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8日,抖音平台一纸公告将汪小菲及其母张兰的账号无限期封禁,理由是其“利用逝者恶意炒作营销”“屡次违规且未改正”。

尽管多数网友对此拍手称快,但事件的另一面却令人深思:汪小菲本人并未在此次风波中主动发布谣言视频,却因关联账号的历史行为被封禁。

这种“连坐式”处罚是否合理?当平台权力凌驾于个体权利之上时,公民的正当权益又该如何保障?我们与DeepSeek聊了聊这个问题,它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事件本质:舆论狂欢中的“靶心”逻辑

封号事件的核心矛盾,在于平台治理规则与个体权利边界的冲突。抖音官方称,汪小菲账号因“屡次发布不实、侵权内容”而被封禁,但其在近期大S离世事件中,实际未直接参与“包机送骨灰”等谣言的传播。

根据平台副总裁李亮的回应,封禁依据是“账号历史上的多次违规记录”。然而,这种“历史清算”式的处理方式,模糊了即时行为与过往行为的因果关系。



若平台规则允许以“前科”作为永久封禁的依据,则意味着任何用户都可能因某次争议被追溯审判,规则的不确定性由此暴露无遗。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次封禁与舆论压力的高度同步。2月7日,一篇呼吁封禁张兰母子的文章在社交平台刷屏,次日抖音即发布处理公告。

平台看似“顺应民意”,实则暴露了其治理逻辑的功利性:规则执行沦为舆论风向的附庸,而非基于事实的独立判断。正如评论所指出的,“大快人心”的表象下,是平台对权力边界缺乏敬畏的危机。

权利危机:被“连坐”的个体与失语的申诉机制

汪小菲的困境,折射出数字时代公民权利的脆弱性。尽管其抖音账号未直接参与造谣,但平台以“关联性”为由将其与张兰账号一同封禁,本质上是一种“连坐”。

这种逻辑的荒谬性在于:个体在数字平台的身份不再独立,而是被捆绑于社会关系网中,任何关联方的行为都可能成为其“原罪”。



更讽刺的是,汪小菲在微信群中质问TikTok CEO周受资时,甚至找错了问责对象——周受资主管海外业务,与抖音封禁决策无关。这暴露出用户对平台治理机制的无知,以及申诉渠道的严重缺失。

此外,封号对个人权益的打击是毁灭性的。汪小菲母子账号被封后,其名下企业麻六记的直播带货业务遭遇重创。当数字账号成为个人财产权、劳动权的载体时,平台的“一键封禁”无异于对公民经济权利的剥夺。

然而,现有规则中既无清晰的封禁标准,也无有效的申诉路径,用户只能被动接受“数字死刑”。

权力制衡:重建平台治理的正当性基础

要破解这一困局,需从三方面重构平台权力的正当性:

一、规则的透明化与程序正义。平台治理必须摆脱“舆论审判”的干扰,建立明确的违规行为界定标准与分级处罚机制。例如,抖音封禁公告中提到的“屡次违规”具体指向哪些行为?处罚是否遵循“过罚相当”原则?这些细节的缺失,使得规则沦为选择性执法的工具。

二、独立第三方监督机制的引入 。当前平台集“立法、执法、司法”权力于一身,亟需引入行业协会、法律机构等第三方力量,建立争议仲裁委员会。例如,用户被封禁后应有权申请听证,由第三方评估处罚的合理性。

三、数字权利的法律确权。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虽已实施,但对账号封禁等具体场景仍缺乏细化规定。未来立法需明确数字账号的财产属性,将“无正当理由封号”纳入侵权范畴,为用户提供司法救济途径。



反思:在效率与权利之间寻找平衡

平台封禁行为的正当性,不应止步于“多数人的欢呼”。汪小菲事件揭示的,是一个更深刻的命题:在数字社会中,效率与权利能否共存?平台为维护生态而行使管理权无可厚非,但若以牺牲个体权利为代价,终将动摇其存在的合法性根基。

当“封号”成为一把悬于每个用户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拍手称快的正义,更是对权力边界的清醒认知与制度性约束。

数字文明的进步,不应以公民权利的退让为代价。唯有在规则与人性、效率与公平之间找到平衡点,平台才能真正成为“风清气正”的公共空间,而非肆意挥舞权杖的“数字利维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