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电诈 行业 的聚集逻辑

2023年8月29日,联合国人权办公室发布了《东南亚网络诈骗和人口贩卖》调查报告,称在缅甸、柬埔寨等地,预估有数十万人被犯罪集团贩卖、被迫从事电子网络诈骗工作。其中缅甸至少有12万人、柬埔寨至少有10万人等被迫为诈骗集团工作。这些被犯罪集团贩卖的人口被称为“猪仔”,而缅甸是目前拥有最多“猪仔”的国家,是名副其实的“电诈王国”或者“猪仔王国”。


上述数据是2023年的数据,电诈行业公认是高利润的暴利犯罪行业,必将引来黑灰资本的争相逐利,时至今日,估计其行业规模早已翻倍。而且公开报告的数据出于严谨考虑,一般都比较保守,所以用了“至少”等字眼,实际数据可能十分吓人。据说,像缅北勐波这样的一条街小镇,行业高峰期电诈人员就能达到10万人的规模级别。如今臭名昭著的缅东妙瓦底地区,行业高峰期更是坐落了上百个电诈园区,电诈人员最多时达到了令人咋舌的30万,妥妥地坐稳了电诈行业大本营的“宝座”,要知道当地的总人口在2024年也才20万……



所谓的“电诈”到底是个什么玩意?为什么会在缅甸这个国家发展最猛?

电诈就是指电信诈骗,是指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其发源地是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台湾地区,那咋就跑缅甸去了呢?


这涉及到电诈行业的三次大转移。

首先是电诈行业的出现,源于中国台湾地区犯罪分子的“创新智慧”,在这里就不得不佩服他们,他们绞尽脑汁利用现代技术工具发明出来的电信诈骗,不仅利润极高,而且风险极小。由于电诈是新型犯罪手段,对受害者的迷惑性极大,他们以前根本没遇到过,这玩意还能这么玩?所以电诈犯罪的成功率也是高得惊人,远比贩毒还赚钱,所以一经推出,便广受犯罪分子欢迎,大批不良分子、甚至是拥有合法良好工作的人也经不住诱惑纷纷加入,使之成为中国台湾地区最热门的犯罪形式之一。

2001年至2002年期间,中国台湾地区电诈犯罪达到疯狂泛滥程度,犯罪分子集体狂欢,狂呼好爽!直至引发天怒人怨,当局不得不大力打击电诈犯罪,引发电诈集团第一次“产业大转移”。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2002年前后,台湾电诈势力转移到福建福州建立中国大陆第一个根据地,继续诈骗台湾人,直至台湾人的诈骗价值接近榨干,转而将诈骗对象锁定到中国大陆地区。

2009年4月,随着《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的签署,中国不断加大对电诈犯罪的打击力度,逼着两岸的电诈势力集体出逃,转战东南亚,这是他们的第二次“产业大转移”。


2019年,缅甸出台新的《赌博法》,允许外国人在缅甸合法注册经营赌场,缅北的网络赌博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这让电诈势力看到了“商机”,引得数十万的电诈分子奔赴缅甸,为了发财梦而趋之若鹜。一张普通的边境通行证从最初办理时的200元工本费,被逐渐炒到7万元的天价,可见当时电诈行业的“炙手可热”。


2023年7月,缅北的“四大家族”犯罪集团被捣毁,缅北地区临近中国边境的规模化电诈园区被彻底荡平,大批电诈人员纷纷向缅东妙瓦底、万海、当阳等纵深区域转移,这是他们的第三次“产业大转移”。


那么这就又回到了那个问题,为什么是缅甸?为什么电诈集团会看中缅甸这块“宝地”?

一般而言,犯罪产业聚集地的诞生和长期稳定运营,至少要满足这么几个条件:

第一,利润市场要足够大,大家都有钱赚,同行之间没有竞争压力或者竞争压力小,否则这么多犯罪组织挤在一起岂不是要天天打架?而电诈的利润市场简直是海量市场,全世界会用手机或者会上网的人都可以是被诈骗的对象,利润简直无上限,这也是为什么电诈集团无论多少次被打击转移都还能有动力接着搞的原因,来钱太多太快太爽,戒不掉……


第二,要有规模集聚优势,即各大犯罪组织同行之间的资源可以流通互补,能充分发挥产业集聚的规模优势,否则各个电诈公司聚在一起也没啥意义。比如在电诈行业,诈骗话术、剧本、技术工具等都是可以在行业内流通互用的,还有最重要的“狗推”、“猪仔”等人力资源,都是可以在各电诈公司之间流通贩卖的。



第三,犯罪产业聚集地的选址要能形成封闭管理,而且可以从外界获取水电、生活物资等。比如缅东妙瓦底地区,各个电诈园区都是现成的封闭管理园区,也可以从泰国那边获取水电、生活物资等。


第四,最重要的一点,如此庞大的犯罪产业聚集地的存在,必然要与当地具有统治权力的保护伞形成利益共同体,甚至与整个当地社会生态形成利益共同体,这样的话,外界力量想要打击这里,如同在打击当地社会,难度陡增。


贰——举国狂战的缅甸国情

再来看看缅甸。

其实缅甸的国情决定了它能提供最适合电诈行业生长的土壤。

缅甸是个啥国情?用四个字概括的话就是“复杂纷乱”,用一个字概括的话就是“乱”,太乱了!乱到缅甸这个国家实际上不成国家体制,是个秩序紊乱的非正常国家。


缅甸的乱,直接原因是缅甸内战。缅甸内战是打破了世界记录的战争,缅甸1948年独立建国,1950年就开始打内战,然后打到现在,都打了70多年了,没完没了,号称“史上最长内战”。可以说,缅甸的建国史就是内战史,这个国家从一出生就开始打仗,一直打到现在,建国的意义何在?

那么到底是啥原因搞得缅甸内战如此持久、没完没了、不死不休?


话说缅甸这个国家的先天属性比较特别,它的人口结构非常复杂。

据2022年的数据统计,缅甸总人口约5482万,人口不算太多,却有135个民族,100多种民族语言,多个民族文字,主要民族——缅族仅占总人口的65%,堪堪过半,其它民族比如掸族、克伦族、若开族等,都是人口占比超过5%的大族。

缅甸如此少的人口,却有如此多的民族,这样的人口民族比,比魔幻之国——印度的人口结构还要复杂。阿三的人口结构虽然也是乱七八糟,但是架不住它人多啊,情有可原,而且其人口基数超级巨大,主要民族的份量就能提上去。

而缅族虽是缅甸的主要民族,却不占绝对主体。缅甸共划分为七省七邦,七省归缅族,七邦则是其他民族的自治邦。七邦的领土面积是要超过七省的,占据大半江山。

19世纪时期,英国人殖民统治缅甸时,跑过来瞪大眼睛一看,我的天!如此一个弹丸小国,民族杂多如牛毛,数都数不清,这直接统治的成本会高出天际……

后来英国人眼珠子一转,想出了分而治之的法子,就是鼓励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缅族聚居区归英国直属统治,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区可以自治,英国人甚至暗中支持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

英国这样搞的目的,就是要让缅甸全国一盘散沙,无法组织出统一的反抗力量,从而减少英国的殖民统治阻力。至于缅甸会不会因此陷入长期的国家分裂状态,关他英国鸟事?

英国非常擅长操盘这样的国家分裂“大案”,素有“搅屎棍”的美誉,在他漫长的对外殖民统治时期,印巴分治事件和巴以分治事件等都是其杰作。印巴分治事件使得印度地区分裂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巴以分治事件使得巴勒斯坦地区分裂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这两个事件造就了两对世仇,至今都打得不可开交,英国人看得不亦乐乎。

很显然,缅甸也成了英国分而治之策略下的牺牲品。当英国势力从缅甸撤离后,给独立后的缅甸留下了什么烂摊子呢?

缅甸独立至今,135个民族,却有136支民族地方武装,基本做到了每个民族人手一支,相当炸裂!其中具有正式明确地盘、明确纲领、明确编制名称的民族地方武装势力起码有35支乃至以上。有数支地方武装还具备了能够与缅甸中央政府军对打抗衡的实力。


在英国长期分而治之的殖民统治下,这些少数民族地区早已习惯了地方自治的政治状态,对所谓“缅甸”的国家概念很模糊,再加上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他们对认不认同缅甸中央政府就显得相当无所谓。为什么要认同呢?认同了还要被那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中央政府所管制和抽税,看起来百害而无一利。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后来被尊为“缅甸国父”的昂山开始筹备缅甸独立建国的事宜,他一看到缅甸内部一盘散沙的稀烂局面也是一阵头大,内心估计是崩溃的,这尼玛太难了!如果要用武力统一全国,就得跟那一百多个少数民族势力一个一个地死磕过去,要打一百多次统一战争,这谁受得了?

和平统一才是当时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子,那就得去谈判,要谈判,必然要妥协、要牺牲掉一些国家主权。

1947年,昂山与各少数民族代表谈判的结果,便是《彬龙协议》的签署通过。通过签署《彬龙协议》,各少数民族地区在名义上承认归属缅甸中央政府领导,认同“缅甸”这个国家概念。

意思就是,缅甸在名义上是一个国家。那实际上呢?

其实我们仔细一看《彬龙协议》的内容,就会觉得非常荒诞。按照《彬龙协议》的规定,掸邦、克钦邦、钦邦等各个少数民族地区在国家政治中享有充分自治,允许拥有独立的政府、军队、财政、司法、人事权力,不对缅甸中央政府承担具体义务,还可以在建国十年后选择是否独立建国。

这就说得很直白了,各少数民族地区在缅甸国内其实就是独立政权,属于“国中国”,缅甸就是一个仅存于“面子上”的国家。

昂山也没办法,他求爹爹告奶奶、已经是尽力了,若不这样妥协,缅甸连成立一个“面子上”的国家都办不到,会分裂成数个、乃至数十个、甚至上百个的小国家,局势会更加地一团乱麻、无法收拾,天王老子来了也没辙。

昂山的计划是,先用《彬龙协议》让缅甸勉强成为一个名义上的国家,稳住局势,至少可以获得十年的缓冲时间,然后在这十年内慢慢壮大中央政府的力量、整合其他势力。

昂山的思路是对的,至少不会让缅甸的局势立马成为死局,十年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事情。

但是昂山还没等到缅甸宣布独立那一天,就被他的政敌——“失心疯”的爱国党主席吴素派人刺杀而身亡了。

等到缅甸正式宣布独立后,中央政府居然不承认所谓的《彬龙协议》了,说那是昂山签的,昂山现在死了,就跟他们没半毛钱的关系了。

真是人死茶凉协议黄。

缅甸的中央政府里似乎都是一群懵汉,没人能理解昂山的良苦用心,也不懂怎么拖延时间,他们竟然简单粗暴地选择立即跟各少数民族势力直接翻脸,缅甸时局瞬间走入了失控和崩解的状态。昂山要是活过来,看到自己苦口婆心争取来的十年缓冲时间眨眼就没了,估计要大骂“一群蠢材!”

于是乎,各少数民族势力立马进入造反状态。

1950年,缅甸爆发了意料之中的大规模内战,当时的缅甸中央政府根本没有能力通过军事手段统一缅北和缅南,所以这场内战玩成了无限游戏,全国上下打成一片。

这就是没有实力却喜欢口嗨的结果,当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掌握不了具备压倒性优势的武装力量,国家必将陷入内战浩劫。

1962年,军事将领吴奈温发动政变,成立军政府。这就在缅甸历史上再次带了一个极为恶劣的头,军政府实行独裁的军事统治,法律成为摆设,一切以武力为尊。谁掌握了军权,谁就可以践踏法律,肆意妄为。

军政府上台,更加限制了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内战只会打得更凶,缅甸继续无限期地陷入军阀割据的分裂状态。

2021年,缅甸国防军总司令敏昂莱再次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民选政府,建立军政府,将缅甸再次拖入独裁的军事统治之下。


直至今日,军政府还在蹦跶,缅甸全国一片大乱,社会秩序荡然无存,谁有枪炮谁就是大爷。少数民族地区自然遍地都是地方武装,就连缅族七省之地都活跃着大量散装的地方民团势力,中央也分裂成军政府和民盟两大势力互相对掐,大家都各自为战,互相抢夺地盘,简直是全民武斗、举国狂战。


叁——从毒品王国到电诈王国的演变

社会秩序狂乱,必然导致经济崩溃,居民连活着都难,更何况发展经济。而缅甸军政府更是不知经济发展为何物,只能依赖战场上的成绩来显示自己的存在感,于是越打越带劲,经济更加停滞不前甚至萎缩,很多年轻人为了能吃口饱饭而被迫加入武装组织,因此造成恶性循环,这就是所谓的越打越乱、越乱越穷、越穷越打。缅甸如此烂透了的局势,在国际上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七国集团将缅甸纳入黑名单,东盟禁止缅甸代表参加2025年峰会,如此一来,外资更是不敢进入,越发加剧缅甸经济走向崩坏,这又是一个恶性循环。

联合国统计到缅甸的人道主义需求达到了疯狂的程度,至少有200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救助,占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如此天文数字的贫穷程度,使缅甸成为了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但是,就算是如此贫穷的缅甸,也需要支付举国乱战的成本,因为打仗需要钱啊。买武器弹药、供养兵员等都是需要持续不断地烧钱,可是战乱导致正常的经济活动遭到破坏,缅甸的各个军阀势力又要从哪里去搞钱呢?

如果这个时候众多犯罪分子们找上门来,纷纷奉上保护费,那些军阀头子们会不会笑纳呢?

估计他们只会觉得多犹豫几秒都是傻逼……

只要能搞到钱,伤天害理又如何?偷、骗、抢又如何?

缅甸如此的狂乱国情,早已超出了正常法治社会的想象,简直成了犯罪分子们的狂欢天堂。在这里没有“违法”的概念,因为不存在法律,到处都是“三不管”,如果要有社会法则,那只能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拳头和枪炮就是道理,或者说军阀头子们的话就是法律,所谓“言出法随”,不过如此。

于是乎,为了搞钱,缅甸以前是毒品王国,现在又进化成了电诈王国……

世界上曾有三大毒品源地,分别是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等三国边境的“金新月”地区,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等两国交界的“银三角”地区,和缅甸、老挝、泰国等三国交界的“金三角”地区。

没错,影视剧里经常出现的“大名鼎鼎”的毒品产地——“金三角”地区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就在缅甸北部一带,总共包括了缅北的掸邦、克钦邦和泰国的清莱府、清迈府北部以及老挝的琅南塔省、丰沙里、乌多姆塞省、琅勃拉邦省西部等地,共有大小村镇3000多个。


“金三角”地区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洛因类毒品产地,制毒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基本上与缅甸建国历史持平,其罂粟种植面积的高峰期在100万亩以上,年产罂粟2650吨至2800吨,年产海洛因可达200吨左右。据可靠统计,“金三角”地区的罂粟产量可占据全球市场20%的份额,每年经过此地贩运的海洛因更是高达世界总量的60%-70%,该地区海洛因的年生产能力能满足全球海洛因两年的消费量。

后来因为泰国政府大力禁毒,“金三角”地区的毒品产业大部分都转移到了缅甸境内,反正举国狂乱的缅甸遍地都是“三不管”地区,那些疯狂打仗的军阀势力们正愁搞钱太慢,一听那些毒枭们都要跑过来,好啊!这是送钱来了!于是来者不拒,自2006年以来,缅甸逐渐成为仅次于阿富汗的全球第二大罂粟生产国。


然而,随着全世界禁毒风潮的兴起,毒品行业的风险变得越来越高,利润随之越来越低。缅甸军阀们急于寻求可以替代毒品行业的其他暴利行业,电诈集团势力正是看准这个时机走入了缅甸混战军阀们的视野中。

当把电诈与贩毒对比起来看,军阀们瞬间觉得贩毒不香了。

毒品的制作周期长,因为罂粟有成长周期,而且产量不稳定、受气候和种植面积影响,再加上运输成本也高,贩毒产业链太长,一旦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导致利润大减、血本无归甚至把命搭进去。贩毒的客户目标也比较狭窄,利润市场有限,科技含量又低,无法吃上时代红利,比如无法网购……

电信诈骗就不一样了,它的时间成本可以忽略不计,诈骗新手被培训三天就可以上手作案行骗,再圈个地,把封闭园区一围,将外界环境的干扰风险降到最低,就能稳定营业。而且电诈的运输成本为零,只需有电有网,理论上全世界所有网民都可以是它的客户目标,利润市场无上限,还能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迭代更新网络技术工具,吃尽技术红利。

总而言之,电诈和贩毒相比,不仅风险低,而且利润超高。据联合国统计,仅在2023年一年,东南亚电诈集团势力的总收入可能高达370亿美元。

这什么概念?2023年柬埔寨的国内生产总值也才321.7亿美元,也就是说,在东南亚,电诈犯罪集团势力是富可敌国的存在。

面对如此暴利的电诈行业,缅甸从“毒品王国”到“电诈王国”的过渡就显得很丝滑了。

电诈集团势力与缅甸军阀势力一拍即合,双方迅速勾结起来,这就满足了本文之前所说的——犯罪产业聚集地要诞生须满足的第四个条件:庞大的犯罪产业聚集地的存在,必然要与当地具有统治权力的保护伞形成利益共同体。

电诈集团势力负责搞钱,缅甸军阀势力则对其提供保护,并收取保护费。而且,眼看着电诈集团势力是个似乎取之不尽的摇钱树,各大军阀明面上可能还会端着,暗地里估计都是夹道欢迎,正所谓“伸手不打送钱人”啊。不仅地方武装如此,缅甸军政府估计也是如此。

比如拿缅东妙瓦底来说,电诈收入的分配可能是这样的,园区公司老板拿五成,地方军阀保护伞拿三成,缅甸军政府拿两成……

所以,缅甸的电诈问题,不仅仅是犯罪问题,还关系到缅甸的国家治理问题。只要缅甸国情不变,它的土壤里,以前能长出毒品产业,现在长出了电诈产业,以后可能还会长出比电诈更猛的玩意……

铲除电诈,对缅甸来讲治标不治本,要打破“越打越乱、越乱越穷、越穷越打”的魔咒,首先得停战,才会有解决其他问题的希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