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网友的造词功力又一次惊人突破。
原本以为“全职儿女”已经够扎心,没想到“烂尾娃”又横空出世。
02
所谓“烂尾娃”,是指那些寒窗苦读十几年,毕业即失业,一无所知、一事无成的年轻人。
他们把最宝贵的青春时光投入到无尽的考试中,结果发现,人生似乎就此“烂尾”了。
如果说“烂尾楼”是开发商资金链断裂导致的工程停摆,那么“烂尾娃”则是父母倾尽资源鸡娃到一半,突然发现鸡不动了,或者没钱换一条路继续鸡了。
更深刻地说,它是一个时代困境的缩影。
03
前一段时间,我看了央视的纪录片《相对论》,其中一个场景令人心碎。
课堂上,家长们被要求回忆从孩子出生到成长过程中,自己最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
1岁时:宝宝真棒
2岁时:要小心哟
3岁时:今天你在外面跑得真快
4岁时:注意安全
5岁时:幼儿园吃什么晚饭啦
6岁时:赶紧起来,再不起来就迟到了
7岁时:快点,该做作业了
8岁时:你的作业怎么还没写完
9岁时:快点写作业
10岁时:你作业做完了吗?
从6岁开始,家长对孩子的表达中,几乎再也没有情感交流。
只有催促、指令和焦虑。
孩子从一个被疼爱的小宝贝,逐渐变成了一个被考试成绩定义的“学习机器”。
04
纪录片里,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18岁男孩——皓然。
初三时,他被诊断出重度抑郁,休学后再也没能回到学校。
小学之前,家里充满着包容和爱。
但后来,“一定要考上好高中、好大学、读研、读博、找好工作……”成为了父母的全部期待。
成绩不好,就会被爸爸打,甚至被关在家门外。
皓然哭着求妈妈帮忙,可妈妈只是靠墙站着,不敢开口。
那一刻,他意识到,家不再是安全的地方。
05
他被老师误会,妈妈没有站在他这边;
他在学校受到不公待遇,妈妈依旧选择沉默。
皓然说:“我觉得自己站在了世界的对立面,是被世界抛弃的人。”
每次妈妈提到“回学校”三个字,他都会情绪失控,甚至对妈妈动手。
然后,他陷入深深的自责:“我为什么要打妈妈?我是个混蛋、一个疯子、一个十恶不赦的人。”
最终,他选择轻生。
06
这些年,我的一个很大感受就是:一个孩子的心理问题,往往是整个家庭病了。
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这些孩子的病,某种程度上,都是他们在替父母生病。
因为当一个孩子开始抑郁的时候,最痛苦的不是内心的压抑,而是来自最亲近的人的那份不相信和不接纳。
父母焦虑、无力、控制欲强,于是孩子成了最直接的情绪承接者。
07
纪录片里,还有一个女孩,特别想养蜥蜴和蛇。
当心理咨询师问她:“爬行动物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她抹了一把眼泪,说:“家长经常不在家里,爬宠代替了一部分的陪伴。”
听到这里,我的心狠狠一揪。
许多孩子养宠物,并不是因为喜欢动物,而是因为宠物比父母更有耐心、更温暖、更无条件地爱他们。
08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是根,孩子是花朵。”
追根溯源,父母,永远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
父母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其实很多父母在有孩子时,自己的身心还没有做好完全的准备,也没有能力抚养孩子。
那么在今后的岁月里,生活的压力,经济的捉襟见肘,人生的困顿,婚姻的不幸,由此生发的怨气,很可能都会通通发泄在孩子身上。
09
问题是,许多父母自己都没有学会如何去爱,就急着让孩子变得“优秀”。
他们要求孩子:
听话,学业、事业有成;
按他们的规划填报志愿、择业、结婚;
让他们在亲戚朋友面前有面子;
接受他们无孔不入的掌控。
可是,孩子成年后,人生是属于他们自己的。
10
知乎上,有个母亲问:“身为普通人,我怎样才能让我的孩子过得好一点?”
高赞回答是这样的:
多炖几锅肉,他踢完球回来饿得嗷嗷叫的时候,盛上一碗热腾腾的米饭,擓着肉汤,夹着肉,让他吃得满嘴流油。
多包几顿饺子,让他请同学来家里,玩玩闹闹一通乱耍后,一屉一屉地下,看着他们几个嘴里塞满饺子,还在比赛谁吃得多。
多鼓励他几句,告诉他人生没有标准答案,不必非要跟自己较劲。
一个正常的、温馨的、宽松的童年,才是你能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比钱重要百倍。
11
最后,我想让你看一张一个孩子发出来的聊天截图。
这是爸爸在她生日当天凌晨发来的“祝你生日快乐”和500块钱的红包。
在她回了个“老乡,谢谢啊”的表情之后,爸爸委屈地说:
“咋成老乡了?
为了第一个祝你生日快乐,我一直坐到十二点。”
11
我相信,若干年后,她可能不记得红包的数额,但一定会记得:
一个身影,捧着手机,坐在沙发上,紧张地看着时钟,然后掐着时间发出的这句“生日快乐”。
这个画面,远比钱珍贵,远比礼物珍贵。
因为爱和责任,是精神世界苏醒的人,才能感知到的一种高级情感,这是人世间顶好的东西。
12
所以啊,成绩从来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
学习好的,就去考北大;
学习不好的,就去“烤又香又甜的红薯"。
花儿有花儿的周期,树有树的生长时间。
最重要的是,在他们长大的过程中,我们有没有给过他们温暖的童年,和真正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