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前言

很多人都说,婚姻里最重要的是互相理解,可我父亲用了25年,始终没能理解母亲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他把工资分给爷奶和二叔,却和妻子AA制;他为了所谓的孝道,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小家支离破碎。



01

记忆中的童年总是零碎的,就像一片片拼图,散落在时光的长河里。但有些画面,却总是那么清晰。

“你爸是老大,照顾弟弟是应该的。”奶奶常常这样说。每当说这句话时,她的眼神总是充满了理所当然。

我那时还小,不明白为什么老大就要承担这么多,但我能感受到父亲对这句话从不质疑。



父亲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他每月领了工资,总要先数出一大半,装进信封,恭恭敬敬地交给爷爷奶奶。

“这是儿子应该做的,”他总是这样说,“当年要不是爸妈供我上学,现在也不会有这份工作。”

可二叔不管要什么,爷爷奶奶都会尽量满足,把父亲给他们的生活费,全用在了二叔身上。



“老张家,你说你这大儿子,怎么就这么懂事呢?”街坊邻居都这样夸父亲,而父亲只是淡淡地笑笑,仿佛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

八五年的春天,父亲和母亲经人介绍相识。那时的母亲在纺织厂做女工,人长得清秀,性格爽利,还当过厂里的先进工作者。

父亲虽然不善言辞,但人高马大,又有稳定的工作,在那个年代也算是个不错的条件。



姥姥姥爷第一次见父亲时,就觉得这个女婿稳重可靠。“小张啊,看你这孩子就懂事。”

姥爷拍着父亲的肩膀说,父亲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那是我在照片上少有看到父亲笑得那么开心的时候。

婚后的生活本该是甜蜜的,但细微的裂痕却在日常生活中悄然显现。



父亲虽然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全部工资都交给爷爷奶奶,但每月仍会固定地上交三分之一。

“这是应该的,”父亲总是这样说,“孝敬父母天经地义。”

然而对待母亲,父亲却变得斤斤计较起来。有一次她去市场买菜,白菜比平常贵了一毛钱,父亲就念叨了一整天。

“你说这白菜,昨天还是两毛五一斤,今天就要三毛五,你怎么不多问问价钱?”这样的话,在我们家经常上演。

母亲是个要强的人,在厂里干活时就是出了名的利索。但父亲的絮叨渐渐磨光了她的耐心。

记得有一次,家里的米吃完了,父亲又开始数落母亲不会持家。母亲终于忍不住了,



“我自己能养活自己,不需要你来养我。以后咱们各花各的,你别总把心思花在算计我身上!”

那是1986年的冬天,“AA制”这个词还没有流行起来,但我的父母已经开始了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



每个月发了工资,两个人都会把钱分得清清楚楚。买米的钱、交电费的钱、买菜的钱,都要算得明明白白。

这样的日子过得很压抑,我能感觉到母亲眼里的失望,但她却倔强地一声不吭。

每当这时,她总会多加一会儿班,或者去工友家串门,似乎只有离开家,才能喘口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