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科学院做过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心里想法越多的人,自身的能量越少。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

某一天你心里很乱,想东想西,这天即便你什么都没干,一天下来你仍然会感觉疲惫不堪,仿佛去工地扛了五百斤的砖头。

这是因为,自我控制需要消耗资源,当资源不足时,个体即处于一种能量缺失的状态。

脑子里念头太多,一个接着一个,等你觉察到自己想太多的时候,能量已经被消耗了。

相反,迟钝一点,少思少想,越专注于手头当下的事情,你才能始终活力满满。

01

避免过度投射

英国心理医生科莉诺曾讲过一个案例。

玛丽是一位心思细腻的女孩,却在刚工作那年陷入抑郁状态。

科莉诺仔细了解才发现,她的烦恼完全是自己强加给自己的。

有一次,她出外勤回来,看到同事们都在喝咖啡。

玛丽觉得同事买咖啡也不叫上自己,瞬间有一种被孤立的感觉。

她在心里臆测:原来大家都不喜欢我。

这件小事,让她揣摩了好几天,因思虑过度,脑袋昏昏沉沉。

有天下班的时候,同事们约她去聚餐。

闲聊时她才得知,同事没给她点咖啡是以为她出外勤还需要很久才回来。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做“过度投射”。

简言之,就是把个人的想法和情绪强加给他人。

内心戏太多的人,敏感多疑,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反复咀嚼,自然每天过得疲累不堪。

其实很多时候,你所想的并非他人所思。

过度分析别人,不但徒劳无功,还会无端透支你的心力。

活得钝一些,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如此你的能量才是充沛的,做起事来更能事半功倍。

就像《我的阿勒泰》中的张凤霞。

她从来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别人的看法、别人对她的态度,在她眼里都是虚头巴脑的事情。

她只关心自己的前途,开小卖部、卖木耳、倒腾肥皂,将生活经营得热气腾腾。

作家冯唐曾说:

我不多想了,就幸福了。换言之,幸福就是不多想

少猜别人的想法,才能走出自我消耗的怪圈,得到身心的安宁。



02

停止过度思虑

法国哲学家布里丹提过一个著名的“布里丹毛驴效应”。

有头小毛驴,它每天的吃食一直是定量的,然而有次农户却多送了一堆草给它。

两堆草数量一样,颜色也差不多,毛驴无法分辨哪堆草质量更好,吃起来更美味。

于是不停地猜想、比较,迟迟不敢下口。

时间一点一滴流逝,到最后草料明明就在嘴边,毛驴却被活活饿死了。

这个效应对应到生活中的场景就是:

明明有个不错的工作机会,你总担心自己能力不够,于是错过了;

明明稍微踮脚就能够到的事,你总纠结犹豫,导致事情始终没有进展。

过度思虑、犹豫不决会分散你的能量,导致你停滞不前。

到最后,那些比你敢想敢做的人,把只想不做的你远远甩开了一大截。

经典电影《阿甘正传》中,患有腿疾的阿甘最终成为了战斗英雄、体育冠军、政界名人、百万富翁。

人们从未停止过对阿甘成功之道的剖析。在我看来,阿甘之所以能做成这么多事情,是因为他心无旁骛。

他打橄榄球,就只管拿到球一直向前跑;

打乒乓球,他只牢记眼睛不要离开球;

在战场上,别人担心中枪,担心被偷袭,他只管听从长官的命令。

他从不预设困难,不为结果担忧,将所有注意力和能量都集中在当下,自然能迎来大爆发。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

很多时候,你之所以不行动,并没有一个真实的困难在阻碍你,你只是被你内心的想象拖住了脚步而已。

成功不是想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顾虑重重只会耗光你的能量,令你束手束脚,踟蹰不前。

不预设结果,你才有足够的心力去应付眼前的困境,做成你自己想做的事,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03

停止过度反刍

不知道大家有没看过“牛反刍”?

牛反刍,又叫倒嚼。

是指牛在进食后一段时间,会将半消化的食物从胃里返回嘴里再次咀嚼。

生活中那些活得很累、能量很低的人往往也有“反刍”的习惯:总是反复回顾自己的失败,不断去回想自己没有做好的事情。

这其实是一种隐形的自我攻击。

由此而生的内疚感和羞耻感,会不断吞噬你对自己的信心和对未来的希望。

媒体人@吴在天分享过一位编辑朋友的故事。

这位编辑在某天发布文章时,因为疏忽导致标题出现错误。

本是工作中的一个小插曲,却在他的心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他开始担心同事会笑话他犯这种低级错误,上司虽没批评他,但他断定他后面一定会借机让自己难堪。

由于不停地回顾与揣测,他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在人际交往时总是过分小心,工作时也是战战兢兢。

他开始回避尝试新事物,逐渐失去斗志,错过了很多机会。

教授亚科斯曾说:人生90%的痛苦,皆源于不肯及时止损。

揪着过去不放,非但对改变现状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让你深陷精神内耗的深渊。

学会翻篇,一切往前看,才能卸下内心的枷锁,积蓄力量重新出发。

作家蔡澜在《十三邀》这档节目中,提到过一件往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在邵氏电影公司担任监制,为公司赚了很多钱。

可是,有艺术追求的蔡澜一直想拍一部文艺片。

他多次表达过这样的想法,都被老板以不赚钱为由拒绝了。

一直拍商业电影的他,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感觉自己是一个哗众取宠者、一台没有自由的赚钱机器。

但是多年后记者问他那个过程痛不痛苦时,他却云淡风轻地说:不讲了,也不去想了。

短短的一句话,道出了他的生活智慧。

正因为他从不在心里反复演绎过去的剧情,他才能卯着劲向前冲,完成了作家、美食家、电影人各种身份的转变,将自己的人生活得酣畅淋漓。

不断反刍过去,是在透支当下的能量。

过往不追,凡事看开,你才有足够的心力应对眼前的困境,及时将自己从种种不如意中拯救出来。

就像行驶在路上的汽车,如果你把80%的燃料用于内耗,只有20%的燃料用于前进,自然跑不远。

可如果你心无杂念,把100%的燃料都花在奔跑上,就会迅速甩开其它车辆。

减少内心戏,停止那些消耗自己的行为习惯。

把目光聚焦自身而不是外界,把精力拿去行动而不是犹疑,生活的主动权也就回到了你的手上。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