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半以内都是年”,正月十二,虽然虽说乡村的人稀疏了些,但“年味儿”却依然在巷子里打转。这个夹在除夕与元宵节之间的日子,在民间传统里藏着不少有趣的习俗。
老鼠娶亲。民间流传着“正月十二,老鼠娶亲”的说法,这天夜里,上了年纪的人总要给孙辈讲那个老故事:老鼠姑娘披着花生壳做的轿子,举着麦秸杆扎的灯笼,热热闹闹地办喜事。
一些地区的老人,则包上几十个饺子,说是给老鼠当嫁妆;还有一些地方的老人,在“老鼠娶亲”的这天,要在墙角撒一把盐,一边念叨着“吃盐别啃柜”。
有一些老辈人还会叮嘱年轻人:“今天记得要早睡,别惊了鼠娘娘的喜轿。”这话听着玄乎,细想却是叫人早睡早起,年后该收心准备春耕了。
搭灯棚。马上就是元宵节,蔑匠开工了,“十二搭灯棚,十五亮堂堂”,俗语最应景。
元宵节灯会的筹备在今天正式启动,扎灯的老艺人已经带着徒弟支起竹架。他们说,选今天开工是因“十二”谐音“实儿”,寓意手艺能实实在在传下去。
乡村里,“元宵节”的管事人会将各种各样的搭建材料准备一全,然后由青壮年人负责登高爬梯这一系列的搭建工作,根据款式不同的灯而搭建出高低不一的灯棚。
为了能在元宵节这天一展才华,大家都会竭尽所能做出各式各样精致华丽的元宵灯。有童谣这样唱,“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有些地方的乡村还保留着“试灯”习俗,正月十二的晚上,各家把灯笼挂在院门口试亮,远远望去像散落的星星。
烤火节。在我国部分地区,至今还保留沿用着正月十二烤柏火的风俗习惯。
黄昏时分,人们在自家门前,点燃柏枝,烟雾中弥漫着一股清香,一家老幼围坐火边,谓曰:烤柏火。
烤柏火寓意为“败祸”,可以避瘟驱邪,人们将不用的旧家什,统统烧掉,用烧后剩余的柏枝雕成“柏锁”,系上绳子,挂在婴儿脖子上,以求长命百岁。
烤柏火,谐音“烤百火”“烤百龄火”,孩子们走街串巷奔走各家,烤百家火,不生百病,一年无灾无恙。点火时还要唱吉祥话:“烤烤手,活到九十九;烤烤腿,走路快如飞。”
有些地方,各家主妇还会特意留一些柏枝灰,说是给牲口拌食能避瘟疫。
这习俗看似迷信,实则蕴含中医智慧。柏树气味能驱虫灭菌,冬春之交烤火取暖,正好预防倒春寒引发的风寒。
点丁日。南方地区也称正月十二为“点丁日”。去年添了新丁的人家,要在门口挂上莲花灯,灯穗子底下还必须吊着红鸡蛋。
潮汕人家会做十二对红粿,象征月月平安;客家人则用糯米捏成小书童,摆在祖宗牌位前讨个文曲星的彩头。
这些习俗里藏着老辈人的生存智慧。过去医疗条件差,新生儿熬过正月才算真正“落地”。那份对生命的珍重,依然在红灯笼与糯米团里流转。
这些零零碎碎的习俗,像年画边角的花纹,虽不似除夕守岁、元宵赏灯那般隆重,却让年的韵味更绵长。
现代人不再相信老鼠真会娶亲,但那些围炉烤火、糊灯笼的温暖记忆,依然在正月十二的传承里,焐热了代代相传的人情味。
中国人的正月十二,年味儿里的“小高潮”,让我们随着这年味,开启新一年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