拉·汗继任阿富汗国王后发表公告,宣布阿富汗在对内对外方面完全独立,英国拒绝并开始调动部分兵力。
不过这场战争从1919年5月爆发,1个月后双方就开始进行谈判了,8月份阿富汗与英国就在拉瓦尔品第签订和约,英国正式承认阿富汗独立。
没办法,1919年,大英帝国还没有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中爬起来,而且他早就在19世纪末非洲的第二次布尔战争中醒悟,不再迷信于绝对武力,也不再沉湎于领土扩张了。
(三)来自非洲的警钟
布尔人,是阿非利卡人的旧称,他是南非和纳米比亚的白人种族之一,以17世纪至19世纪移民南非的荷兰裔为主,融合法国、德国移民形成的非洲白人民族。
他们一般说阿非利堪斯语,又称南非语,也有人将这种语言称为南非荷兰语,在宗教方面多数信仰基督新教,少数信仰天主教,正是这个群体,让大英帝国在世纪之交再次警醒:武力不是万能的。
(两次布尔战争)
第一次布尔战争发生在1880年12月16日至1881年3月6日,是英国与南非布尔人之间的一次小规模战争,英国在1876年吞并了德兰士瓦,导致布尔人起义,不过这次并没有让大英帝国吃什么大亏,但此时已经知道进退的大英帝国在1881年3月6日签订停战协议:承认德兰士瓦的自治。
(两次布尔战争)
17年后的1899年,德兰士瓦要求英军全面撤离,英国大为光火,所以直接拒绝,不过已经下定决心摆脱殖民统治的德兰士瓦,给大英帝国下了一道最后通牒,所以1899年秋季,英军开始在德兰士瓦与奥兰治边境集结,准备动手。
了防止英国偷袭,布尔人在1899年10月11日主动对英宣战,布尔民兵,注意是民兵,装备远远落后于英军,他们向南部非洲的英军主动发起攻击——第二次布尔战争爆发。
(第二次布尔战争,让大英帝国彻底不再迷信自己的战争实力)
而为了征服只有数十万人口的布尔人,英军前后投入40多万兵力,仅阵亡就超过2.2万人,战争持续了3年多,最终英国在巨大损失和国际舆论的压力下,于1902年5月31日与布尔人签订和约,这场战争直接促使了南非联邦的形成,而且在游击战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经典之一。
(真实照片:19世纪末的英军装束和装备)
结语
不再迷信战争必胜、不再沉湎领土扩张的大英帝国,并不会甘心失去自己的影响力,即使进入20世纪,美国已经明确取代了大英帝国的世界领导者地位,于是,大英帝国却尝试改用其他方法来影响和干预欧洲甚至世界局势,结果还是掉进了两次世界大战,损失惨重,从而彻底失去了与美国共同管理世界的实力和资格。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英国坦克)
至于后来的情况,尤其是随着20世纪40-70年代全球去殖民化浪潮的高涨,大英帝国失去了几乎所有的海外殖民地,仅仅能够保留直布罗陀、英属维尔京群岛等几个小支点——那么是不是就可以轻视英国、认为他已经不敢也不愿意再动用战争这个曾经万能的工具了呢?当然不可以,比如1982年阿根廷就在马岛尝试过,效果不太好。
(1940年9月至1941年5月:德国对英国伦敦的持续大轰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