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一篇文章讲的是功能型依恋模式,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虚假自体和寻求确认。

自体心理学认为,在儿童早期发展阶段,父母或其他主要照顾者需要提供足够的镜映反应,也就是对孩子的情感状态给予确认和反映,这有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自体结构。如果镜映不足或缺失,孩子可能会发展出讨好型人格特征,比如过度依赖外界的确认,形成虚假的自体。所谓虚假的自体,就是说现在的我不是我真正想要的样子,而是别人希望我这个样子。个体为了满足他人的期望而压抑真实的情感和需求,导致自我认同的混乱。在客体关系理论中,这可能是由于早期与照顾者的互动中,孩子不得不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以获得关注和爱,从而形成了这种应对策略。表现为过度寻求确认和害怕被忽视。这种情况下,个体会不断寻求外部的认可来弥补内在的不安全感。



于是虚假的自体进一步被强化,真实的自我被忽视和冷落。通俗的来讲就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被别人看到,我们需要从别人那里完成对自我的确认。如果真实的自己无法被人看到,我们就会发展出一个虚假的自己。这就把自己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真正需要被看到的部分,以及他能够被人看到的部分。讨好型人格压抑了内心真正需要被看到的部分,因为他不认为自己这个部分会被看到。他所表现出来的是对他人需求的迎合,他觉得只要不让别人失望自己就能够被看到。我们说从别人那里寻求对自我的确认是合理的且正常的需求,问题的关键在于你在确认真实的自己还是虚假的自己。如果得到确认的是虚假的自己,那么你会觉得很累。因为你需要花费精力去扮演那个虚假的自己,而真实的自己是不用花费精力去扮演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