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3月,山西太原南宫旧货市场的一个旧书摊上,一位退伍老兵的身影在泛黄的纸堆前久久驻足。
他叫王艾甫,时年55岁,是山西省检察院的退休干部。这一天,他的目光被四本破旧的《太原战役阵亡将士登记册》和夹在其中的84份未送达的阵亡通知书深深吸引。
这些泛黄的纸张,记录着866位烈士的姓名、籍贯和牺牲细节,却因历史动荡流落民间,成了旧货摊上的“商品”。
摊主开价3000元:相当于王艾甫当时一年的收入,但他没有丝毫犹豫,回家凑够钱买下了这些“无价之宝”。
王艾甫的军旅生涯始于18岁,他亲历过援越、援老战场的枪林弹雨,目睹过战友在眼前倒下。他深知,一张阵亡通知书不仅是一纸证明,更是一个家庭跨越半个世纪的牵挂。
他曾有一位战友牺牲后因信息缺失,家人始终不知其下落,这成为他心中永远的遗憾。
翻开登记册,王艾甫发现这些烈士大多是20岁左右的青年,最小的年仅18岁。他声音颤抖地说:“他们用生命换来今天的和平,我们怎能让他们成为无人知晓的孤魂?”
从此,他立下誓言:穷尽余生,也要送烈士“回家”。
最初的寻亲之路异常艰难。王艾甫按通知书上的地址寄出上百封信,却因行政区划变更、亲人搬迁而石沉大海。他甚至抵押房产筹措路费,跑遍太原的烈士陵园,逐一核对3900座墓碑,只为确认烈士安葬地。
直到2005年,转机终于出现。在湖北云梦县钟垸村,郝载虎烈士的家人苦等50年,终于等来了一纸正名。村里曾传言郝载虎是“国民党逃兵”,家人备受歧视。
当王艾甫冒雨将通知书送到时,全村人燃起十万响鞭炮,郝载虎的堂弟含泪接过证书:“哥哥是英雄,我们终于能抬头做人了!”
这一案例经《武汉晚报》报道后,全国掀起寻亲热潮,172名大学生志愿者加入,仅湖北便找到5位烈士亲属。
内蒙古乌兰察布的孙耀烈士之女孙秀峰,接过父亲的通知书时痛哭失声。1949年,孙耀牺牲于太原战役,妻子独自抚养遗腹子,临终前仍念叨丈夫“抛家弃子”。王艾甫的坚持,让这段误解终被真相化解。
在河北正定,赵献烈士的妻子梁贵兰已80岁高龄。她颤抖着抚摸通知书,回忆起新婚丈夫离家时的场景:“他说打完仗就回来,我等了一辈子啊……”
而路焕文烈士的遗孀王沧言,得知丈夫安葬地后平静地说:“等了50年,我们终于能合葬了。”数月后,她安然离世,了却毕生夙愿。
20多年来,王艾甫的足迹遍布全国10余个省份,累计帮助52位烈士亲属拿到通知书,确认201名烈士身份。他变卖银元、抵押房产,甚至因脑梗倒下后仍坚持整理2万余份烈士资料。
他的行动感动了社会:华中科技大学组织300名学生接力寻亲;政府开通“烈士寻亲公共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为2950位烈士找到家人。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王艾甫说,“烈士的血不能白流,他们的名字必须被铭记。” 如今,84岁的他虽步履蹒跚,但工作室和志愿者团队仍在继续这场跨越时空的使命。
他用自己的余生诠释了“知恩图报”的深意:不仅是对烈士的告慰,更是对民族精神的守护。正如他所说:“烈士用生命换来了今天,我们至少要还他们一个名字、一块墓碑、一段被铭记的历史。”
每一份阵亡通知书的重见天日,都是一次对英雄的致敬,一次对历史的修补。 这条寻亲之路,仍在延续!
资料来源:光明网《83岁退伍老兵王艾甫:27年送200名烈士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