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毛主席将一生都投入到了革命事业,而他的家人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妻子杨开慧被残忍杀害,大儿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壮烈牺牲,小儿子毛岸龙四岁就因病去世,只留下了二儿子毛岸青,而他在年幼时也被敌人打中脑部,留下了终身后遗症。



1950年,毛岸英壮烈牺牲,毛岸青因接受不了打击,脑疾发作,被送往苏联治疗,这一去就是五年。

回国之后,毛岸青被安排在大连疗养,1957年初,毛主席专程来到大连看望儿子毛岸青,父子俩多年未见,有说不完的话。



闲聊期间,毛岸青突然对父亲说了一句:“爸爸,您说怪不怪......”

此话说完,毛岸青早已泪流满面,而毛主席听完之后也是沉默许久。

毛岸英究竟跟父亲说了什么呢?这三兄弟的人生又经历了什么?



兄弟二人流浪上海,弟弟被打留下后遗症

1923年,毛主席的二儿子毛岸英出生在长沙东乡板仓,在毛岸英刚满月的时候,毛主席就奉命离开了长沙前往广州。

毛主席一直在外忙革命,所以毛岸英从小跟父亲见面的机会就很少,他自小一直跟着母亲杨开慧,哥哥毛岸英和弟弟毛岸龙一起生活。

为了躲避当地的反动派,杨开慧不得不带着三个儿子东躲西藏,四处搬家,在毛岸青的印象中,父亲是最为忙碌的,因此母亲杨开慧成为了他唯一的依靠。



毛主席常年在外打仗,妻子杨开慧也没闲着,她经常陪孩子们读书认字,还会教给毛岸青兄弟俩一些革命知识,虽然日子过的有些苦,但一家人在一起还算幸福。

在毛岸青4岁那年,毛主席奉上级命令发动秋收起义,参加完紧急会议之后,立刻将杨开慧和儿子送到了岳父家,也就是长沙板仓杨家,之后便匆匆离去。



杨开慧担心时间久了,三个儿子再看到父亲会感到生疏,所以经常告诉他们父亲是革命英雄,事业非常繁忙,没办法经常回来看望,但是父亲一直都想念着他们。

1927年,国民党反革命政变爆发,他们大肆抓捕共产党人,身为毛主席妻子的杨开慧毫无疑问是他们抓捕的重要目标,在这样紧急的情况下,她决定把三个儿子送回老家,安顿好之后,她再次展开了地下武装斗争。



不知不觉三年过去了.....1930年十月,杨开慧回家探望孩子期间,被守在门口的特务发现,当场将杨开慧和三个儿子一同抓捕入狱。

杨开慧被捕之后,受尽了非人的折磨,反动派为了能从她嘴里获取重要信息,对杨开慧严刑拷打,但是她自始至终没有透露一点信息,特务眼看从她身上得不到任何信息,气急败坏,最终将她残忍杀害。



杨开慧牺牲之后,中共地下党人员经过多方的努力,将毛岸英等人保释了出来,出狱后,三人被送到了舅舅杨开智家中生活。

1931年一天夜里,一个陌生人来到了杨开智家里,递给了杨开智妻子李崇德一封信,随后便匆忙开了。

原来,毛主席担心三个儿子继续留在长沙会有危险,于是就让毛泽民写了一份亲笔信送到了杨开智家中,想让他们将三个孩子送到上海。



经过周密的安排,毛岸青的外婆和舅妈领着三个孩子一路坐火车倒轮船,终于到达上海,之后毛泽民将他们兄弟三人送到了董健吾办的大同幼稚园学习,这个幼稚园大部分孩子都是革命先烈的后代。

毛岸青三人在这个幼稚园里面度过了一段短暂又平和的时光,生活十分安逸。

没过多久,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1931年5月,弟弟毛岸龙连续几日高烧、腹泻,学校医护人员十分担心,便连忙将他送往医院检查,但还是没能抢救成功,毛岸龙因此去世,当时年仅四岁,自此,毛岸青和哥哥相依为命。



之后,负责大同幼稚园的党组织遭到敌人破坏,他们为了保护革命的后代,就紧急解散了幼稚园,毛岸青和哥哥因此便成了流浪儿。

董健吾为了两兄弟的生命着想,决定把他们暂时带回自己的家中,之后又将他们送到了自己的前妻黄慧光身边。

当时黄慧光经常动不动就使唤他们,就连她的儿子也会经常欺负毛岸青,黄慧光甚至让他们兄弟二人睡在放扫把的小黑屋里面。



有一次,毛岸英又看到弟弟挨打了,这次,两人离开了这个地方,之后他们兄弟二人在上海开始了流浪的生活,毛岸英后来回忆起那段生活时曾说:

“我们那时就和三毛一样,睡马路,给人拖地板,翻垃圾箱找破烂,这些全都干过,上海那边有座桥,每次黄包车上去都很费力,我和岸青就上前帮忙推,推上去之后他也会给我们几个钱......”

有一次,两人像往常一样在街上卖报,这时毛岸青意外听到自己叔叔牺牲的消息,悲痛万分,随后就在墙上写出了:打倒帝国主义,不巧被巡捕的人看到了,当众将毛岸英打了一顿,很快便昏了过去。



毛岸英担心弟弟出了什么事,急忙向毛岸青的方向跑去,只见弟弟躺在地上昏迷不醒,嘴边全是血,毛岸英看见这一幕吓坏了,赶忙抱起弟弟,这时旁边来了一位善良的黄包车师傅,他将两兄弟拉到了他们居住的一座破庙里面。

在毛岸英的照料下,毛岸青终于恢复了意识,但是头部却因此受到了重创,并且留下了后遗症,谁也没想到,这个后遗症伴随了毛岸青一生......



哥哥牺牲,毛岸青脑疾发作住院

1936年,在党组织不懈努力下,终于在一座破庙附近找到了毛岸英和毛岸青兄弟俩,他们终于结束了长达五年的流浪生活。

后来,党中央派冯雪峰前往上海重新组建党组织,随后他告诉收养毛岸英两人的地下党员:

“主席已经知道孩子平安了,但是他的意思是不必将孩子送到陕北,苏联那边答应接收一批红军领导人的子女,如果有机会的话,请将他们送去苏联学习。”



之后的一年,在地下党的帮助下,毛岸英和毛岸青顺利前往了苏联,在这期间,两人学习非常努力,而在国内的毛主席也会常常写信,并且委托其他前往苏联的人给他们带去。

1947年,毛岸青跟随贺子珍回到了祖国,并化名杨永寿留在了哈尔滨工作,他的艰苦努力都被大家看在眼里。

毛岸青因身体原因不能像哥哥那样建功立业,最多的就是在父亲身边做一些翻译工作,他在苏联居住多年,精通外语,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毛岸青也出版了不少经典著作。



在外人看来,毛岸青十分低调,因此会有不少人认为毛主席并不关系他的二儿子,为此毛主席也给出了解释:“岸青性格内向,心思单纯,并不适合到中央工作,只要他能够平平安安度过一生,我就很满足了。”

1950年,毛岸英壮烈牺牲,这个噩耗对毛岸青的刺激很大,在他的成长经历中,陪伴自己最多的就是哥哥毛岸英,他的离去,对毛岸青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巨大的精神刺激让毛岸青的旧疾复发,当场昏厥,得知此消息的毛主席,立马安排人将毛岸青送去了苏联治疗,这是他第二次来苏联,与此不同的是,这次没有了哥哥的陪伴......

1955年,毛岸青的嫂子刘思齐到苏联学习,顺便去看望了毛岸青,她得知毛岸青在苏联虽然病情得到了控制,但是内心是极度孤单的,他非常渴望回国。

后来,毛岸青托刘思齐给父亲带回去一封信,信中提出了回国的请求,毛主席看完这封信之后,当即同意他回来。



回国后,毛岸青在周总理的安排下被送到了大连休养,经过一段时间的静养,毛岸青的身体日渐好转,心情也好了许多。

1957年夏天,毛主席专程来到大连看望毛岸青,这天,多年不见的父子俩像有说不完的话,再次见到父亲的毛岸青内心得到了极大的安慰,两人闲聊期间,毛岸青突然对父亲说道:

“爸爸,您说怪不怪,我几十年都没梦到过妈妈了,昨天竟突然梦到了,她还是跟以前一样温柔,他对我说,孩子啊,我不能给你爸爸抄文章了,你要好好练习帮他抄啊。”



话刚说完,毛岸青就再也忍不住了,两行热泪潸然泪下,一旁的毛主席见状心里也跟着一紧,他沉默许久,之后拿出一张信笺交给毛岸青,对儿子说道:“岸青,你看看,这是我前段时间写下的一首词。”

毛岸青接过来,看着上面那句:“我失骄杨君失柳......”,他的眼泪再次夺眶而出,毛主席被这种情绪所感染,也顿时红了眼眶,只能说些别的话题转移他的注意力。



毛主席为儿子寻亲事

后来一段时间,毛主席时不时就去探望毛岸英,有一次,两人聊着聊着就说到了毛岸青的婚事,毛主席试探性地问道:“岸青,你觉得你嫂子的妹妹邵华怎么样啊?”。



毛主席这一问,恰好问到了毛岸英的心里,他其实早就对邵华心仪已久,只不过因自己身体原因迟迟不敢向她表明自己的心意。

在毛主席的鼓励之下,毛岸青主动写信寄给在北京读书的邵华,心中也会诉说自己的感情,没想到两人竟互有好感,邵华在收到对方来信后也频频回信,慢慢地两人互相敞开心扉。



1960年,毛主席得知在北京读书的刘思齐要带邵华去大连看望毛岸青,他连忙让刘思齐捎带了一封信给他,信上说道:

岸青,听说你的身体好多了,我非常高兴,但是你还要听医生的话,好好静养,尽快痊愈,你的嫂嫂和她的妹妹邵华去大连看你了,他们非常关心你的病情,你可要好好招待他们。

我听说你和邵华一直都在通信,不知道你们是否有做朋友的意思?邵华可是个好孩子,我很喜欢她,你可以好好跟她谈一谈......



这次见面之后,两人终于确定了恋爱关系,很快,他们就写了封信寄给了毛主席,信中两人要求在大连结婚,毛主席得知这个好消息之后,喜不自胜。

毛岸英与邵华的亲事,其实也是来自于毛主席多年前的一句玩笑话,1927年,第五次党代表大户,毛主席和张文秋都参加了此次会议。

那时的张文秋刚结婚不久,而此时的毛泽东已经有了毛岸英和毛岸青两个儿子,毛主席对张文秋说了句祝福语,顺势说道希望她将来可以诞下两个女儿,双方正好结为亲家,没想到一句半真半假的玩笑话,多年以后竟然成真了。



毛主席对邵华这个儿媳妇评价极高,对于这门亲事,别提多开心了,因此作为老父亲的他立即着手准备儿子的婚事。

在大连政府的支持下,两人顺利步入了婚姻的殿,两人的婚礼隆中且朴素,他们收到了各地亲朋好友的祝福,毛主席因国事繁忙,并没有出席两人的婚礼,但是也送上了新婚礼物,他亲自给儿媳妇挑选了一块手表,还送了一台熊猫牌的收音机。



1962年,夫妻两人返回北京之后,毛主席十分高兴,随后打趣地对两人说:“新媳妇总要回去认认门,让亲友们看看嘛!”

之后,他们带着父亲的嘱托先回到老家扫了母亲杨开慧的墓,又去看望了亲友们,邵华看着

丈夫毛岸青的身体越来越好,就想继续回到北京学习,于是两人回到了北京生活。



虽说他们十分恩爱,但是生活中也避免不了会有一些小摩擦,时间久了之后,邵华内心格外着急,她决定给毛主席写封信诉说自己内心的烦闷,毛主席收到来信之后,也连忙回信。

信中提到了一首《上邪》,于是邵华便找来反复阅读,她终于了解了毛主席的良苦用心,之后他尝试着理解丈夫,关心他的身体,两人的日子日渐幸福平和。

尽管毛主席年岁已大,但他还是依旧挂念这自己的儿子,可想而知,他有多么重视自己的亲人。



毛主席不许儿子参加自己葬礼

1976年,毛主席病危在床,他对工作人员说道:“我离开之后,参加我葬礼的人员里面不要有岸青。”



对此,很多人不解,毛主席如此喜爱自己的儿子,但又为何不让他来参加自己的葬礼呢?其实在这件事上,恰恰体现出了毛主席对儿子深深的父爱。

毛主席这一生失去了太多的亲人,毛岸青是他和妻子杨开慧唯一的一个儿子了,他了解毛岸青的身体状况,也知道他的生命对其家庭和事业有多重要。

毛岸青从小到大,亲人在不停的离他而去,他已经不能再承受这种失去亲人的痛苦了,毛主席的这个要求,只是为了保护儿子,虽然有很多人不理解他的做法,但在毛主席心中,这是一种舔犊之情。



结尾

2007年,毛岸青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84岁。

听到这一噩耗,许多人才反应过来,对于毛主席的这个儿子,很多人确实比较陌生,这也反映出了毛岸青一生的朴实低调。

当时有一位老红军是这样评价毛岸青的:“岸青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也使奉献的一生,他做了许多别人不知道的事,一辈子只知道埋头苦干,他是一个好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