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养老金制度去年年底开始在全国铺开。面对这一新生事物,收益怎么判断?选存款还是基金类产品?不少市民面对市场上百花齐放的各类产品,显得有些束手无策。
开户数达7000多万人
所谓“个人养老金”,就是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国家政策支持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简单来说,个人自愿在特定账户存一笔钱,以每年不超过12000元的额度购买符合规定的金融产品,当年可以作为专项附加扣除来抵扣个人所得税,退休后则多了一个养老金来源。
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同年11月,个人养老金制度在上海、北京、广州等36个城市(地区)先行落地实施。
两年间,各地个人养老金开户人数实现稳步增长。根据人社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底,我国个人养老金开户人数已经达到了7279万人。
去年12月,个人养老金制度开始向全国推行。并明确在已有理财产品、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基础上,将国债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范围;将特定养老储蓄、指数基金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目录,推动更多养老理财产品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范围。
扩容后,首批纳入个人养老金投资产品目录的权益指数基金共有85只,其中各类宽基指数的产品78只,跟踪红利指数的产品7只,包括沪深300指数、中证A500指数、创业板指数等普通指数基金、指数增强基金、ETF联接基金。
最大优势部分在节税端
在购买个人养老金产品前,我们先要搞清楚它的最大作用,以及最省钱的地方在哪里。
简单而言,个人养老金就是通过节税和强制储蓄,解决未来的养老问题。节税主要表现在缴费端,即个人每年可以通过缴存到个人养老金账户的金额来抵扣应交的税费。而强制储蓄解决养老问题则表现在领取端,即个人可以通过个人养老金账户购买相关的个人养老金产品,获得对应的投资收益,满足个人的养老需求。
举个例子,假设35岁市民李先生的年收入(减去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后的税前年收入)为10万元,按照年交12000元的标准缴纳个人养老金。
首先,我们来计算李先生在缴费端能省多少税。按照最新的法定退休年龄,李先生是63岁退休,而他的收入对应的税率是10%。若李先生每年都能按照12000元的标准缴纳个人养老金,那么李先生累计能省税(12000×10×28=33600)3.36万元,这些是他每年能省去的税费。
以个人养老储蓄产品为例,若李先生购买的是储蓄产品,以某银行3年期存款利率2.15%计算复利,不算最后一年的投资,28年总共可支取本金加利息为360904元。但假如李先生不存个人养老金账户,只存普通银行账户,那么同样的年数和缴纳方式下,以上述某银行3年期存款利率1.95%计算复利,28年后总共可支取本金加利息为357290元。
两种方式对比,个人养老金账户相比普通账户,存款利息多了3614元,再减去养老金账户提取养老金时3%的个人所得税,李先生最终到手的钱与普通存款账户相比相差不多。
因此整体来看,个人养老金对个人来说,最省钱、最具有优势的地方在于节税端,而并非最终的投资收益端。但是,个人养老金产品所产生的一定收益,同样也能增加退休后能领取的金额。
(劳动报记者 叶赟)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