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地名人名均为虚构请勿与现实关联,图片均源自网络,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我叫张金海,今年59岁,出生在鲁南平原的一个小村庄,家里有五个孩子,我是最小的一个,上面有四个姐姐。
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孩,从我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就对我寄予了厚望。
他们常说,我的四个姐姐终究会嫁人,成为别人家的妻子,像泼出去的水一样,再也无法收回。
而我却不同,肩负着为老张家争光的重任。
但我的人生在高考落榜那一年发生了巨变...
01
“浩宇啊,你真的决定要走了吗?”王秀兰站在家门口,手里紧紧攥着一块已经洗得发白的手帕,眼眶里满是泪水。
“妈,我……我真的不想再在这个村子里待下去了。”林浩宇低着头,声音有些哽咽,“高考落榜,村里人都怎么看我,您又不是不知道。我……我想出去闯闯。”
“可是,你这孩子,你出去能干啥呢?”王秀兰焦急地说道,“你爸生前就希望你能考上大学,光宗耀祖。你现在这样一走,他……他在天之灵会失望的。”
“妈,爸要是真的在天有灵,他应该理解我。”林浩宇抬起头,眼神里满是坚定,“我不能一辈子都活在别人的眼光里,我要出去找出自己的路。”
就在这时,一个清脆的声音从村口传来:“浩宇哥,你要去哪儿?我跟你一起去!”
林浩宇和王秀兰都愣住了,回头一看,只见李婉晴正小跑着朝他们过来,脸上满是坚毅。
林浩宇出生在华北平原的一个小村庄里,是家里的独子。他有四个姐姐,都已经出嫁了。由于家里穷,林浩宇自小就被父亲林建国寄予厚望。
“浩宇啊,你是咱家的独苗,你可得争气啊!”林建国常常这样对他说,“你四个姐姐都是女儿身,将来都是要嫁人的。咱家能不能光宗耀祖,可就全看你了。”
林浩宇知道父亲的期望,所以他从小就特别努力。但是,他并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小时候,他背书总是比别人慢,每次都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勉强记住。
不过,林浩宇有个优点,那就是他特别执着。别人一遍学不会,他就学两遍、三遍,甚至十遍。就这样,他的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
1979年,林浩宇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县高中。
这个消息在村里引起了轰动,大家都说林建国家出了一个“文曲星”。林建国和王秀兰更是笑得合不拢嘴,他们觉得儿子终于给他们争了一口气。
然而,高中生活并没有林浩宇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进入高中后,林浩宇发现城里的孩子和他有很大的不同。
他们穿着光鲜的衣服,吃着精致的点心,而他呢?穿着一身打满补丁的衣服,每天吃着从家里带来的窝窝头。
这种巨大的差距让林浩宇感到很自卑。他开始变得沉默寡言,不愿意和同学交流。他的成绩也开始下滑,从班里的前几名掉到了后几名。
林浩宇知道这样不行,但是他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他开始逃避现实,撒谎对父母说自己在学校里表现很好。
每次放假回家,他都带着从同学那里借来的课本和笔记,假装在认真学习。
02
1983年,高考的成绩公布了。张金海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在录取名单上。他落榜了。
这个消息像一颗炸弹在村里炸开了锅。大家都说张金海曾经是村里的学习标杆,是"文曲星"下凡,没想到最终却连个大学都考不上。村里的老人们摇头叹息,年轻人则在背后窃窃私语,议论纷纷。
张金海听着这些议论,心如刀割。
他能清晰地感受到周围投来的那些充满失望和嘲讽的目光,仿佛每一个眼神都在无情地拷问他的失败。
那些曾经夸赞他、对他寄予厚望的人,现在用最刻薄的语言评判着他。
他觉得自己彻底失败了,彻底辜负了父母的期望。多年的努力,在这一刻全部化为泡影。
父母含辛茹苦供他读书,他却连最基本的承诺都无法兑现。这种羞愧和挫败感,像一块无形的巨石,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在这样的煎熬中,张金海做出了一个决定: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去南方闯荡。
他悄悄收拾行李,趁父母在田间劳作时,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家。
一张开往南方的火车票,成为他重新开始的希望和出路。
然而,就在他准备检票上车的时候,一个清脆的声音叫住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