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很重要,这一年有中考,直接决定孩子是上重高还是普高,亦或是连区区普高都上不了。
面对50%的淘汰率,大家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那个被淘汰的人是自己,这种情况下谁能说初三不重要?
但是,真到了初三,其实很多事情都定型了七七八八了,比如说孩子的成绩,小范围波动是比较常见的,动辄一两百分,几百分往上拔的,只有梦里才会有。
相比于初三,我倒认为初一这一年更重要!
因为站在中考的角度再回头看,你就会发现很多能考上重点高中的孩子,大多都是从初一开始就走好每一步,悄悄铺路,再一步步走向顶峰,而不是突然间就逆袭的。
这也给我们家长们敲个警钟,中考想出众,就必须从初一开始认认真真抓好。
那么初一这一年,应该怎么抓?
就学科的规划来讲,分享几点过来人的经验。
1、语文想学好,就要懂得“老火煲靓汤”。
语文真不是靠突击就能提升的学科。字词句就像熬汤的底料,课本里的每个注释、每个多音字都要细细翻炒。
但光有底料可不够,得学会往汤里加“灵魂食材”,所以你得让孩子每天早晨用十五分钟时间,把名家名篇读起来,不仅要读,每天坚持才是关键。
那种读几天歇几天的,没有任何效果,还不如不读。
坚持读下去,你就会发现,朱自清的月色、鲁迅的枣树,读着读着就长进骨子里了。
然后是文言文,考试比较能丢分的板块,很多孩子都学不透;记住,要先理解再背诵,就像玩拼图一样,把“而”、“之”、“其”这些虚词的位置摸透了,整篇文章自然能读通了。
我还见过有些学生专门把文言文编成rap的,像《桃花源记》这些,能够打着拍子背出来;感觉背文言文很痛苦的,这种方法其实也能试一试。
2、数学考验天赋,不同分数段的学生有不同的侧重点。
学渣攻基础,课本是“救命稻草”,必须牢牢抓住;把课本里面每条公式都吃透,例题习题多做几次;课外再每天追加半小时的计算练习。
中等生攻难题,畏难是他们必须解决的一大问题。建议每天做两道压轴题,不断地去磨思维,磨着磨着脑袋就开窍了。
优等生提前学,把进度赶起来;还可以去看小破站“初中数学典题突破”这位老师的网课,非常适合给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去培优。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不管是学渣、中等生,还是学霸,都需要做一件事情,那就是错题整理。
错题要搞清楚错因,涉及到哪些知识点,一题能否有多解?这些都要弄明白,然后经常把错题本拿出来重新做一做,能把错题本翻烂的学生,成绩不可能会差。
3、英语能淘汰一些懒孩子。
这一科完全不需要什么天赋,成绩差一般都是太懒造成的。懒得去背单词,词汇量太少,英语自然就差。
但背单词也是有方法的,很多学生只知道拿着单词书硬啃,背得很痛苦不说,还没什么效果,纯粹是在浪费时间。
上次在咖啡馆,我听见两个初一女生在那里边吃东西边玩“单词接龙”,把“apple-egg-giraffe”接出一条十米长的纸条。我觉得这种方法挺有意思的,可以试一试。
当然,一种方法不可能适用于所有人,总之就是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式,比如把单词贴满冰箱门,早上拿手奶时念三遍;把课文录成睡前故事,听着听着耳朵就能记住单词,记住那些语法。
只要把背单词变成一件开心的事,那么困难就会迎刃而解。当单词量足够大时,英语成绩再差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4、小四门淘汰一些记忆力差的孩子。
小四门大多数的知识点都靠背,所以这对记忆力没那么好的学生来说,是件头疼的事。
有太多的孩子,语数英学得挺好,偏偏被小四门拖了后腿。
那么既然记忆力拼不过人家,就拼理解能力。
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去背诵,能事半功倍。
所以我建议小四门没那么好的同学,可以去小破站看看下面这些老师的网课,这对你接下来学习小四门能起到很大的帮助。
历史看“讲历史的张老师”;生物看“岚山学堂欧文老师”;地理看“岚如姐姐讲地理”;道法看“初中政治蒋老师”。
以上的学科规划,在初一打好的基础,到初二就不容易崩盘;初二稳住了,初三就笑着把重点高中收入囊中。
当然,教育从来就不是一张冰冷的规划表。
当孩子在周记本里写下“今天的云像奔跑的北极熊”,当他把数学公式画成星空图谱,当他说英语绕口令把自己逗得前仰后合,这些闪着光的瞬间,才是学习路上最珍贵的礼物。
初一这一年,就像春天的第一场雨,慢慢浸润,静静等待,终会迎来盛夏的绚烂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