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阳题 石翁摹古
李东阳的书风,笔笔中锋,起笔藏锋,篆籀气很浓,一改当时台阁体书风。我们在《沈周传》()里,看到了处在背景的李东阳和苏州的沈周这种隔空的互动。他们的互动,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吴宽。
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而还。已而守入觐,铨曹问曰:“沈先生无恙乎?”守不知所对,漫应曰:“无恙。”见内阁,李东阳曰:“沈先生有牍乎?”守益愕,复漫应曰:“有而未至。”守出,仓皇谒侍郎吴宽,问“沈先生何人?”宽备言其状。询左右,乃画壁生也。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索饭,饭之而去。周以母故,终身不远游。
天顺七年(1463年),沈周37岁。29岁的吴宽到相城访沈周,二人结交,成为终身的挚友。吴宽36岁状元及第,最后官至东阁大学士。而两人的友谊,持续近半个世纪。
“匏庵与沈启南、史明古衿契最深,车马簦笠,往还无倦”,好友史鉴、沈周长期生活在吴中,而“白石翁与吴文定最相知善”。沈周是与吴宽往来最为频繁的挚友。那副出名的《东庄图册》()画的就是吴宽的家。
吴宽(1435—1504),明成化八年(1472)壬辰科状元。明代诗人、散文家、书法家。字原博,号匏庵,玉延亭主,世称匏庵先生。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官至礼部尚书。
园中赏桂
“摹古”,学前人的笔法,揣度其用意、心境,以最快的速度,领会山水的笔墨精髓。东晋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提出“凡将摹者,皆当先寻此要,而后次以即事”;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就有“传移模写”之说;元代赵孟頫也曾提出“学唐人,崇古意”之说。“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谓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此可为知者道。不为不知者说也。”
这一页,秋日里,天高气爽,几位有人相约在桂花园里相会,桌子上摆放有点心,酒水之类。这可能是沈周与吴宽共会的一次雅集。人一旦做官,如无特殊原因,很少有机会回乡的,比如丁忧或者罢免什么的,才会回乡。
《宪宗纯皇帝实录》有记载:“成化十一年八月,己卯,翰林院修撰吴宽乞归省亲,许之。”
成化十一年八月,吴宽申请回家省亲,在家里逗留时间多长,有些什么活动?没有记载。《宪宗纯皇帝实录》又记载:“成化十五年五月翰林院修撰吴宽服阕复任。”“服阕”是守丧期满除服的意思。在这里应该是丁忧期满的意思。现在只能推测一下:
成化十一年,吴宽回家省亲大概是因为家里老人有病了,所以请假回苏州。老人去世了,就连着守丧丁忧三年。回朝廷后继续担任翰林院修撰和太子师傅。
这三年,也是沈周与吴宽相处最惬意的三年,一起去了周边的不少地方,游游山水。对于吴宽来讲,这三年虽然是守制,但是不是生母,所以悲意不是那么强烈。
登梁昭明读书台
读书台位于虞山东南麓,沈周经常去虞山。吴宽丁忧回乡期间,与沈周同游虞山,登梁昭明太子读书台。沈周还作《虞山纪游图卷》。
《虞山纪游图卷》局部
这第二幅小品,就是回忆那次游览。
老人在前,后面还有一个童子。可能是沈周再次登临,会一起与吴宽同登时候的美好时光。
仿李营丘山水
李成(919~967年),五代及北宋画家。唐王朝宗室后裔,祖籍长安。他的祖父李鼎在唐末为官,任国子祭酒、苏州刺史,因此侨居吴地。梁王朱温篡唐建梁后,苏杭等十三州割据为吴越国,李鼎以宗室之身,又有祭酒之职,为避祸举家迁居益都营丘(今山东昌乐)。至后梁贞明五年,李成在此出生,所以宋人也称他 李营丘。
这是一次骑驴携琴访友。琴者,寻知音也。而吴宽与沈周两人,正是如伯牙与钟子期般的知音。把自己的画作寄给远在京城的吴宽,这就是把琴曲弹给知音听。
仿范宽笔法
可能访的是《秋山飞瀑图》。这幅图很有意思,一个老人带着一个童子,在瀑布的上方,是两个人闲散散地坐在坐在水边,两个人似乎就是吴宽和沈周。这种虚虚实实的画法,很有想象力,像一部正在播放着的电影。哈哈,两人是真爱,我的世界里,处处都是你!
范宽溪山行旅图
《秋山飞瀑》
坐月有怀
观月,则是怀远人。
怀谁呢?可想而知。
石田先生,还真直白!
老朋友,啥时候回来啊!
仿痴翁笔法
有富春山居图的笔意在。可能是怀恋与吴宽相处在一起,作诗赏画的日子,房间里,人影依稀在,似在梦中。
元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局部
乐耕图
戴嵩 ,生卒年不详,唐代画家。韩滉弟子,韩滉镇守浙西时,嵩为巡官。擅画田家、川原之景,画水牛尤为著名,后人谓得"野性筋骨之妙"。明代李日华评其画谓:"固知象物者不在工谨,贯得其神而捷取之耳。"与韩干之画马,并称"韩马戴牛"
唐代戴嵩牧童图页
秋山观瀑
野径清幽
田中耕稼
以上三图,是山水游,田园乐,是沈周的日常。
仿古
题跋:摹古人画,以不落蹊径为妙。宋人格法极古,但拘设色未免失雅,至于摹临何妨稍有增损。石翁。
仿范宽山水
这里又是一次雅集。
仿郭熙山水
题跋:郭熙笔法苍古秀润。当时书院中无有出其右者。余曾获藏两幅。一以贻李西涯先生,一以自娱。此册乃从李本所摹。颇得其似。
一老一少,加上远远的两人临崖远眺。
山水
仿北苑子久图
董源,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一作董元,字叔达,江西钟陵(今江西进贤县)人,董源、李成、范宽史上并称北宋三大家,南唐主李璟时任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黄公望(1269-1354年)本名陆坚,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江浙行省常熟县人,神童九岁时过继温州黄乐为子,黄乐九十得子,自称黄公望子久也,所以黄公望取字子久,井西道人等,元代画家,开启后世明清文人画发展影响深远。
竹梧别墅
对谈,童子在烧水,烹茶。
山水
芭蕉下,发呆。
蕉下不生暑,坐生千古心。
抱琴未需鼓,天地自知音。
心斋,听之以气,芭蕉所接的是动静之机,因缘之法,知音之声。晋陶渊明有无弦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知其趣,明天籁,入坐忘矣。
仿巨然山水
巨然,江宁(今南京)人。生卒不详,五代宋初画家。南唐亡,至开封为开元寺僧。善画山水,深得佳趣,知名于时。笔法师董源,早年着力刻划形象,用长披麻皴画山,山顶金画矾头,晚年逐渐趋于淡泊,追慕自然。与董源并称“董巨”,为江南山水画派重要一支。并与五代荆浩、关仝和董源并称五代至宋间四大山水画家。
岳阳大观
雪图
可参《听雪月之观》
江山一渔翁。独钓寒江雪。
六月添衣唤僮子,自画雪图茅屋里。
玉花出笔飞上树,惨澹阴山无乃是。
老夫放笔还自笑,颠倒炎凉聊戏尔。
门前有客来借看,满眼黄尘汗如雨。
六月天气渐热需添衣,唤来僮子为我忙更衣。自己动手在茅屋里画雪图,笔触间玉花飞上树枝头。画中山景阴冷惨淡如阴山,我自得其乐笑看笔下风光。门前有客人来访想借看,只见满眼尘土热汗如雨下。
这就是石田先生的趣味,和朋友分享这个趣味,很开心。
客秋话别
匏庵先生于金昌,酒酣情剧,不能作一诗一图为赆。倏忽一载,阔悰如渴,暇日漫成小帧二十册,其间或追忆昔游,或对景写怀,积有时日。方能成帙,远寄都门,或可博一粲也。
长洲沈周
去年秋天,我与匏庵先生在金昌分别。当时我们饮酒畅谈,情感热烈,但可惜我未能即兴作诗或作画作为赠别之礼。转眼之间,已经过去了一年,我对先生的思念如同口渴一般难耐。于是,在闲暇之余,我随意创作了小画二十幅,装裱成册。这些画作中,有的追忆我们过去的游历,有的则是对眼前景色的抒情表达。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我终于完成了这本画册,并远寄给在都门的先生,希望他能喜欢,至少能博得兄台的一笑。
这二十副画作创作的因缘,在这里写了。
沈周与吴宽,一世友情的典范。
石田先生绘事妙绝天下,盖其工力既到而阅历更深,直入荆关之堂奥,故其所作,每自珍惜,而人皆贵重之。此册自吴门远寄京邸,无论画之精工,即交情亦不可多得也。吴宽识。
石田先生的绘画技艺绝妙天下,这既是因为他技艺精湛,又因为他的阅历极为丰富,能够深入领悟荆浩、关仝等古代绘画大师的艺术精髓。因此,他创作的每一幅画作都极为珍视,而人们也对他的作品倍加推崇和珍视。这本画册从吴门远道而来,寄送到京城的居所,真是难得一见。不仅画作本身工艺精湛,而且其中蕴含的交情更是难得可贵。这是我对这本画册的深深感慨,吴宽识之。
吴宽收到这本画册后,很开心。做了题跋,然后很开心地拿出来和身边的朋友分享,其中有一位就是李东阳先生。 李先生也是特别喜欢,吴宽说,要不您也给题个字吧,于是乎,李东阳先生挥笔而就“石翁摹古”四个打字。而这本册子一直流传到今天,我们得以观赏,真实幸运。这里有沈周与吴宽的深深的有情,有吴宽与李阳冰的交往。
好,到这里。愿我们也能遇到这样一生一世的知交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